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高科技產業化,我的三點體會
編者按:本文轉自聯想控股微空間,ID:LEGEND_HOLDINGS。
導語:“一個科技企業好比是一串珍珠項鍊,科技研發可能是其中最大、最耀眼的一顆珍珠,但它必須由其他珍珠輔助,就是資金、人力資源、生產供應、銷售等等,而企業家則是串起這些珍珠的那根線”。近日,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在向中科院做工作彙報時,結合創業歷程談了對高科技產業化的三點體會。
體會一
科技產業化要以企業為主
●舉個例子:
1994年,聯想品牌的電腦佔中國市場份額不到0.6%,此後才一年年漲起來,到1997年成為中國市場佔有率第一。其實聯想在做自主品牌電腦的時候,第一個遇到的問題就是我們的電腦賣不出去,賣不出去的原因就是成本太高。所以怎麼降低成本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那麼當年聯想電腦價錢貴在哪兒了呢?貴在了我們的庫存時間太長。電腦行業發展極快,每個部件的價格都在發生快速的變化,庫存時間一長就會發生大的問題,比如說96年7月,電腦的一個儲存器中每一個晶片大概價格高到16美元,到了9月突然就跌到2塊多美元。如果在七月份我們買來這些元件做的電腦沒有及時賣出去,兩個月後僅儲存器的價格,就能差將近200美元,而電腦又是那麼多部件組成的。我們把這個事研究透了,就採取了十項措施,包括“小步快跑”等等,終於把這個問題比較好地解決了,所以在那一兩年,聯想電腦的市場份額就有了顯著的變化。
之後就是通過創新打造聯想品牌。當年的實際情況,與外國品牌正面對抗肯定打不過人家,因此我們就集中力量,在整合技術和產品技術方面進行了創新。比如98、99年,第一波網際網路浪潮襲來,但其實中國老百姓個人能上網的極少,因為這在當年是件很複雜的事。於是我們推出了一款“天禧電腦”,創新性地開發了“一鍵上網”功能,同時又推出了“一鍵恢復”技術,哪怕系統崩潰了,按一個鍵就能恢復。這些雖然不是核心技術,但是這些技術滿足了當時電腦初級使用者的重要需求。
有了產品,怎麼能大面積推向市場,我們還做了三件事:第一,在全國300個城市進行了巡展;第二,配備了強大的服務體系;第三,在供應鏈做了充足的準備。光是這一個做法,就把市場份額提高了近9%。
●講個教訓:
1987年,聯想的主打產品是聯想式漢字系統,叫“聯想漢卡”,這是當年中科院計算所六室的科研成果,後來倪光南先生又做了進一步的工作,形成的這個產品。87年的時候,我們反覆錘打出了三型漢卡,賣得非常好。而這時,有競爭者推出了一款效能更高的同類產品,結果當時漢卡的研發人員,希望在效能上一定要佔據第一,所以堅決希望立刻就推出四型漢卡。雖然內部發生過一些爭論,但最後還是推出了四型漢卡。但四型漢卡當時並不成熟,bug很多,使用者沒法使用就要退貨,而售後服務又跟不上,市場一下就丟了,這時候回頭再賣三型漢卡也根本賣不動了,給公司帶來了很大損失。
這個教訓確實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發,就是當時我們都是研究所出身,以前在所裡的時候,都是靠拿獎項、寫論文,憑科技成果的指標來說話,但到辦了企業以後,就應該要看產品是不是能推向市場,看客戶喜歡不喜歡你的產品,這對我們的觀念轉變是有非常大的實際教育意義。
後來我們的研發中心還推出過一款產品叫“單板機”,當時我們也很重視。根據我們的調研,這應該是市場需要的產品,但是最後依然賣得不好,積壓了不少,也賠了錢。最後總結是為什麼呢?第一,沒有人會賣。這個產品的專業性太強,除了研發的人沒有人會操作,而預先並沒有準備好一支有專業能力的銷售隊伍;第二,根本沒有維修服務的力量;第三,也沒有做及時的市場營銷。
體會:
正是這些經驗、教訓的不斷積累,讓我們學到了什麼是市場,怎麼做“科技產業化”。
一個科技企業好比是一串珍珠項鍊,它是由很多顆珍珠構成的,科技研發可能是其中最大、最耀眼的一顆,但它必須由其他珍珠輔助,串起來才能成為一條精美的項鍊,而這些其他的珍珠,就是資金、人力資源、生產供應、銷售等等,而企業家則是串起這些珍珠的那根線。
總之,科技創新的成果要變成生產力,產生社會效益,就必須要調動企業這個組織的全部力量才能完成,所以“科技成果產業化”只能是由企業來完成。當然,用於特殊目的的專案除外。
體會二
科技企業要志存高遠
但首先需腳踏實地
●舉個例子:
十幾年以前常聽到人們說,“只有中國製造沒有中國創造”,中國企業技術投入太少,只能做低檔次的產品,效益自然很有限。話說的確實沒有錯,但其實這就是歷史,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這樣一頁一頁裝訂起來的。
