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體驗 OmniFocus 3 五個月之後,我發現它更強大,也更有負擔
在 ofollow,noindex">OmniFocus 3 for iOS 上架四個月之後, OmniFocus 3 for Mac 終於隨著 macOS Mojave 的更新而姍姍來遲。
對於這樣一款問世了十年的應用 1 ,我本沒有期待它在核心體驗上會有大的變化。但在接觸 OmniFocus 3 的過程中,全新的 標籤系統 以及重新設計的 透視篩選方式 ,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它的使用方式。
在深度使用五個月之後,我意識到它不僅僅是 OmniFocus 2 的功能增強版,而是將 OmniFocus 的使用體驗重塑得 前所未有的強大與靈活 。但正因如此,它可能也會給部分使用者帶來一絲容易被忽視的 負擔 。
OmniFocus 3 for Mac 的變化
在 《OmniFocus 3 的五大改變,都是為了讓你更自由地做任務管理》 一文中,已經著重介紹過 OmniFocus 3 中出現的變化:
- 多標籤系統取代原有的「上下文」,可以分配多個標籤給專案和動作;
- 自定義透視的篩選方式變為類似 2Do,利用多條規則過濾動作,並且規則和邏輯語句可以互相巢狀;
- 重新設計了重複動作的設定方式,通過不同的設定就可以實現 OmniFocus 2 中的三種重複動作。
這三項改變在 iOS 和 Mac 版之間完全一致,本文就不再贅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翻看之前的文章。

作為久違的大版本更新,OmniFocus for Mac 自然在介面也進行了重新設計。不知是不是為了配合 macOS Mojave,Mac 版的透視欄和側邊欄都採用了深色配色,讓應用顯得更加專業。最核心的大綱欄的排版也與 iOS 版更統一,動作的多標籤全部一目瞭然地排列在大綱中。
在 OmniFocus for Mac 版中的預測透視中,有一個不起眼的新功能: 使用者可以自行設定一個標籤 ,帶有該標籤的動作會顯示在預測檢視中的「今天」一欄中。
乍看之下這只是對預測透視的一處小小改動,但卻成為我 重新審視 OmniFocus 的起點 。
終於是我想要的「預測」透視
在 OmniFocus 2 中一直困擾使用者的一處設定是:預測透視只能顯示帶有「推遲至」和「截止日期」的動作,這讓很多想將它視為「今日待辦」的使用者希望落空。因為那些已經過了「推遲至日期」的動作,就不會出現在預測透視,這對於事項管理來說無疑是非常危險的,相當於 OmniFocus 「忘記」了這類動作。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不少使用者選擇給動作加上截止日期,讓它一直出現在預測透視中,但滿屏的截止日期又讓人覺得壓抑,製造了不必要的壓迫感。我之前建立了一個「不要遺漏」透視,專門篩選出這類動作。雖然不會再遺漏動作,但在體驗上總覺得稍顯繁瑣。

而 OmniFocus 3 中的改動,讓預測透視可以真正成為一張「今日待辦」。
當我在說「今日待辦」清單時,其實我想看到的是四類動作:
- 今天之內必須完成的;
- 從今天起能開始做的;
- 已經開始了但尚未完成,今天要繼續做的;
- 如果今天有時間,可以開始做的。
前兩類動作分別對應「截止日期是今天」和「推遲至日期是今天」的動作,在 OmniFocus 2 中是沒辦法顯示出後兩類動作的。
我通常按照一週的時間間隔來計劃專案。在 OmniFocus 3 中,我將預計 這一週內要完成的動作 加上了一個 「ThisWeek」的標籤 ,所以 ThisWeek 標籤囊括了第四類的動作。而第三類動作的持續時間不會超過一週(如果某個動作要花一週的時間來完成,就應該對它進一步分解),自然也包含在「ThisWeek」的標籤其中。

藉著「ThisWeek」標籤,預測透視成為了「 本週待辦 」。結合它本身的日曆檢視,每天早上只需要檢視一次預測透視,就能確定一天的工作與學習任務。
標籤讓一切變得可能
通過在「預測」透視中加入標籤,便能讓它發揮出乎設計者意料的作用,這只是多標籤的加入對 OmniFocus 影響的冰山一角。
在 OmniFocus 2 中,上下文只是過濾動作的一種維度,它要結合日期、所在專案、狀態等屬性來設定動作。但在 OmniFocus 3 中,標籤的存在讓我們可以完全 自己構建動作的分類體系 。

