「Do.020」程式設計師該如何在寒冬中自處

image
首發公眾號: Android程式設計師日記
作者: 賢榆的榆
如果你覺得有幫助歡迎 關注、讚賞、轉發
閱讀時間:4425字 9分鐘
2018的寒冬似乎比2016年還要冷一些。2016年是我來到魔都的第一年,可也是那一年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期也到了尾聲,2016年下半年就碰上資本寒冬。記得那時,身邊的很多小夥伴都放棄了繼續從事android開發,有的轉入了後臺或前段開發,有的則徹底離開了IT行業。而我當時所在的公司也在這個寒冬倒下了。中間停滯了1個月沒找到工作。
記得有一句話是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時間撥到2018年下半年,又一個寒冬到來,只是這一次更多的不是公司倒閉,而是一波兒裁員潮。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image
而我再一次未能倖免的被裁員了。作為一名在兩次寒冬都中標的程式設計師,我還是想把一些經驗分享給後面的來者吧!
1、瞭解自我,提升自我
在網際網路行業,很多時候,我們總有一種感覺是無論自己學了多少的新技術,都還是會擔心自己一旦失業就找不到工作了。
我之前一直和朋友吹牛說:“作為一名程式設計師,我們是靠技術吃飯的,要有一個技術人員的自信。”但這份自信又從何而來呢?在我看來,它來源於我們對自己瞭解。對自己的瞭解有很多方面,而作為技術人員當然更多的是對自我技術的瞭解了。
而對於這一點我的建議是,在一家公司隔一段時間,你就需要別人來幫你檢測一下技術水平。面試官就是那個最好的人選。所以當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半年一年可以自己定)之後。就去招聘類App上瀏覽一下各公司對相關職位要求的描述。你就知道這個人才市場到底對你這個行業,又有了哪些新的技術或能力要求。這樣你在工作之餘的時間,也可以有針對性的去擴充套件自己的技能樹。另外,你也需要看看各公司對你自身所對應的工作年限、學歷、經驗的崗位要求所對應的薪資水平是什麼樣的。再看看自身的薪資是什麼樣的。之所以讓大家要關注薪資這一點,不是為了說看準了就跳槽,畢竟跳槽除了薪資以外還需要考慮自身發展、個人技術興趣和擅長、團隊氛圍、公司前景、福利待遇、工作時長等等。而我強調關注市場薪資水平,是因為網際網路行業職位的供需關係變化的比較快。比如17年初我被離職的後,找新工作時,就沒有適當放低自己的薪資期望,導致一個月才找到工作,而新工作也只是漲薪了500。再比如18年12月和我一起被裁的ios同事,他在之前的公司工作了3年沒有關心過ios職位的薪資動態,一心提升自己的技術。和我一起被裁員之後,我讓幫他推簡歷的時候,發現他的期望薪資是15--20k。可是就當下市場環境而言,雖然比不了移動網際網路紅利期的時候,但是一個4年多接近5年的本科ios開發而言,拿20k以上應該有很大可能的。再加上,我對他的技術水平還算了解,也是能夠擔得起這個價位的活兒。所以我就建議他寫了20--25k。最後他也確實拿到了這個薪資。所以瞭解自我的技能、薪資水平,我們都要大概瞭解自己所處的位置。
而關於提升自我
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買一些課程、看一些書、進一些圈子都可以實現。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不要只是看技術書籍,其他的也可以看看。
而另一種方式則是通過面試提升自己,你需要從瀏覽的公司裡選出幾家進行投遞,通常這些公司都會有一些電話面試,面試時記得錄音。基本上有兩三個面試你就知道自己當下是個什麼水平,還欠缺什麼了。當然這個需要注意的是,你是以自我定位和提升為目的的,所以別投太多,人家會有案底的;也儘量別請假去面試,因為你不是有心換工作(如果有心換,就另當別論),對你現在的工作影響不好。除了技術方面的總結提升,你還需要聽你自己的錄音積累一些面試經驗。比如碰到那些你不會的問題,怎樣可以回答的更加委婉或是藉此凸顯出你其他方面的能力。
好了,這一塊兒就說到這裡了。
2、努力工作,與人為善
一個公司創造價值的過程,就是集結一群人進行協同合作完成一個或多個產品的過程。能夠聚到一起,多少有些緣分。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其實不是說非要阿諛奉承或者在別人面前做舔狗。只是在別人需要幫忙的時候搭把手,上下班工作交流過程中多一些禮貌和微笑就足夠給別人留下一個還不錯的印象了,另外就是你在團隊中是否有主見,是否認真負責,同事之間多少都能感受得到。
你可能還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我們每個人的名字都是自己的品牌,而這個品牌故事都是我們用日常去堆砌起來的。所以,如果別人剛好有工作機會,為什麼他要推薦給你呢?答案就在你的名字裡。
除了自己公司的同事,還有就是那些想要加你微信的獵頭們,其實也沒必要排斥他們,可能在寒冬來臨時,拉你上岸的就是你微信裡的某個獵頭!