中國製造業歷史的第一頁是什麼呢?我認為最生動的描繪是張瑞敏制定的海爾“車間公約”。那個車間公約裡面有一條,是今天的年輕人完全無法想象的條款。它說的是,“不允許在車間裡大小便”。今天電器賣到全世界的海爾就是在曾經隨地大小便的車間裡起步的,這正說明當時我們是在一種什麼歷史環境的情況下做起來的。
現在有人在說,聯想的貿工技路線是不重視科技的錯誤路線,當年沒有做晶片,沒有做作業系統是我們的短視,也影響了國家的發展。其實聯想歷史的第一頁就是那間起家標誌的小平房,當時我們根本不知道經營企業的凶險,我們沒有資金,完全不懂什麼叫企業。
1988年,我們靠做AST總代理賺的錢買下了香港的一間做電腦主機板的小作坊,在那兒開始了自有品牌的起步。為什麼要在香港做呢?因為在當年計劃經濟的體制下,我們根本沒有生產批文,不能生產自己的電腦,只能繞道往前走。後來我們的產品到拉斯維加斯參展的時候,被電子部的領導看到了,才給了我們生產批文,這樣,才有了聯想這個品牌。
我們做的這些東西當時其實都是賠錢的,因為我們的實力跟當時的國際大品牌真的有很大差距,但是我們堅持做,堅持賠,堅持在學習,沒有這個堅持就沒有後來在競爭中取得的勝利。我們搞研發用的錢是從哪兒來的呢?當時可是沒有人投資,就是完全靠給AST、HP做代理賺的。如果只顧眼前利益,我們就會只做賺錢的代理業務,那麼,也不會有自己的微機,更別說今天聯想PC世界第一的位置。
體會:
如果當年我們一上來就用做代理賺的錢來做晶片研發,那連個水花都看不見,企業就死了。當時,做晶片研發的大公司的投入年年都是十幾億美金以上,而在九十年代初,聯想最多的一年利潤也就是幾千萬,去做晶片完全是自不量力。
通過做代理,我們不僅積累了資金,而且懂得了什麼是市場,什麼是財務,積累了管理的經驗,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志存高遠,首先要學會腳踏實地。如實說我們犯了很多錯誤,特別是當併購IBM PC成功、有了更強的實力以後,儘管現在每年聯想集團有一百億人民幣的技術投入,但應該佈局更高遠,今天聯想集團遇到了相當的挑戰,這是我們值得認真反省的。不過據我瞭解,聯想集團已經穩住了陣腳,在鬥志昂揚地準備迎接挑戰。
體會三
要學會用資本的力量促進科技創新
●舉個例子:
中關村是在2000年以後才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科技產業化的全國標杆的,為什麼會是在這個時候呢?是因為錢到了。2000年以後,大量的VC、PE、天使投資雲集到了中關村的上空,資本的力量和科技的實力結合以後,就形成了今天給北京帶來巨大財富的中關村。
BAT三家企業是怎麼形成的?也是因為拿到了VC和PE的錢。這些錢,特別是VC和天使投資的錢,是很“勇敢”的錢,他們不怕犯錯誤,這樣就給技術創新的創業者大大增加了不怕失敗的勇氣。
2001年4月30日,君聯資本(原聯想投資)成立。
聯想控股在2001年開啟了多元化投資業務,首先進入了風險投資領域,成立了君聯資本(原名為聯想投資)。而且因為我們就是實業出身,從小摸爬滾打一路長起來的,我們不僅僅能夠投入資金,而且知道企業在不同階段會遇到哪些困難,需要什麼,缺什麼,我們應該幫什麼。
科大訊飛就是在最早期的時候,君聯資本就參與投入的。科大訊飛是1999年18位中國科技大學學生創立的,我們投資之後,在核心團隊建設、戰略制定的方法論、規範化管理、業務資源和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都提供了積極的增值服務。2008年科大訊飛成功上市。科大訊飛目前已佔有中文語音技術70%以上的市場份額,智慧語音核心技術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平。
聯想控股旗下的財務投資業務有三個大基金,總共管理著1200億人民幣,投資了800多家企業。我們的天使投資基金聯想之星,最初的定位是免費的創業培訓,主要是為科技人員如何學好辦企業,後來又拓展了天使投資業務,主要面向科技創業企業。到今天聯想之星發展了十年,培養了900名科技企業家。我們的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包括戰略投資也會用聯合投資或接盤的方式,選擇適合的企業提供進一步的支援。
體會:
用資本和科技對接,加上對企業管理的深刻認知,來投出優秀的科技企業,這也是我們支援創業創新、實踐“科技產業化”的一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