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蘋果萊陽梨,趕不上濰坊的蘿蔔皮……
“煙臺的蘋果萊陽的梨,
趕不上濰坊的蘿蔔皮”
說起蘿蔔,
濰坊人那可是相當的自豪啊!
那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
這要回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到乾隆十八年(1753年),鄭板橋來到濰縣任知縣,留下了很多動人傳說,其中一個便是跟濰縣蘿蔔有關:
鄭板橋紀念館(濰坊十笏園文化街區內)
鄭板橋為官清正,兩袖清風,從不受賄,也不給上級送禮。可那時候,知州、知府、道臺、巡撫以及欽差大臣們,卻經常以巡查為名,到各地搜刮民脂民膏。
有一年,朝廷派了一個欽差大臣到山東巡查,這位欽差姓婁,貪婪成性。為了讓鄭板橋給他送禮,他封了一百兩銀子禮金,讓人給鄭板橋送去。按照當時官場習慣,上級給下級送禮,不收則為失禮,收了就必須還禮,且還禮須還十倍以上。
銀子送到濰縣衙門後,鄭板橋心知肚明,禮金不收是不行的,如果收下,便是魚兒上鉤,自己不貪贓,不枉法,哪裡弄一千兩銀子還禮啊。
沒過幾天,婁欽差來到濰縣,鄭板橋便命四個衙役將一個大食盒用紅緞子紮好,給欽差大人送去了。欽差一見送來了大食盒,沉甸甸的,心想白銀決不會少於一千兩,樂的嘴都合不上了。他興高采烈地解開紅緞子,開啟食盒一看,氣得七竅生煙,原來食盒裡裝的不是銀子而是一個個大蘿蔔,上面有信箋一張,寫著四句詩:
東北人蔘鳳陽梨,
難及濰縣蘿蔔皮。
今日厚禮送欽差,
能驅魔道兼順氣。
這赤果果的大白話,是不是出自揚州八怪鄭老爺子之手,且不能下定論,但傳來傳去,就變成了:煙臺蘋果萊陽梨,趕不上濰坊的蘿蔔皮。
以蘿蔔皮吊打山東兩大著名水果,也是“人狠話不多”霸氣的狠了~
濰縣蘿蔔
皮略帶白色
除了這個,濰坊人還有幾句嗑兒,“冬吃蘿蔔夏吃薑,不要醫生開藥方”、“蘿蔔加茶,大夫滿地爬”,也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香脆可口的濰縣蘿蔔的栽培歷史已經有三百多年了,清朝乾隆年間的《濰縣誌稿》中記載,濰縣蘿蔔味辛,入藥能行氣、化痰、消食。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蘿蔔乃蔬中最有益者”,生食有開胃健脾、清熱解毒、理氣降濁等功效。濰縣蘿蔔含有澱粉酶,所以有治療積食腹脹、咳嗽多痰的功效。最新研究表明,濰縣蘿蔔中含有木質素,能使人體的巨噬細胞活力提高2~3倍,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有防癌的作用;同時含有一種能分解亞硝酸銨的酶,可減少亞硝酸鹽的致癌作用。此外,生食蘿蔔還可以降低膽固醇,減少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生。
沒想到小小的蘿蔔有什麼厲害吧?這樣說來,濰縣蘿蔔不虧有“小人蔘”的美譽~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濰縣蘿蔔品質優良就得益於種植地的氣候和土壤,濰坊氣候溫和、溫差較大、光照充足、降雨量適中的氣候條件,有利於濰縣蘿蔔的生長和養分的積累,而且土壤保肥保水性好,有機質、磷、鉀等元素含量較高,不要小瞧這些微量元素,它們才是濰縣蘿蔔個大又好吃又有營養的原因哦~
這濰縣蘿蔔到底有多好吃呢?我只能這樣告訴你,刀割蘿蔔時,入刀之處皆因清脆崩裂,汁液沾手,入口脆甜,略帶微辣的口感讓人口舌生津,還有飽滿的汁水裡藏著淡淡的甜味,伴著特有的香氣在口腔中爆炸,真的是好吃到爆!
冬天已經到了
排好隊,濰縣蘿蔔開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