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測網:蝗蟲不應趕盡殺絕,應看到其基因的研究價值
蝗蟲,在古代,是民生的大敵,蝗災與水災、旱災並稱為“三大自然災害”。史書中,記載的蝗災事件比比皆是,在很多朝代,治蝗是當政者不得不面對的一項挑戰,甚至有研究論文提出,明朝的滅亡,與連年暴發、範圍波及全國廣大地域的蝗災也不無關係。
對於很多當代的城市人來講,蝗蟲基本是一個概念名詞,與人們的生活似乎距離遙遠。因此,從事這個看起來似乎很窄而且冷門的研究,公眾很難理解它的價值何在。
康樂院士研究蝗蟲治理已有30多年,聽他一席話,不難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那麼簡單,看似冷門的蝗蟲研究背後,其實涉及到環境保護、生態文明、農業發展、食品安全、疾病防控等各種現實重大問題,牽涉面廣泛。
一般人可能沒有注意到,在中國農業最高行政主管部委“農業農村部”,專門為防治蝗災設立了一個機構——蝗災防治指揮部,農業農村部還編制了全國性的治蝗六年規劃,提出多個治蝗目標:力爭到2020年,農區蝗蟲達標防治覆蓋率達到70%以上,牧區達到60%以上;全國累計實施蝗蟲防控面積9.5億畝次。由於蝗蟲的遷移性極強,不是一個國家能夠單獨應對,有時候,在一些邊境地區,對蝗災的防治還會啟動跨國合作機制。
“如果你去內蒙古、新疆,就會看到每年草原上都會發生很嚴重的蝗災;在黃河的出海口,在濱海的荒地上,蝗蟲也會經常造成災害。”
康樂說,蝗災威脅並沒有遠離當代人類的生活。
這不僅僅是指蝗蟲所到之處,能把農作物蠶食一空,它的成災有著深奧的科學機理。
2014年,康樂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破譯了飛蝗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約6.3Gb大小的飛蝗基因組圖譜構建,成為當時人類破譯的最大動物基因組。基於這些研究,他的團隊揭示了飛蝗食性、遷飛和群聚的祕密。康樂透露,他們通過篩選飛蝗基因組中特定的藥物靶點,為蝗災防治手段提供了新的啟發。
不久前,康樂院士在接受網易科技記者採訪時進一步說明,通過長期研究,他的實驗室已經發展出針對蝗蟲的生物控制新途徑和技術,同時,正在基於蝗蟲研究來構建一種人類疾病治療的模型,“如果這種模型一旦得到突破,我們就能探究產生疾病的原因是什麼,就可以通過一些手段對人類疾病進行干預和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康樂的研究並不是著眼於一種狹隘的蟲害殺滅性治理,站在生態友好型的科研立場,他認為,蝗蟲與人類應該共存於自然大系統之中,人類不應該通過趕盡殺絕的手段來破壞生態系統自身的平衡和迴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