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 2.0時代的“進入壁壘”
文|吳俊宇
英國企業戰略研究者卡洛斯·加里洛在《戰略邏輯》提到過“進入壁壘”這個概念。
“進入壁壘”指的是,產業內既存企業對於潛在進入企業和剛剛進入這個產業的新企業所具有的某種優勢的程度。
進入壁壘的高低,既反映了市場內已有企業優勢的大小,也反映了新進入企業所遇障礙的大小。
說白了就是,優勢企業形成極高的競爭壁壘之後,行業不是你想進就能進的。
今天的雲端計算市場,其實也分成了難易、輕重的部分。最難、最重的部分,顯然存在高昂的“進入壁壘”。
相比於其他公司更多在涉足“進入壁壘”低的事情,華為雲做的都是“進入壁壘”高的事情。
華為雲中國區總裁洪方明的話來說,現在是Cloud2.0時代,以政府和大型企業上云為標誌,雲化主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可以說,華為雲現在在做的,就是最難、最重的事。
一
“難易輕重”雲端計算
過去我們只是簡單用市場份額去看待雲端計算市場,似乎誰的拳頭大誰的能力就強。但云計算作為企業服務並不能簡單用市場份額去看待。
我一直有這樣一個觀點:談雲端計算不談細分行業就是耍流氓。這就像2009年左右空談移動網際網路市場份額,卻不分清每個企業在哪些領域具備優勢。
雲端計算業務可以劃分為難易輕重部分。
1、中小企業的雲服務;政府和大型企業的雲服務;
前者對雲端計算和AI的定製需求都相對較低,用通用的淺層技術即可解決問題,採用誰家的技術都區別不大,往往是根據價格因素做市場購買決定;
後者往往有著較高的定製需求,為了資料安全和資料保密考慮,傾向於採用混合雲技術,對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較高,選擇企業時往往需要考慮技術、保密、安全等多重因素。
2、低專業度垂直細分行業;高專業度垂直細分行業;
前者往往是一些通用行業,以計算、儲存、網路、資料庫等資源型服務為主,一般只需要要滿足高併發、彈性擴容的需求;
後者不僅能夠提供虛擬機器、儲存、彈性擴容資源,而且要具備高效處理應用的能力,更需要像人工智慧這樣的智慧底座來支援和經營資料,甚至還需要對特定的行業技術展開技術定製,這個業務遠比其他的業務要重。
3、普通的網際網路產品;全民級消費網際網路產品;
前者往往是普通的消費網際網路產品,使用者基數比較小,對資源規模、安全保密要求沒那麼高,有可能只是一個網站、一箇中小APP,能夠容忍偶爾出現的伺服器“抽風”,對使用者日常生活影響不大;
後者往往是全民級別的消費網際網路產品,使用者規模動輒以千萬、億級計算,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出現瞬時高峰流量,經常要抵禦“流量海嘯”,一旦伺服器“抽風”往往就要上新聞、上熱搜。
必須明確的原則是,太輕、太容易的雲端計算服務可替代性強,利潤低,容易陷入價格戰。只有重、難的業務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容易形成競爭壁壘。
二
華為雲的“重與難”
可以說,華為雲就在做“重與難”的事情。
5月10日,華為雲中國區總裁洪方明在華為北京城市峰會2019的演講中,把雲端計算分成了1.0時代和2.0時代。
1.0時代指的是,雲計算髮展初期以中小企業和網際網路原生的發展階段,實現資源共享、靈活的資源配置和匹配業務高速發展,這個階段以網際網路化和移動化為特徵,實現了共享、線上和規模化的市場。
2.0時代指的是,政府和大型企業上雲,雲化主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雲端計算在更多垂直行業中得到應用。
實際上,華為雲也一直在朝著政府和大型企業的雲服務、高專業度垂直細分行業、全民級消費網際網路產品這些方向前進。
華為雲在別人想著做容易、輕巧的業務時,正在做最難、最重的事情。
和很多雲計算服務商不同的是,華為雲具備頂層技術架構設計能力,具備高專業度的技術能力,以及對短時間內“流量海嘯”的應對能力。
我們可以隨便看三個案例。
1、城市、環保、工業的頂層設計能力
一般城市大腦雲端計算服務僅僅只是能夠幫助單個城市行政部門做上雲服務,不管是體量和技術要求都不算很高,但是華為雲可以提供整個省份到城市的體系化設計。尤其是混合雲的技術架構非常穩定,能夠滿足政府部門的不同需求。
