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普惠聚合模式:解決三農信貸問題的新思路
2018年初的一天清晨,重慶市牌坊壩村,38歲的張正群走進自己的土雞養殖基地;內蒙古海拉爾少數會做傳統纏絲線的託亞拿起了自己心愛的工具;黑龍江佳木斯的曹志敏開啟種植大棚招呼員工開始收穫木耳。這三位普通的農村女性開始了各自普通而又忙碌的一天。每個人的“小確幸”都來之不易,不久之前三人都有各自相似的煩惱。7年前原本做建材批發生意的張正群從城市返鄉創辦養殖場。憑著一股子對農村的熱愛,現在的她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女性創業致富帶頭人”。目前,張正群創辦的合作社下屬的“生態雞養殖基地建設園區”,已頗具規模。她號召當地農村留守女性和老人蔘與,為他們提供雞苗及全程無償技術支援,並在養殖出欄期後,以高於市場批發價方式收購。這樣的模式不僅可以讓當地農村婦女、富餘勞動力就近務工,緩解了農村嚴重的留守婦女和老人問題,還解決了合作社的用工需求。目標明確,路徑清晰,但農業生產所需的持續性資金投入及擴大再生產的資金缺口問題,正深深困擾著張正群。

50歲的草原女性託亞在丈夫去世、牧業不景氣的情況下,獨自撫養女兒長大。利用母親傳授的傳統手藝做著傳統毛氈絲線生意,供養著一家的生活。但做買賣在進貨的時候經常會遇到資金困難的問題,託亞感到真的快堅持不下去了。黑龍江佳木斯的曹志敏創辦的合作社主要種植木耳,為近百位鄉里鄉親解決了就業問題。但農業生產週期長、資金迴流慢、資金緊張的時候,連工資都發不出。不得不把木耳在最低價的時候拋售,擴大經營更不敢奢望。在中國的廣闊鄉村,有無數張正群式的創業者,資金短缺是他們的共同的難題。為此,平安普惠在2017年,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合作,向鄉村創業女性提供免息貸款和創業能力建設服務。經過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的專業評估以及平安普惠的全面調研後,張正群和她的合作社順利獲得100萬元免息貸款。預計,此專案的實施將輻射帶動周邊農戶 50 戶以上、200餘人,戶均增收 3 萬餘元,人均增收 5000元以上。內蒙古的託亞近兩年前後獲得7萬貸款,渡過難關,目前對生活非常滿意。她說,草原人知恩圖報,未來希望孩子長大對國家有用。另一邊,在土地肥沃的黑龍江省,曹志敏獲得50萬貸款,用來扶持黑木耳種植特色產業。不僅解決了資金缺口的燃眉之急,更是為農村年老體弱、無經濟來源的婦女,以及村裡的貧困人口提供了就業增收的機會。張正群們所遇到的困境,是我國三農問題的一個縮影。三農信貸是我國金融體系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融資問題仍是制約鄉村振興的主要瓶頸。農村地區、農業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援都基本具備,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創業機會,但三農資金缺口問題極為突出。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背後的原因是複雜的。一是農村市場地域分散、偏遠,管理成本高;二是農民風險管理意識嚴重落後、徵信缺失、沒有有效抵押物,風險管理成本高;三是三農人群受限於知識結構管理水平,風險意識較差,最終導致或是缺思路、少專案、沒市場,又或是盲目冒進,經營不善的概率大。為解決三農融資難問題,黨中央及相關金融監管機構歷年來都將金融扶持三農作為重點工作,今年定向釋放上萬億資金支援普惠金融。但如此力度的開閘放水,為何依舊難解資金之渴?原因在於,流動性傳導至三農人群的有效渠道長期沒有建立起來。傳統金融機構作為“主動脈”,如果沒有“毛細血管”體系,仍沒法有效輸血到末端的三農人群。在傳統的借貸業務中,金融機構通常獨立完成從申請到放款的全部業務環節,但這種型別的金融機構難免在某些環節存在短板。這種“單打獨鬥”的發展模式在面對三農信貸複雜需求時顯露出弊端,無法有效服務三農人群,造成三農信貸服務供給不足,三農發展出現“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技術加持,推動金融機構從“最後一公里”行進至“最後一百米”。而“最後一百米”的攻克之道,在於“修渠”。科技在推動數字普惠金融打通“最後一百米”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但在現階段也遇到了現實問題。第一,目前我國廣大三農人群的生產經營行為線上化程度普遍較弱,大多數線上下場景發生。現有徵信系統和線上大資料系統對涉農的線下交易場景覆蓋率不高。三農的資料積累缺失,難以應用,最終導致三農借貸的風險評估難、成本高。第二,三農人群普遍金融能力較弱,對線下金融服務依賴度仍然很高。單純依靠技術短時間無法解決三農融資的現實問題。當務之急是如何把技術和線下金融服務體系相結合,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找到一條既符合行業發展現狀又滿足需求的全新探索之路。也許通過業務模式的創新,藉助信貸服務機構間的合作,聚合信貸業務鏈條中具有模組優勢的參與者,集各方的能力和資源,共同修建最後一百米的引流之渠,是一種更為理性、高效的商業模式。過去13年中,平安普惠已累計為以小微、個體工商戶為主的750萬借款人提供借款服務,其中約70%未從銀行獲得消費類或經營類貸款。其業務遍佈全國310個城市,三線及以下城市覆蓋率達93%。結合自身長期普惠金融實踐經驗,平安普惠把“聚合模式”這種成功應用於小微人群的全新普惠借貸商業模式逐步嘗試應用於三農。即以金融科技為基礎,構建開放式的聚合借貸服務平臺,憑藉標準化的聚合機制連線場景方、增信方、資金方等多類信貸業務參與主體,共同為普惠金融人群服務。聚合模式下的協同效應有助於提高各方服務普惠金融人群的能力和效率,實現運營成本、風險成本和資金成本的“三降”,使業務在穩健運營的前提下形成規模效應,進一步攤薄單位成本,促動信貸服務逐步實現從“普”到“惠”的裂變,有助於為傳統金融機構這個“主動脈”到末端的普惠金融人群之間打造有效的“毛細血管”體系。藉助業務模式的創新,平安普惠為張正群們提供普惠借貸支援,讓他們的創業發展擁有“最初的火種”,讓這群“鄉村能人”能安得下心、穩得住腳、幹得成事,幫助鄉村擁有“造血”功能。2016年開始,平安普惠先後通過和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婦聯等合作,發放免息貸款幫助了部分農村創業群體。為了探索商業可持續模式,服務更廣泛的三農人群。2018年,平安普惠開始擴大聚合的範圍,與長期服務三農的農業基層服務機構合作,充分發揮它們長期服務農村基層的優勢,更廣泛、深入地為三農人群服務。目前,和重慶當地專業機構合作的低息三農貸款產品已經落地,2019年將在全國全面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