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BAT,不再只是窩裡橫
上網,無非三件事:用QQ、微信聊天,網上購物,百度自己不懂的知識。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將騰訊、阿里、百度這三大網際網路公司,擺在了一個位置。中國網際網路,已經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如果要找一個詞,來形容它們之間的關係,那就是“窩裡橫”。
事實上,現在,中國BAT,早已經不是窩裡橫,它們在矽谷、東南亞和上游行業,都有自己的佈局。它們已經走向了國際化之路。
走向國際化的BAT
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不再只停留在中國。當中國網路市場,逐漸飽和時,BAT開始走向國際化之路。
關心科技發展趨勢的人士,對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應該不陌生。但是,多數人對BAT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中國的搜尋引擎、線上購物還有社交通訊上。
事實上,經過多年的投資和收購,BAT已經不再只是,中國的網路企業。它們的觸角,已經延伸到世界各地和產業上下游,可謂是包山包海。
與美國矽谷密不可分的關係
多數人都認為:BAT,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網路公司。事實上,BAT的許多人才和技術,都是來自全球尖端科技重鎮——美國矽谷。
百度創辦人李彥巨集,在1997~1999年間,擔任矽谷搜尋引擎公司——Infoseek的工程師。2000年,創立百度後,他也在矽谷,設有辦公室和人工智慧研發中心,為公司來吸引人才。其中,以2014年從Google深度學習團隊,挖角來的資深科學家吳恩達,最為著名。
阿里巴巴,則是在2015年宣佈,在矽谷資料中心投入試營運,為北美乃至全球使用者提供阿里雲服務。這意味著,阿里雲在雲端計算的發源地,與領先的亞馬遜、Google等大牌廠商,展開直接競爭,走上了國際化之路。
此外,阿里巴巴的達摩技術研究院,在矽谷,也設有分支,負責招攬世界一流的研發人才。
走出中國,積極取得海外機會
儘管,騰訊開發的社交軟體——微信,在海外市場使用率,遠不如Facebook、WhatsApp等,但是,騰訊在美國投資界的影響力,絕對超出你的想像。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2011年開始,騰訊已經投資41個美國新創公司,是矽谷第二大外國投資者,僅次於韓國三星。騰訊投資的領域,更是五花八門,從知名的特斯拉、手游到太空採礦都有。
隨著,中國網路佔有率的逐漸飽和,網路巨頭們紛紛放眼海外市場,來追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隨著中國出國旅遊人數的增加,百度已經將旗下的百度地圖的資料,擴張到全球209個國家和地區。今年十一長假的前三天,百度就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港澳臺和國際出行的語音助手呼叫量,比平常漲了180%。這為百度進軍海外市場,提供良好的基礎;也為百度從中國地圖提供商,邁向世界地圖提供商,打造了堅實的基礎。
阿里巴巴集團,在2016年耗資10億美元控股了有“東南亞亞馬遜”之稱的電子商務公司——Lazada,獲得了海外市場的入口。2017年,2018年又分別追加10億和20億美元的投資,供Lazada擴張業務使用。阿里準備在東南亞市場,大幹一場。
騰訊,除了在海外市場,積極推廣旗艦產品微信、投資海外遊戲公司,也在海外設有資料中心,為在外中資企業,甚至國外客戶提供雲服務。
阿里跨足晶片市場
阿里巴巴集團,在今年9月宣佈,成立平頭哥半導體公司,專注於發展人工智慧晶片及嵌入式處理器。很多人看到這則新聞,第一反應都是,“真的假的?線上購物平臺做晶片?”
你沒看錯,從2016年起,阿里巴巴就開始陸陸續續投資半導體相關的公司。比如:做Network ASICs的BAREFOOT,做物聯網(IoT)晶片的ASR,做人工智慧晶片的寒武紀,做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深鑑科技⋯⋯而在去年10月成立的達摩技術研究院中,就有約100人的晶片團隊。今年,更是在中國大舉高喊晶片自主的氣氛下,收購了IC設計公司杭州中天微系統。
資源整合,讓晶片多方支援
平頭哥的成立,將達摩院及收購的團隊,進行資源整合,所開發的晶片,將用於支援阿里巴巴的雲端及物聯網業務,未來也將向集團外的企業提供服務。平頭哥的目標是,成為一家可自負盈虧的企業。
平頭哥就是蜜獾,是非洲草原動物在中國的外號。平頭哥是鼬科中的一員大將,它獵食的動物,包括鱷魚和豪豬,堪稱最無所畏懼的動物。阿里巴巴,取這個名字,似乎呼應了他們對晶片行業的野心。
現在,你心中的BAT,還是那幾個,只在中國發展的網路公司嗎?
未來,BAT絕對會與國際市場有更多的交流。不管是在軟體,還是硬體的領域,下一次,再看到BAT投入什麼新領域,也都不必感到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