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賣這麼便宜,怎麼做成了市值兩千多億的公司?
這是視知資料研究院的第2期節目
我們研究一下
不僅僅想要賣手機的小米
文字版
大家好,我是視知資料研究院的殷羅畢,今天我們來聊聊小米這家公司——為啥明明是手機公司,卻總強調自己不是做硬體的?
咱們都知道網際網路公司就是比硬體公司更值錢。
上期我們聊過美團點評,半年營收260多億,小米半年800億,營收相差兩倍以上,但這兩家公司都在香港上市,市值卻幾乎一樣。按照2018年10月31日為止的資料,美團點評總市值2767.96億港幣,小米總市值2731.89億港幣。
可見,純網際網路業務的公司,因為海量使用者對平臺有更強的使用習慣和路徑依賴,儘管營收規模可能相對小些,但在投資市場上會被評估得更有價值。
所以雷軍總強調要以網際網路無限互聯的態度看小米,那咱們就找找小米網際網路的一面。
前幾年國內大大小小的公司都開始造手機。做空調的格力開始做手機,做家電的海爾開始做手機,TCL 、聯想、錘子還有那個大家現在可能已經想不起來的樂視也做了手機,除了因為銷量大以外,還因為手機是流量入口。
現在app想得到一個新使用者,推廣成本少說幾十塊,多的要三五百。你算算一臺小米手機裡預裝這些應用,能省多少推廣費?
預裝的應用還能持續幫小米賺錢,放廣告,賣東西,推遊戲,根據第二季度公告,這部分收入有將近40億。
看著雖然不少,但在小米總收入中一成都不到,和賣手機的收入根本沒法比。
小米今年雙十一之前就賣了1億臺,提前完成任務,全球銷量排第四,排在三星、華為、蘋果之後。
可是手機賣得太好,不又成了硬體公司了嗎?所以雷軍總強調小米可不是靠賣硬體賺錢,他曾經公開宣佈——小米所有硬體產品利潤率不超過5%,多賺了錢要返還給使用者。
視知資料研究院挖地三尺,從小米第二季度財報裡挖到了資料。2018年4-6月,小米手機的銷售總收入305億,整體成本是284.6億,剩下的20.4億就是毛利。除一下,毛利是6.7%。
我之前看過中國企業家雜誌的報道,說蘋果利潤率35%,三星是15% 左右,國產手機低一點,平均淨利率大約為10%。
這麼看小米定價相當良心了。但小米很難對蘋果、三星甚至華為的定價產生影響。畢竟習慣花五六千買個手機的主,不會在意一兩千元為主打的小米。小米過去兩年賣出的手機平均售價都在800左右,掃蕩的是大量山寨機和小品牌。
小米還有一塊網際網路化的大業務,在公告欄目裡寫的是“IoT”,高大上的翻譯方法是消費物聯網(Internetof Things),其實就是大家平時玩的電子手環、平衡車、掃地機器人和智慧音箱之類。再加上毛巾、拉桿箱、雨傘之類。這些商品在第二季度賣了103.8億。
和去年同期相比,這部分收入翻番了,可以說從戰略上提升了小米的格局。
但這裡有個大問題,手機作為媒介給小米帶來的流量,其實並沒有轉化出太多銷售量,小米能賣大量其他產品,靠的其實是小米這個品牌的認知度,這才是所謂生態鏈的主體。
這些生態鏈裡的公司很多都是雷軍和小米投資的。招股書裡說,小米共投資和管理超過210家公司,其中硬體公司有90多家。
這些產品其實可以分成三個生態鏈圈層,第一圈層是手機周邊——耳機、移動電源、手環;第二圈層是智慧家居——掃地機器人、智慧音箱、空氣淨化器、智慧血壓計;第三圈層是家庭日常消耗品,如小米浴巾、雨傘之類。
本身也能吸引更多流量來到小米的平臺,成功繞開BAT之前架構的流量平臺,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商業生態圈,讓小米自己也成了一個巨大的流量池,而且獲得這些流量的過程不但不用多花錢,甚至還能賺錢。
要是單從技術研發投入來看,小米2017年的研發投入只有32億人民幣,佔總收入的2.7%,稱不上典型的技術驅動型公司。
但從應用場景的搭建和使用者渠道的建設來說,小米確實是一家有著一定生態鏈構架的網際網路公司,而不是一家純硬體公司。既然是生態嘛,理論上會比純賣硬體的格力更有前途,但長遠能長啥樣,還得靠雷布斯的努力了。
▼
你有用過小米的產品嗎?
你對小米的評價是怎樣的?
資訊與資料來源:
1.小米招股書
2.2018Q2季度業績公告
3.小米官網
4.老虎證券
5.艾瑞諮詢
6.IDC諮詢
7.雪球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