在我的 OmniFocus 3 中,根據動作的 地點、所需裝置、時間、型別、狀態 這五個維度,設定了五組標籤。前三組其實和 OmniFocus 2 中的上下文設定一致,玄機藏在後兩組中。本來為了不搶佔唯一的上下文,動作的型別和狀態只能靠其他屬性進行設定,在 OmniFocus 3 中可以大大方方的通過標籤註明。
賦予動作不同的標籤,使得在 自定義透視時過濾動作方便不少 。

在 OmniFocus 2 中我以上下文「家」為基礎,建立了自定義透視「家」。但這個透視無法過濾掉那些的確是在家中完成,但是目前處於等待或者暫停的動作。例如「寫 OmniFocus for Web 的體驗文章」,OmniFocus for Web 的內測還沒開始,既不能設定推遲至日期,又不能不寫進 OmniFocus。但只要給它加上「Paused」標籤,在過濾規則中選擇過濾掉帶有這個標籤的動作即可。
用標籤代替上下文,意味著把分類動作的權力完全交到我們手中。標籤可以是優先順序、地點、時間……任何你能想到的分類方式,都能通過標籤實現。
標籤也是把雙刃劍
標籤的靈活帶來了功能性上的強大。但在 《OmniFocus 3 的五大改變,都是為了讓你更自由地做任務管理》 我就警醒地提到:
使用者可以更靈活運用這些工具,但同時也有濫用它們的風險。
果不其然,在感嘆於標籤的好用之餘,我也遇到了標籤所帶來的困擾。
標籤的出現, 讓預設透視的使用場景變得不明確 。
在 OmniFocus 3 的官方視訊 中,有一個例子是給預測透視加上「Priority A」標籤,這就讓已標註透視的使用場景變得模糊。如果是給動作加上旗幟是表示要優先完成,那不就和「Priority A」標籤產生衝突了嗎?
不僅是已標註透視,預測和檢查透視都有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能用標籤來自己整理動作的時間和檢查屬性,會不會比預設透視更加方便呢?當一個應用中有兩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時,使用者就不得不自己去做判斷。
另一方面,當標籤越用越多時, 及時的整理和調整動作的標籤就變成使用者的負擔 。
動作在 OmniFocus 沒有明確的暫停按鈕,於是我使用了「Paused」標籤,來表明這個動作目前處於暫停狀態。但是當它變為可繼續執行的狀態時,標籤卻不會自己變化,需要我手動調整它。這意味著這一類動作我需要將它的檢查日期設定為每天檢查,使我增加了使用上的負擔。
OmniFocus 3 變得更好了嗎
毫無疑問,OmniFocus 3 是在使用體驗上完全不同於老版,標籤和過濾條件的加入,讓我可以實現之前不能做到的使用方式。
但,OmniFocus 3 是一款更好的事項管理工具嗎?
作為一個使用了 OmniFocus 四年的使用者,我是非常歡迎這種增加自由度,將選擇的權力交到使用者手中的做法。我可以藉著標籤,不再拘泥於 GTD 和開發者的設計意圖,根據自己的需求設計一套事項管理體系。對於我來說, OmniFocus 的確能幫我更好的進行事項管理 。
對於剛接觸 GTD 或者 OmniFocus 的使用者來說,可能 OmniFocus 3 就顯得過於靈活,進而讓人覺得複雜。什麼時候該用標籤,怎麼組織標籤,如何有效地結合標籤和透視?這些問題扔給一個新使用者來說,無疑會讓他們在開始時有些不知所措。
但無論新老使用者,OmniFocus 3 都會是一個更值得去探索的工具。
編注:如果你想 系統地學習如何用 OmniFocus 做任務管理 ,可以訂閱由 Sainho 寫作的《OmniFocus 入門與進階》教程,你將學到:
- GTD 中收集、釐清、整理、回顧和執行的流程,並且每一步都在 OmniFocus 中化作實際的操作;
- 解析 macOS & iOS 版 OmniFocus 應用本身的所有功能;
- OmniFocus 與 AppleScript 和 URL Schemes 的結合用法。
此外 Sainho 已經在進行 OmniFocus 3 教程的寫作,現在訂閱《OmniFocus 入門與進階》教程,之後可以免費升級。(注:老使用者將會分不同情況提供免費升級和優惠升級,具體可在欄目資訊中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