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三大種類 – “滴”百科
區塊鏈無疑是近幾年最大的熱門研究領域之一,不僅有 BTC , ETH , EOS 這樣的 “ 主流公鏈 ” ,連京東,騰訊等上市公司也紛紛釋出了自家的 “ 區塊鏈應用 ” ,可謂是百家爭鳴。很奇怪的是,實際在 “ 幣圈 ” 卻很難見到這樣的大公司的身影,這是為什麼?
事實上,區塊鏈也是有種類之分的。通常來說,根據發起和維護網路的主體不同,主要分為 公有鏈 ( Public Blockchain ) ,私有鏈 ( Private Blockchain ) 以及聯盟鏈 ( Consortium Blockchain ) 。
公有鏈
幣圈使用者最常見的,就是 “ 公鏈 ” 這個詞。 2017 年,以以太坊為代表的 “ 公鏈 ” ,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短時間內湧現出了大量的新專案,如 NEO , Qtum 量子鏈, EOS 等等。現在 “ 公鏈 ” 這兩個字也成了大量區塊鏈專案對自己的一個包裝詞,言必稱 “ 公鏈 ” ,動不動就跟幾個頭部公鏈稱兄道弟。
事實上, 公有鏈本身只是指區塊鏈網路的去中心化程度高 。像比特幣這樣沒有任何一個第三方可以對網路進行控制,由全球使用者和礦工一起對網路進行使用、維護、記賬,達成高度共識的區塊鏈,就可以歸類為公有鏈了。而公有鏈的 “ 共識機制 ” ,一般都是通過 “ 幣 ” 的方式去形成,對於維護網路的 “ 礦工 ” 或者節點,給予代幣形式的激勵,使得大家更有動力去對區塊鏈網路作貢獻。所以,一個公有鏈,並不一定要像以太坊或者 EOS 這樣具有智慧合約功能,搭建 DApp 或支援發行各類代幣的能力。像門羅幣 XMR ,達世幣 DASH 這樣的更多隻是作為用來支付的加密貨幣的區塊鏈專案,其實是跟比特幣一樣,屬於公有鏈的範疇。而公有鏈,通常都會是 “ 有幣區塊鏈 ” ,來對網路參與者進行激勵。
像以太坊這樣的可以在其上搭建去中心化應用,甚至發行各種第三方代幣的公有鏈,其實是公有鏈的一種,更適合的說法是 “ 基礎公有鏈 ” ,這樣能夠更好地形容它們作為區塊鏈應用的底層基礎作用。幣圈大家常說的 “ 公鏈 ” ,更多時候說的其實是這個概念。
私有鏈與聯盟鏈
與公有鏈相對應的,當然就是私有鏈了。私有鏈是指 網路控制權高度集中在某個人或組織手中,參與、檢視、使用的許可權都是由該個人或組織限制的區塊鏈網路。 簡單來說就是 “ 專案是我的,我說了算 ” 。所以,私有鏈從名字和定義上就可以看出,和我們常說的 “ 去中心化 ” 不太沾邊,它的中心化程度是比較高的,往往由是由企業內部發起,僅在企業內部作為功能性網路使用。既然是這樣使用場景,那麼私有鏈本身大部分時候是不會有 “ 幣 ” 在流通的,因為什麼都是網路所有者說了算,不存在需要對網路參與方進行激勵的需求。所有私有鏈往往是 “ 無幣區塊鏈 ” 。
聯盟鏈是指 由數量有限、需授權加入的利益共同方組成類似 “ 聯盟 ” 的形式共同對網路進行維護和使用,比較常見的是由某個行業的從業者組成的聯盟鏈 ,比如銀行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聯盟鏈是一種不那麼私有的私有鏈,因為它的控制權也是很集中的。聯盟鏈往往也是 “ 無幣區塊鏈 ” 。
聯盟鏈和私有鏈的好處在於,由於控制權集中的特性,網路達成共識的時間更短、交易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並且在一些對區塊鏈管制比較嚴格的國家或地區,不會有太大的合規風險。說到這裡,不得不提的是,大部分的上市大公司推出的區塊鏈服務,基本都是基於私有鏈或者聯盟鏈,如 IBM , Linux 基金會,以及前面提到的騰訊和京東等。雖然規避了發幣的政策風險,並且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上相對於公有鏈有效率和成本的優勢,但是從長遠來看其實很難被認為是完全可信,可追溯的,因為使用者只能選擇相信大公司大企業是不會作惡的。
目前公有鏈的發展依然存在很大的空間,整個網路的維護成本和確認速度跟傳統的 Visa ,支付寶等結算手段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而私有鏈和聯盟鏈也在傳統領域越來越盛行,相信我們很快可以見到整個區塊鏈行業的再次爆發式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