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援華為”也用不著“處罰員工買蘋果”
深圳夢派科技官網釋出一篇題為《關於聲援華為的通知》公告,公司所有相關產品設計,優先使用華為海思的晶片方案,員工個人購買華為和中興手機,公司給予市場價格15%的補貼。通知同時稱,若員工購買蘋果手機,按照市價,公司給予100%的處罰,公司辦公裝置、連同員工購車均停止採購美國品牌,但員工或代理商若取得出口美國訂單,將給予雙倍獎勵等,公告有效期為3年。(12月10日《財經》)
打著所謂的“聲援華為”旗號,鼓勵員工買國產手機,給其發放購機補貼,倒也行得通,可是,“員工購買蘋果手機將被處罰”的規定,則就未免太過分了,有給自己加戲的感覺,涉嫌侵犯員工的自由消費權,亦有藉機“蹭熱點”,炒作自己之嫌。當事公司名不見經傳,根本不被公眾所熟悉,但經過此次事件營銷之後,瞬間成為“網紅”公司,省下了不少宣傳費用。
須知,員工也是消費者,依法擁有消費自由權利,花自己的錢買手機,不管是買蘋果還是國產手機,都是消費者的個人自由,他人無權干涉。因此,公司對員工購買、使用蘋果手機進行處罰的做法,拋開惡意炒作之外,亦涉嫌侵犯員工的消費自由權,乃是消費歧視性行為,必須予以糾正。
何況,市場經濟競爭就是優勢互補,通過將各國的優勢資源整合,為消費者提供最適宜的產品。市場經濟環境下,產業鏈分工很細,就算是國產手機,也需要參與國際化合作,裡面內建了大量國外零配件,需要安裝國外的作業系統。顯然,電子資訊產業處於高度的國際化分工體系,國產手機和國外手機都無法獨立生產,也沒必要全部由自己來做。
事實上,在蘋果的全球供應鏈裡,就包括了諸多中國企業,為其提供各種零配件、組裝生產、銷售等合作服務,並由此為中國政府繳納了大量的稅收,產生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顯然,如果全國都進行所謂的抵制,不購買蘋果手機的話,那麼首先傷害的就是國內企業,導致其失去蘋果訂單,進而減少政府稅收、就業崗位,損失可謂大焉。
由此可見,消費者無論是購買國產手機,還是國外品牌,都是在選擇和支援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也是在行使個人權利,他人無權干涉和阻撓。至於部分公司以“愛國”為藉口,禁止員工購買、使用國外品牌手機,實則屬於越界行為,不足為道。
類似“蹭熱點”的事件發生過多次,當事公司都是以“愛國者”自居,名義上是維護國產品牌,抵制國外品牌,可實際上卻是在消費“愛國主義”,藉機炒作自己,吸引社會輿論的關注度,以期博得流量而名利雙收。而且,此舉乃是對全球化、自由貿易主義的背離,表面上是想借此支援國貨,實則適得其反,令本國消費者利益受損,國內企業受到牽連,亦破壞了我國的全球化、自由貿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