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數字貨幣挖礦簡史
挖礦,作為上游行業,也是“暴力”的行業,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
挖礦第一人
2009年比特幣之父中本聰,就是使用他本人的電腦CPU挖出了第一批比特幣。
即第一代挖礦是在普通電腦上完成的,也就是用通用中央處理器CPU來運算。
目前比特幣對挖礦裝置要求越來越高,單個電腦基本已經無法挖到,礦工的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挖礦產業也一直在演變進化。

coinsmart整理
從上圖可以看到,全網的挖礦難度從2016年開始上升,在2016年年末開始呈現直線增長,挖礦的難度越來越大,挖礦也由最開始的CPU挖礦,過度到GPU挖礦,最終演化到當前的ASIC(專業礦機)挖礦時代。
礦機發展史
1 一代礦機-CPU挖礦
一代礦機用的是CPU,就是我們手頭的電腦的中央處理器,這也是在比特幣的發展初期,挖礦難度小,因此大部分個人PC直接挖礦的收益都大於功耗。

隨著大家對比特幣的認可,挖礦的人越來越多,全網算力不斷上升,挖礦難度逐漸上漲。最初的電腦CPU算力已經不能滿足挖礦的需求。
2 二代礦機-GPU挖礦
2010年9月18日第一個顯示卡挖礦軟體釋出。一張顯示卡相當於幾十個CPU,挖礦能力得到明顯提升,也帶動了整個顯示卡行業的發展。

GPU挖礦也有缺點。GPU有大量的內建硬體來進行影象處理,這對比特幣挖礦毫無用處,而且GPU沒有很好地冷卻處理設定,並且非常耗電。
3 三代礦機-FPGA挖礦
2013年年初,南瓜張研發了第一臺FPGA礦機——南瓜機,開啟了FPGA挖礦的新紀元。

但是南瓜機的算力遠遠趕不上全網難度增長的速度,因此也就出現了ASIC晶片,一種專門針對比特幣挖礦的IC晶片。

目前行業領先的螞蟻礦機裝有將近200張BM1387晶片,相當於3萬多張GPU的算力。
4 四代礦機-礦池挖礦
“礦池”這個神奇的東西就出現了,礦池就是集中大家的算力,相對於算力單薄的其他礦工來說能夠有更大的機率出塊,大家分得的份額也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