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品牌影響力正處於歷史高峰階段 電商行業表現突出 ——2018年全球企業傳播影響力Top20大盤點

美通社媒體監測服務CMM平臺,近日針對知名微信公眾號《全球企業動態》過去的一年中釋出資訊涉及的企業品牌進行了全面的彙總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去年中國企業品牌影響力正處於歷史高峰階段,其中網際網路電商、電子科技企業表現尤為突出。
此次調查企業超過1000多個,涵蓋了逾6萬家中國主流新聞媒體。在企業型別和行業方面,包括了來自B2B、B2C本土企業、跨國公司以及NGO和NPO等各類組織。按照企業品牌的媒體提及頻次,篩選出了“2018年全球最受關注的20大公司”,及其在全年範圍內的重要熱點事件。資料分析時,主要參考維度為各企業品牌在其自有媒體和贏媒體中的新聞提及聲量。

在這20大企業品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電商零售(阿里巴巴、亞馬遜、京東、沃爾瑪)、科技(蘋果、三星、小米、華為、微軟、英特爾)、網際網路(谷歌、臉書、騰訊、優步)、汽車(特斯拉、豐田、沃爾沃)等幾大行業,以及因出售資產而頻頻曝光的海航、東芝和通用電氣等公司。其中包括了六家中國公司,表明中國公司的全球影響力越來越強。
下面,我們來看下這些巨頭企業在去年都發生了哪些大事兒:
電商零售:馬雲要從阿里退休、貝佐斯登頂全球首富

被資本市場普遍看好的 阿里巴巴(Alibaba) (含螞蟻金服)在2018品牌聲量水平超越亞馬遜位列第一,始終保持絕對的領先優勢,其富有節奏感的多項重大業務進展均獲得了媒體廣泛持久的積極反饋。先是收購中國外賣平臺兩強之一的餓了麼,之後又高調進軍半導體領域,成立了平頭哥半導體公司。阿里巴巴關聯公司 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 還宣佈融資140億美元,估值達到了1500億美元。最令人吃驚的是,馬雲在2018年9月10日宣佈將在一年後“退休”,淡出管理層。這家市值最高的中國公司的掌門人交接班,是中國年輕的民營科技行業的首個代際更替。同時,面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阿里巴巴還宣佈將在未來五年實現2000億美元的進口額。
亞馬遜(Amazon)也是一年中在全球最受關注的企業之一。藉助雲服務AWS的發展,亞馬遜股票市值一度超過萬億美元。其創始人 貝佐斯(Jeff Bezos) 則在2018年初就輕鬆超越比爾蓋茨成為全球首富,身價一度達1600億美元。年末,其第二總部選址非常引人關注。同時,對無人收銀店Amazon Go未來大幅擴張的規劃也很吸引眼球。
而另一家中國電商巨頭 京東(JD.com) 則經歷了很尷尬的一年。股價持續下跌接近發行價,創始人 劉強東 直到年底才了結在美國的“性侵”風波。
面對亞馬遜咄咄逼人的態勢,全球零售老大 沃爾瑪(Walmart) 2018年加大了對電商的投入,出資160億美元收購了印度最大電商Flipkart Group約77%的股權。
科技:蘋果大起大落、微軟後來居上

蘋果(Apple)和 三星(Samsung) 始終是全球關注的焦點,聲量水平分別在全球科技企業中位列第一和第四,但都面臨很大的困擾。蘋果手機年初“降速門”搞的沸沸揚揚,不過隨後股價不斷上揚轉移了大家的注意力。不料,登頂市值1.1萬億美元后,蘋果股價竟一路下滑,最低跌破市值7000億美元。CEO 庫克(Tim Cook) 不得不承認,新款手機的銷售在中國遭遇了問題。而同樣是全球科技企業巨頭的韓國三星電子,則面對實際掌門人 李在鎔 被拘押的尷尬局面,還好2月份李在鎔獲緩刑被釋放,韓國算是對大財閥網開一面。在一年中,儘管三星智慧手機的佔有率有一定的下滑,特別是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但憑藉半導體儲存晶片業務的瘋狂增長,三星還是坐穩了全球最大半導體企業的位置。
老牌科技巨頭 微軟(Microsoft) 雖然在2018年整年中聲量一直低於上升趨勢顯著的中國企業華為和小米,屈居第四,表現不溫不火,但在CEO 納德拉(Satya Nadella) 的率領下,依靠產品佈局上的成功轉型,股價不斷攀升,並在全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在2002年之後再次奪得美國股票市值第一。
作為中國科技企業旗幟的 華為(Huawei) ,則面臨了越來越多困難,幾乎被西方大國排斥在5G裝置購買名單之外。儘管如此,華為在消費者業務上依舊保持了強勁的勢頭,全年銷售額超過500億美元,佔據集團全年1085億美元銷售收入的半壁江山。華為智慧手機(含榮耀)全年銷量突破2億臺,超越蘋果,躍居全球第二位。
同樣是中國代表性科技創新企業的 小米(Xiaomi) ,在創立八年後,終於如願在港交所上市。不過,原定在上交所同步發行的CDR則因為市況不佳而流產。儘管小米上市時估值達485億美元,但隨後一蹶不振,股價持續下跌,市值跌破400億美元,不僅距離2000億美元甚遠,也遠低於曾經設定的1000億美元目標。
網際網路:巨頭的日子過的都不那麼好