之所以講這一點,是因為12月份被裁員後,我在離職當天晚上確定的offer是前同事推的。而另一個offer則是之前加我的一個獵頭推的。另外和我一同被裁的ios同事的兩個offer 也是我我通過以前的同事推出去的。
3、找到自己的圈子
在我看來進入一個行業最快的成長方式便是,進入這個行業的圈子,注意這裡不是說去擴張人脈。進入一個行業的圈子。這在幾年前,應該還是比較困難的,隨著互聯的發展,微信群、知識星球都是好的圈子。
怎麼說呢!拿我的星球來說吧,我加的星球差不多有這樣三類或者說於我自身有這樣三個目的:
第一、自我教育

image
記得邏輯思維在201的跨年演講上講過李希貴校長的一句話:
教育的難題就是把遠期的效果在當下呈現!
離開大學之後,教育將不再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而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事情,我稱之為自我教育,我們都會背上一個終身學習者的標籤。為此我同時加入了“任主席”和stormzhang的星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都是Android開發出身的,一個偏向於縱向深入技術,一個偏向於橫向多元發展。可能我並不一定能在將來達到他們那樣的高度。但是通過他們兩個的星球或者微信,他們已經在當下為我呈現了做Android開發的一個遠期的效果。如果用李希貴校長的話說這已經解決了我進行自我教育的一個難題。我看到這條路走下去的兩種成果。它讓我篤定、自信的去面對未來!能夠遇見一個所期望的未來,在我看來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畢竟如果我在中學曾遇見過一個心之所向的未來,我可能會更加的珍惜坐在課堂裡學習的機會。(最後這裡強烈推薦一下,他們兩位的星球的內容質量也確實非常的高,在我看來只要提一個問題就能值回那張入場券了。)
第二、共同成長

image
在李笑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一書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是—— 請相信,你並不孤獨!
在成長的道路上,最難的就是一個人孤獨前行,但就像書裡說的“請相信,你並不孤獨”,無論你選擇的或被選擇的道路有多麼的特別,都要相信,這個世界上一定也有人跟你走著相同的路,你需要找到他們一併前行,而加入大白和明哥的星球有一部分就是出於這方面的考量。雖然他們兩無論是在公眾號、工作經驗和經歷方面都遠遠走在前面,但我們卻走在同一條路上,所以在我心裡他們就是我的同行者。(這裡也說下,他們的星球質量也都非常的不錯,我也是同樣強烈推薦的,我這裡不是要故意避開星球的實質內容來講,只是我的角度稍微又不一樣)。
第三,資源共享
其實能進入了你想進入的圈子,資源共享也就是那個圈子的一部分罷了。什麼職位內推、面試經驗、簡歷撰寫、技術書籍、課程視訊。關於資源共享這一塊兒,一般你進入圈子的壁壘越高,分享的資料或諮詢越有質量。拿只是星球來看,付費的就免費的要好很多。
最後
進入一個圈子,我們可能會幸運的認識一些特別厲害的人,甚至加到他們的微信。比如我也加到了stormzhang和任主席的微信,但我請他們吃飯,他們願意來嗎?用前兩天我看到的一句話總結就是:“畢竟你不優秀,認識誰都沒用”!我們是混技術圈兒的,千萬別動不動先拿人脈說事兒!
5、明確自身和公司的關係
其實,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我們和公司都只有僱傭關係。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這裡有跟大家講兩個我自身的例子:
-
第一個:
曾經在大學時代,我在一家英語培訓機構工作。那時候年輕,機構打造一種家文化,見誰都稱為家人,而我也信以為真的把這個公司當成自己的家。我單純的以為只要我付出,我努力。那個我也同樣稱之為家人的老闆,他不會虧待我。可是通過長期來看,跟著他的人,從他的合夥人,到後來的核心圈子,再到跟他時間最長的人,一晃眼5、6年過去;他買了房子,買了車子。而他那些跟隨者,不曾有一個人是那個公司的法定合同員工,沒有一個人繳納過五險一金。而那些所謂的員工,在現在的我看來也不過只是臨時工罷了,每隔一段時間就可以換一批而已。
我想這應該是一類典型的公司,以大餅、股份、期權或是個人成長和文化,來精神洗腦你為它以極其低廉的人力成本建造金字塔。“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我想這句話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吧!
