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 的「降噪版 AirPods」?小米藍芽耳機 Air 用起來到底怎麼樣 | 新玩意
本月 11 日,小米藍芽耳機 Air 在官網正式開售。巧的是我的 Bose QC 30 正好在兩天前出現了故障,所以我就想著趁此機會體驗一下這個 AirPods 的又一個「模仿者」。

毫不意外的是當我零點準時開啟官網的時候,這款耳機已經售罄了……行吧,不加錢買小米產品的 miboy 不是一個好 miboy,於是我從某寶加了 100 元錢買到了可以當天發貨的小米藍芽耳機 Air。從耳機拿到手後,我就開始了馬不停蹄的「真人煲機」,力求為大家帶來最真實的使用感受。
既然說小米藍芽耳機 Air 是一款「模仿」 AirPods 的產品,那難免要將它倆做一個比較。雖說這兩款產品不屬於同一個價位,大家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 AirPods 會比小米藍芽耳機 Air 好,不過這也不是這篇文章的目的,而我想做的是通過兩週的深度使用來發現這款產品與 AirPods 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我相信大家在看完本文後,對於小米藍芽耳機 Air 是不是一個合格的 AirPods「模仿者」或者值不值 399 元會有一個更加清晰的答案。
設計
在小米藍芽耳機 Air 的設計部分,我將從外觀、佩戴和觸控三個方面來聊一聊這款產品在這兩週給我的使用感受。
外觀方面,像什麼、有多像這兩個問題應該不用多說了,我來說一說小米藍芽耳機 Air 和 AirPods 不像的地方吧。
首先,小米藍芽耳機 Air 的充電盒 更大更方正,採用的是磨砂質感的塑料 ,而 AirPods 的充電盒更小更圓潤,採用的是光滑質感的塑料。

小米藍芽耳機 Air 的耳機部分也比 AirPods 的耳機部分大了不少,單純的比較可能不明顯,但是戴上後可以感受到兩個耳機較大的體積區別。AirPods 戴在耳朵上時基本沒有超出耳朵的範圍,但是小米藍芽耳機 Air 戴上後就顯得相當突兀了。(為了避免引起大家的不適,就不上真人佩戴圖了。)
除此之外,由於小米藍芽耳機 Air 採用的是入耳式設計,而 AirPods 採用的是平頭塞,所以在佩戴體驗上兩者截然不同。平時使用 Bose QC30 早已讓我習慣了入耳式耳塞,偶爾我也會借用同事的入耳式耳機使用,不過在使用 小米藍芽耳機 Air 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非常不適應它的入耳式耳塞, 每次使用不到二十分鐘耳道就會出現微微的疼痛感 。好在耳機還附贈了一套可更換的不同尺寸的耳塞,換一對更小的也許會好一點。

如果你用過 AirPods 的話,你應該知道輕擊耳機的任意位置都能觸發相應的手勢功能,所以就算是盲操也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小米藍芽耳機 Air 就不一樣了,它將手勢操作的 觸控區域限制在了一個圓形的金屬面板上 ,你只有通過觸碰這個面板才能觸發相應的手勢功能。所以,在小米藍芽耳機 Air 上進行手勢操作前,你需要先預估一下金屬面板大概在什麼位置,確認後才能進行操作。

功能
功能方面,小米在官網的產品頁面羅列很多小米藍芽耳機 Air 的特性,我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很多體驗做到了和 AirPods 幾乎一樣,但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
小米藍芽耳機 Air 的 手勢操作還算豐富 ,包括了:
- 來電時,輕觸兩下來接聽或者結束通話;
- 播放時,輕觸右耳兩下來播放或者暫停;
- 任意情況下,輕觸左耳兩下來喚醒語音助手(小愛同學、Siri 等);
- 任意情況下,長按 3 秒開啟或者關閉降噪。
不過,AirPods 支援的 切歌手勢在小米藍芽耳機 Air 上並不支援 ,我不太能理解為什麼小米不做這個高頻的操作需求。但是問題更大的是,長按 3 秒來開啟或者關閉降噪的這個操作在使用過程中有很大的問題。當你將一個耳機取下拿在手裡,一旦面板接觸耳機上的金屬面板,戴在耳朵上的那個耳機會 不停地發出語音提醒:降噪開 / 降噪關 。遇到這種情況的我,堅持不過 3 秒就會把另一個耳機也扯下來,內心活動省略一萬字。
你在摘下小米藍芽耳機 Air 的耳機時, 播放會自動暫停,但是戴上後不會自動播放 。AirPods 是通過光學感測器和運動加速感應器與 W1 晶片默契協作才實現的自動感應功能,而小米藍芽耳機 Air 只是簡單地通過光學感測器來實現,那麼有差距也不足為奇了。
首次配對成功後,小米藍芽耳機 Air 在 30 分鐘內都可以在開啟充電盒後自動連線到裝置,30 分鐘後則需佩戴一次就可以自動連線。沒有 W1 晶片,能做成這樣真的還算不賴了。
說到配對,還是得提一嘴小米藍芽耳機 Air 的藍芽不是很穩定。除了 初次配對時經常要試好久才成功, 在使用時也偶爾會出現 卡頓的現象, 而打字時 按鍵音的滯後 應該是目前藍芽無線耳機的通病了 。
還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藍芽耳機 Air 在宣傳的時候花了很大的力氣來突出這款產品的主動降噪功能,但是我想說:主觀感受上,小米藍芽耳機 Air 的 主動降噪效果真的難以察覺 。我在馬路、家裡、公司等多個場景測試了小米藍芽耳機 Air 的主動降噪功能,得出的結論都是如此。

寫在最後
只需花費 399 元,小米藍芽耳機 Air 就能讓你體驗到觸控手勢操作、自動感應、自動連線、語音助手等 AirPods 上的功能,甚至它還有一些比 AirPods 更優秀的地方(除了價格):
- Type-C 介面,充電更加方便;
- 支援快充,一小時就能充滿;
- IPX4 級防水,稍微沾點水不用擔心;
當然小米藍芽耳機 Air 也有它自己的一些問題,在很多體驗上自然比不上有 W1 晶片加持的 AirPods,兩者的差價也擺在那裡。但是,小米藍芽耳機 Air 在「200-400 元」這個價位就真的有絕對的競爭力嗎? 如果讓我說小米藍芽耳機 Air 有什麼地方最值得改進, 那麼拿掉主動降噪模組後把整體的體積和價格降下來,才能讓它在這個價位的市場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如果你對小米藍芽耳機 Air 還有其他的問題,歡迎在評論區提出,我會盡可能地回答。如果你還使用過這個價位的其它藍芽無線耳機,也歡迎你在評論區分享你的體驗。
> 下載少數派客戶端、關注少數派公眾號 ,瞭解更多的新玩意 :cool:
> 特惠、好用的硬體產品,盡在 少數派sspai官方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