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小米瓶頸與突破
日前,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公佈了中國智慧手機市場2018全年出貨資料。Canalys資料表明,中國市場在2018年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劇烈的出貨衰退,3.96億的出貨量直接將總體市場規模拽回到了2014年之前的水平。
在各個品牌中,出貨量第一的華為和第三的vivo均實現了逆市增長,其全年出貨分別較2017年上漲15%與9%
而排名第四的小米在18年第三及第四季度增長出現瓶頸,使得其全年出貨下跌6%,但是隨著總體市場的萎縮,其市場份額略微上升到12%。
與此同時,小米印度負責人Manu Kumar Jain微博宣佈,根據Counterpoint資料,小米成為2018年印度第一智慧手機品牌,小米也是排名前五的品牌中唯一在2018年有增長的品牌,增長率高達47%。
最近兩年,小米越來越依賴於印度、俄羅斯等市場,國內增長乏力。那麼小米未來在中國市場還有翻盤的機會嗎?
一、小米的瓶頸
小米2011年起步,連續數年幾何級數增長,這是吃功能機轉智慧機的紅利,從功能機到智慧機的換機市場巨大,小米和同時代大多廠商都獲得了爆發性增長。
但是,在中國功能機換智慧機的需求是有限的。到了2015年這個過程基本就結束了。小米在2015年、2016年就遇到了瓶頸。
這是因為小米起步的時候,為了銷量,採用了高配低價的策略,高性價比在普及期的是核武器,當時與小米採用同樣策略的榮耀與酷派大神,魅族魅藍都獲得了成功。
但是,當普及期結束,市場就會進入換機期,此時是舊機換新機,低端品牌會被中高階品牌所替代。
此時,小米繼續走價效比策略就要碰釘子了,2016年,小米就出現了下滑。
但是,這個時候,樂視突然倒下了,這意味著樂視2000萬的市場份額要被瓜分,而樂視走的也是價效比策略,於是小米撿到了大錢包。
樂視之後,酷派因為種種原因也不行了,小米繼續拿到錢包,但是瓶頸是瓶頸,錢包不能一直撿,於是2018年,小米還是再次碰到天花板。
二、高階化的品牌包袱
應該承認,對於小米的出路,雷軍是有考慮的。小米在推小米note的時候,就想要進軍3000元以上的市場。後來,小米推小米MIX第一代,也確實驚豔不小。
但是,小米高階化的努力失敗了。小米高價產品賣的都不好。沒有實現提升小米品牌檔次的目的。
小米的問題是品牌包袱太重,小米從出世的時候,就是價效比品牌,定位在2000元,後來又出紅米繼續拉低品牌。結果就是大家不認小米的高階產品。
而在技術上,小米缺乏特色,小米既沒有華為海思,也沒有OPPO和vivo深度研發,在技術上,小米聲音大,但是實質性東西不多,大多是上游的技術,這讓小米的產品總是差點意思。
同時,小米沒有給高階產品足夠的資源,小米的高階產品不獨立,就難以獲得認同。
三、第二品牌和兩個金礦
在網際網路消費裡面,有一個說法是,孩子大於女人大於老人大於狗大於男人。
實際上,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準確,男人也是可以細分的,缺乏消費能力的是擇偶期的男人,因為他們的前要給配偶和女友花。
而功成名就的中年男人是很有消費能力,那麼多奧迪A6和寶馬5系都賣給誰了?
小米過去的問題是,在年輕女性和中年男性這兩個市場都缺乏有競爭力的產品。
而在2018年,小米投資美圖,同時拿下金立CEO盧偉冰,小米有機會突破這兩個金礦。
小米首先需要扔掉品牌包袱,女性市場美圖品牌就夠了,小米要作的是投入研發和供應鏈資源,把美圖手機體驗做的更出色,利用小米的資金,把美圖的廣告打起來,利用小米的渠道,把美團的渠道撲下去。
其實,美圖的定位不錯,只要資源足夠,完全能和OV爭奪一下女性市場。
對於男性市場,小米需要一個新品牌,金立雖然因為黑天鵝事件倒下了,但是金立在商務市場做的其實不錯。
小米需要學習商務手機的做法,在續航、語音識別、產品精細度上下功夫,推出一個商務品牌,與美圖並駕齊驅。
做新品牌要高定價,不怕虧,用幾年時間把品牌定位定住,慢慢佔領市場,當年華為的P系列和mate系列就是這麼做的。
特別宣告: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絡DoNews專欄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