-
第二個:
這是我在上海呆的第三家網際網路公司,也是呆的時間最短的,但我自認為是付出最多的。我進入公司是在3月底,公司缺一個ios,我把我一個剛入職了另一家公司的朋友挖了過來(注意沒有推薦獎,我不是為了這個)。4月趕第一版App上線,我們差不多一個多月每天晚上都加班,有時週末也過來去上班,我也因此放棄了4月份所有的專升本考試。專案緊急,又是剛入職,心想,我們做著,老闆總是能看到的。可結果是,我們的加班是按一定比例調休的,我善意的揣測這個比例是2:1(即2小時加班可調休1小時)。我們加班所有打車費也都是自費,公司對此隻字未提過,我大概估算了一下差不多加起來有兩千了吧。5月過後,老大跟我們說,讓我們晚上晚走一個小時,要讓老闆看到我們的努力,至於加班的調休或補貼仍舊隻字未提。而這些我也都照做了。8月份COO與CEO產生分歧,就帶著集體技術部出走新公司。到了新公司後,業務有所改變,在移動端工作並不那麼緊迫的情況下仍舊要求我們每天加班1--2小時,公司換了,風格依舊,對加班調休和補貼隻字未提。如果公司說過什麼的話,只說加班的時長會影響年終獎和來年的加薪幅度。到了12月份,公司覺得移動端人數多了,要裁掉一個ios和一個Android。而我就是那個被裁掉的Android,就在我得知被裁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加班,我的熬夜、我的放棄自考、我的自費打車,我做的所有額外的付出都變成了泡沫。什麼核心員工,什麼放一些股票期權給我們。此時此刻,我們就是單純的僱傭關係,而這家公司決定裁掉我這個員工。僅此而已,聽上去感覺是不是像個笑話?
記得之前的老大還說過一句話:
在有能力和很靠譜兩種人中讓我選擇,寧願很選靠譜的人;說不定什麼時候有能力的人的一個“小聰明”會讓你焦頭爛額
之前覺得蠻有道理的,可直到我發現可能我就是那個“不靠譜”,但有能力的人了吧。但我想說,每個人對“靠譜”都有自己的定義(比如有的人覺有效率的工作算靠譜,有的人覺得聽話就是靠譜...)。但我還是那句話,我們做IT的是靠技術吃飯,我們要有一個技術人該有的自信!有能力就是硬道理
我知道在網際網路行業,加班是常態,加班沒有加班費是常態,加班沒有調休是常態,畫大餅、精神洗腦壓榨勞動力都是常態。但我也時常在想是不是這些變態的狀態變成了常態,我們就該去無知無畏,不求回報的付出?我們就該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任人切割?我們就該去習慣並附和所有這些所謂的“常態”?
怎麼說呢,還是第一句話所說的,並且我們要始終記住這句話, 我們和公司的關係就是僱傭關係 ,大部分公司為了獲取更多的低成本勞動力可能會不停的為這層關係包裹各種糖衣,但一旦有一天需要裁員的時候,無論你誰,你和公司最終還是會回到僱傭關係。那麼有沒有可能跳出這樣的關係呢?肯定有的,比如stormzhang和薄荷科技,共同成長,相互成就。從小職員到公司決策層。但這個不僅需要能力、人品還需要運氣。
最後強調僱員與僱主的關係的另一個層含義就是,當有一天你被解僱了那麼你應該得到你的一切合法賠償。應當結清你的所有假期+加班並予以n+1的賠償。這方面,我已經看到很多人都說了,我就一筆帶過了。
後記

image
從我在大學時代錄制下的這個音訊《生命的列車》中摘出一段話,送給在這個冬天離職和被離職的各位朋友,也送給我自己:
親愛的站臺上的旅客們,你剛剛走下來的那趟列車已經開遠了,讓我們祝福它,也祝福那趟列車上所有的旅客。然後默默的轉過頭來重新招手,趕緊搭上一輛新的列車上路吧。為了下一次更好的離別與相聚,更完美的故事結局上路吧。旅途充滿挑戰、夢想、希望、離別,就是不能回頭。善待你的時間吧,善待時間就是善待你那絢麗多彩的生命。上一趟列車上遇到的人,發生的故事,其中的真假、善惡、美醜。就讓它跟隨時間的流失,跟隨上一趟列車越開越遠吧。至於那趟列車上還有你懷念的人,請裝在心裡。我執著的希望,在我們大家都會到達的那個終點站,我們還會向聚。我始終希望當有天我們坐在搖椅裡斜看夕陽,經歷自己最後一段時光時。再回首看那些上過的列車,看那些發生過的故事時,在我們眼中將會沒有了對與錯,只有經歷過和還沒有經歷。
獻給那個還在站臺上等車的你,在站臺上等久了,你也就會忘記在路上的感覺和旅途的愉悅。
最後這段話送給和我一起“乘過車”的所有“旅客”:
在這邊,我交到了以往沒有交到過的朋友,我交到了好多,可以說是知心的朋友。而且在這,我覺得我過的要快樂很多。我知道總有一天我是會離開,但意料之外是我不知道原來來的這麼快,難說再見。 好了,既然難說再見,那就不說了,讓我們一起開啟新的旅程,相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