谷歌(Google)還算過的不錯的一個。儘管被歐盟重罰50億美元,但並未傷筋動骨。而且,谷歌還因需要遵從歐盟的法規,將向歐洲裝置製造商收取一定的費用,讓各大使用安卓系統的廠商又要增加一部分成本。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的汽車自動駕駛業務 Waymo 也正式推出了自動駕駛出租車商業化服務,對該公司的估值最高達1750億美元。
臉書(Facebook)這一年則是在各種問題和質疑中度過,股價也持續下跌,一度單日市值縮水近1200億美元。Facebook五千萬用戶資料遭洩露,這起事件可能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資訊洩露案之一。美國和歐洲的政府官員要求臉書作出答覆,其執行長 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也被迫多次出席聽證會。
騰訊(Tencent) 股票走勢在一月份達到了巔峰,市值超越臉書躍居全球第五。不過,好景不長。從三月下旬開始,騰訊股票的走勢就開始一路下滑,股價從最高的475港元跌到最低的251港元,幾乎下跌了一半,是2018年度股票市值下跌最多的亞洲大企業。
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創企業之一的 優步(Uber) ,在2018年也經歷了震盪。創始人 卡蘭尼克(Tavis Kalanick) 出局,軟銀旗下願景基金成為大股東。優步測試中的無人駕駛汽車未能有效識別,而撞死一名行人,也讓大家對無人駕駛的前景深表擔憂。
汽車:特斯拉話題不斷、豐田穩中有進

這一年中,電動汽車明星企業 特斯拉(Tesla) 一直處在各種話題的風口浪尖。年初被頻頻質疑達不到量產目標,在決定上海建廠後有所緩和。 馬斯克(Elon Musk) 發推特揚言私有化,更是掀起巨大的波瀾。之後,特斯拉董事會否決私有化,馬斯克也因監管部門的處罰而被迫放棄董事長職務。不過,特斯拉還是達成了周產5000輛的目標,讓投資者們鬆了一口氣。這一趨勢,在下半年媒體正面提及聲量的幾大峰值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中國 吉利集團 旗下的瑞典 沃爾沃汽車(Volvocars) 在這一年也是喜憂參半。上半年銷量一直不錯,讓沃爾沃燃起了IPO的慾望。關於300億美元估值高低的爭議也持續了一段時間。不料,下半年全球股市的走勢逐漸疲軟,沃爾沃也被迫放棄了年內IPO的想法。不過,作為沃爾沃大股東的吉利2018年倒是有幾個大動作,不僅在上半年收購了商用車巨頭 沃爾沃集團(Volvo Group) 8.2%的股權, 李書福 還入股德國汽車巨頭 戴姆勒(Daimler AG) ,併成為最大股東,下半年聲量逐步趨向於平穩。
豐田汽車(Toyota)這一年則穩中求進,繼品牌聲量在開年之際因自動駕駛概念車釋出取得高峰之後,體現出了紮實的經營水平。在全球主要汽車品牌中國市場的銷售都面臨停滯和下滑的情況下,豐田一枝獨秀,仍然取得了兩位數的增長水平。這也讓豐田將2019年的銷售目標進行了一定的提升。
資產大賣家:海航、通用電氣、東芝
在經過前幾年持續不斷的大型併購後,中國綜合企業 海航集團(HNA Group) 在2018年又開始不停的出售非主營業務資產。年初減持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股份,隨後將飛機租賃公司 Avolon 的30%股權轉讓給日本的 歐力士公司(ORIX Group) ,將 麗笙酒店集團(Radisson Hotel Group) 的股權轉讓給 錦江集團 。海航還計劃將旗下的世界五百強公司 英邁(Ingram Micro) 出售。這一年,海航集團更是經歷了高層變動。hahahah
老牌工業巨頭 通用電氣(GE) 在100多年的歷史中則遭遇了最為黑暗的一年。作為道瓊斯指數設立以來唯一倖存的股票,GE在2018年終於未能逃脫被剔除的命運。也因為業績下滑持續無法扭轉,導致上任僅一年的CEO 弗蘭納裡(John Flannery) 被火速替換。在這一年中,GE還在剝離運輸業務,出售 貝克休斯(BHGE) 股權,以及準備分拆醫療保健業務,重組電力業務。
上一年還風雨飄搖的日本 東芝公司(Toshiba) 在2018年則迎來了轉機。在以46億美元出售鉅虧禍首的核電業務 西屋電氣(Westinghouse Electric) 後,晶片業務的出售也在上半年順利完成。
對於此次調查,美通社CMM媒體監測與洞察部門主管分析師李潔表示,作為衡量品牌影響力最基本初級的維度,調查所採用的媒體提及的聲量水平在公關界最具廣泛的接受度,可在大資料量級基礎上,直觀清晰地反映出這些全球影響力水平頭部企業在2018全年中精準傳播資料分佈和完整的傳播節奏,調查結果可為廣大企業品牌傳播人士瞭解自身行業媒體和受眾輿情趨勢以及考評傳播績效和制定傳播策略提供重要參考。
媒體資料碎片化,為公關人提煉有價值的洞見驅動決策帶來了巨大挑戰,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的中國企業,積極主動地監測傳播資料,及時瞭解相關的自身、競品和行業的全球輿情動態,針對全球媒體環境做好內容傳播,傳遞出更多屬於中國企業自己的積極正面的聲音,通過自身品牌影響力不斷正向增長、穩步提升,在世界經濟舞臺贏得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果您希望試用美通社CMM媒體監測服務,請您點選 這裡 ,獲取更多支援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