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遭至少9家公司起訴,真要涼涼嗎?
這個寒冬對ofo小黃單車可謂是冷透了!接連不斷出事,成為社會各位關注的熱門話題。由於長期未獲得資本輸血,加上每月高額的運維成本,2018年以來ofo遭至少9家公司起訴,難道真要涼涼嗎?
ofo遭至少9家公司起訴
近日,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法院就白馬(上海)投資有限公司訴ofo運營主體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廣告合同糾紛案作出判決,責令東峽大通支付拖欠白馬(上海)的廣告發布費510.31萬元及對應違約金(按日萬分之五標準計算)。
這僅僅是ofo財務問題的冰山一角。由於長期未獲得資本輸血,加上每月高額的運維成本,多家供應商將ofo告上法院。
2018年以來,至少有9家公司因合同糾紛將ofo告上法庭,涉及物流運輸、房屋租賃、廣告費用、拖欠貨款等多種事由,部分案件已達成和解,尚有多起仍在審理之中。此外,ofo還涉及多起勞動合同糾紛。東峽大通在深圳、杭州、唐山等地的分公司因登記的住所或經營場所無法聯絡,曾被工商部門列入企業經營異常名錄。
如今共享單車行業的“泡沫”已經破滅,許多企業紛紛倒閉,進入破產清算程式。僅存的“三巨頭”哈羅,摩拜和ofo,前兩者背後各自都有阿里和美團的支援,獨立運營的ofo也陷入了“退押金”的債務泥潭,除非再有新的資本投入,否自單憑自己,恐怕絕對難以從中掙脫。
此時,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可能最關心的就是押金的退回問題了。最近這段時間,ofo單車押金無法退回一直是人們比較關心的問題。
共享單車究竟“路在何方”
共享單車作為一種解決人們出行問題的產業,定位應該是和地鐵,公交一樣,是屬於“公共交通”的範疇之內的——而這些公共交通往往自身都很難盈利,基本上要靠財政補貼才能繼續執行,這點共享單車也不例外。共享單車行業難以運營下去的主要原因,也是它行業本身很難做到盈利,長期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只有靠資本的“輸血”,才能維持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