華為雲就在幫助多個省份政府構造數字政府專案,整個省份的單位資訊化建設,逐步遷移與整合省內各政務雲、行業雲等,形成全省統一的雲平臺體系。
讓各地市根據“數字政府”雲平臺統一標準體系建設或升級改造本地政務雲平臺,承載本地政務應用,並確保與省級政務雲平臺對接。
在環保層面,則是可以資料採集和分析準確告訴政府霧霾的來源、成份構成。可以說,從行政到環保到工業,華為雲都能夠給出解決方案。這種頂層設計能力,可以讓政府、企業具備“天眼”。站在全域性的維度去排程資源、解決問題。
2、高專業度垂直行業的服務能力
拿視訊來說,別人只能對新聞媒體、視訊網站、自媒體、品牌主提供視訊生產服務能力,但是華為雲卻可以為電影渲染剪輯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援。
以今年年初上映的《流浪地球》為例,背後就採用華為雲和AI進行渲染,在電影中看到的非常酷絢的太空場景都是華為在背後提供的支援,人工智慧還可以提供背景、場景,可以把人物的頭像進行換頭、換臉的嘗試。
在別人只能在城市內做做“軟功夫”時,華為雲聯合夥伴廣聯達已經可以對建築設計實現精細化施工。
常規的20到30萬平米的建築,裡面的部件是百萬級。華為雲可以將工藝要求、材料要求全部落實到部件上,把控整個施工過程,提高資金和勞動效率。
這種硬核能力目前在國內幾乎是無可替代的。
3、短時間內“流量海嘯”的應對能力
一些全民級的消費網際網路產品一旦遇到資料高峰,往往遭受的是“資料海嘯、驚濤駭浪”,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產品宕機,服務中斷。
新浪平臺技術負責人在這次華為北京城市峰會2019就提到說,2016年某明星事件導致微博的極端峰值流量達到了平時的十倍左右,並且持續了兩個小時。當時微博出現了無法重新整理等問題。
但是現在這樣的情況非常少見了,因為新浪部署了華為雲,如同建造了一個大壩,在“流量海嘯”來臨時,依舊能夠抵禦。
這些“重和難”的能力恰恰也構成了華為雲最核心的競爭力,讓華為雲和阿里雲、騰訊雲這些網際網路公司的雲服務能力形成了本質的區別。
三
巨頭的“進入壁壘”
興業證券在2018年11月曾經發布了一份名為《ToB:“跑馬圈地”談機會》的行業研究報告。這份報告中提到:
預計2018年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將達到83億元,同比增速44%;私有云市場將達到525億元,同比增速23%。預計到2021年,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將達到903億元,私有云市場規模將達到957億元。
有意思的是,全球權威諮詢與服務機構IDC在5月10日最新發布的《2018中國雲系統與服務管理軟體市場Tracker》中,華為雲Stack雲管理平臺ManageOne在市場佔有率位居第一,為20.3%。
IDC雲系統與服務管理軟體(CSSM) 主要對私有云、公有云、混合雲或多雲等場景下的雲管理軟體進行評估。
雖然過去公有云市場的格局似乎有些固化,但是華為雲有其自己的機會。
1、企業採購和使用習慣的轉變,未來混合雲和多個公有云在雲管理軟體管理的物件中的比例會越來越高,企業的採購方式也會越來越多樣化。
2、雲端計算接下來的市場競爭會越來越激烈,甚至幾家公有云廠商會不斷展開價格戰,在對方的固有領域展開爭奪。
美國管理學研究者克拉克森·米勒在《產業組織:理論、證據和公共政策》中提到:
想要競爭壁壘長期內持續存在,就必定需要找到某些排斥別人進入市場的辦法。
雲服務高維可以打低維,但低維打不了高維。對華為雲來說,它最大的優勢就在於站穩了高維,通過做最重最難的事情,壘砌起了“進入壁壘”,讓自己形成獨特優勢。
華為雲找到了自己的辦法。
———————————————-
作者 | 吳俊宇 公眾號 | 深幾度
作者系獨立撰稿人,微訊號852405518
關注科技公司、網際網路現象的解讀
曾獲鈦媒體2015、2016、2018年度作者
新浪創事記2018年度十大作者
品途網2016年度十大作者
騰訊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