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學者聖誕夜加班切磋,只為回答人類技術焦慮的前沿問題
【獵雲網(微訊號:)北京】1月24日報道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會在瑞士達沃斯召開,中國話題和技術前瞻成為亮點。
“數字技術是普惠性增長的重要推動力”,“移動支付對後發達國家賦能更多”。全球研究機構羅漢堂在達沃斯釋出《數字技術與普惠性增長》研究報告,對當前的技術前沿問題給出了答案。
報告通過對中國的研究發現,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和金融服務相關的增長模式,具有“驚人的普惠性”,並提出倡議:各國應儘早、儘量廣泛地普及數字技術。
報告還指出,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仍然處於開發的早期階段,以往幾波技術變革都讓人們害怕大量失業,但最終都證明是杞人憂天。“只有去嘗試、努力,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對數字技術唯一擔憂的是擔憂本身。”
這份研究報告由一個陣容豪華的全球大腦共同完成。其中包括本特·霍姆斯特羅姆、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邁克爾·斯賓塞3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領先以及其他 5位世界一流學者和羅漢堂研究團隊。
半年以來,8位學者投入了巨大的精力,通過網際網路、電子郵件展開了一場全球學術協同研究。
據羅漢堂祕書長陳龍介紹,“2018年平安夜,深夜十點了,斯賓塞還發來了長長的修改意見,並說明天稍休息下,然後還要繼續修改。而霍姆斯特羅姆的聖誕和元旦兩個假期,也都在課題的討論中度過”。
如此投入數字技術報告的調研背後,是這些國際學者們對中國的濃厚興趣。
斯賓塞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兼任哈佛和斯坦福兩高校教授,是世界上研究經濟不均增長的權威,他一直試圖在數字經濟的新背景下,更新自己的研究,很早就對中國的技術實踐產生了興趣。
2017年,他攜妻子專程來到中國考察阿里巴巴。當時杭州的《都市快報》報道了他的中國之行。
那次探訪,給斯賓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西湖邊,他被杭州船工拒絕了登船遊湖。“我掏出了足夠多的現金,結果被'拒載'了。我又拿出了護照,這已經是我最有價值的抵押物,船工還是很猶豫。”
“在所有人都不瞭解你的地方,如何證明你是個有信用的人?”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也是斯賓塞的研究方向。在瞭解到支付寶的一系列網際網路服務之後,他感嘆,“我要是有芝麻分就好了!”
斯賓塞對中國科技發展和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尤為讚歎,“come on 這是在中國!”
當時斯賓塞就打算近距離觀察中國在網際網路科技領域的創新實踐。“如何把學術用在社會發展中,未來大有可為。”
羅漢堂學術委員會的首批委員有15位,以經濟學家為主,包括6位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未來羅漢堂還會邀請更多全球頂尖的社會學家、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等跨學科、多領域的學者加入。在成立之處,羅漢堂與眾多學術委員們就立下了一個高遠的目標,認為世界正在邁入全新的數字經濟時代,但就像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曾在爭吵與憂慮中最終清晰方向,我們的社會並未準備好應對由大資料、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和其他數字技術而營造的全新的世界。學術界的使命就在於答疑解惑,探索未知。社會科學家們有責任更好地協作,幫助人類社會適應這場數字革命。
有趣的是,學界對於技術抱持的開放研究態度與科技公司的領軍人物不謀而合。馬雲在2019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說:“如今世界上有很多懷疑和擔憂,但對我而言是機會。唯一值得歐洲擔憂的就是擔憂本身。在歐洲,大家都在談論監管,但是除非你足夠了解技術的各種可能性,不然何談監管或保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