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戰略升級:朝著“主營業務”角色前進!
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對旗下組織體系進行戰略升級和調整。在一系列的調整中,針對雲端計算部門的調整惹人注目。
組織和業務方面,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慧事業群, 包括機器智慧的計算平臺、演算法能力、資料庫、基礎技術架構平臺、排程平臺等核心能力,將全面和阿里雲相結合;人事方面,阿里巴巴集團CTO張建鋒將兼任阿里雲智慧事業群總裁,直接向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彙報。
阿里雲是中國排名第一的雲端計算廠商,跟亞馬遜AWS、微軟Azure並稱為全球"3A"雲端計算廠商。過去18個季度以來,營收保持著指數級增長。
它的最新變化,不會是簡單的一次調整,肯定跟阿里巴巴集團對於未來雲端計算產業發展趨勢的戰略思考和判斷有直接關聯。戰略先變,然後才有組織和人事之變。
對於本次調整,我覺得可以從三個層面來進行解讀:
第一,先來看本次戰略升級對於阿里雲自身的影響。
最直觀的是,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慧事業群。雖然名字多了“智慧”一詞,但是背後的深意卻非常重要。
先來看一下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在內部郵件中的闡述:
“集團過去幾年在實施中臺戰略過程中構建的智慧化能力,包括機器智慧的計算平臺、演算法能力、資料庫、基礎技術架構平臺、排程平臺等核心能力,將全面和阿里雲相結合,向全社會開放,為全社會服務。阿里雲智慧平臺是阿里巴巴集團中臺戰略的延伸和發展,目標是構建數字經濟時代面向全社會基於雲端計算的智慧化技術基礎設施。”
在我看來,上述文字向外界傳達出這樣的訊號:阿里巴巴集團將會大力投資雲端計算業務,尤其要加大技術方面的投入,通過整合阿里全集團的技術實力來升級阿里雲平臺,使其變成“雲+智慧”的智慧化技術基礎設施。
當然,這個智慧化技術基礎設施的打造,其實更大的戰略目的是助力實現“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的落地和全社會普及。
2018年投資者日上,張勇首次對外提出“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認為它是數字經濟時代獨特的商業基礎設施。張勇認為,在阿里巴巴經濟體中,包括購物、娛樂、本地生活等多元化的商業場景及其形成的資料資產,與阿里巴巴正在高速推進的雲端計算一經結合,共同形成了獨特的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
經過這樣的調整之後,一方面,阿里雲智慧平臺將是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對外落地的出口;另外一方面,阿里雲擁有了參與中國和全球雲端計算市場競爭的最明顯“差異化”能力,成功的阿里巴巴全球只有一家,它的能力也是全球唯一,承載這種能力的智慧技術基礎設施也只有一家,它就是阿里雲。
2、阿里巴巴集團對於雲端計算業務面向未來的新思考。
一家企業進行組織架構調整的目的一定是重新歸類和分配公司的資源,讓公司擁有區別於競爭對手的特色,或者更加突出自己的特色。
這種調整通常都是企業根據客戶需求、市場變化、產業變革、技術革新、組織活力等內外環境而做出的。
2007年,阿里巴巴集團萌生了做雲端計算的想法。2009年春節,工程師敲下“飛天”系統的第一行程式碼,正式掀開了阿里巴巴做雲端計算的序幕。
在近10年裡,阿里雲經歷了幾任領導:王堅、三豐、菲青、孫權。王堅博士完成了阿里雲的從0到1的技術突破,三豐和菲青推進了阿里雲的技術成熟,而孫權則成功實現了阿里雲的技術商業化以及業務國際化。
從阿里雲幾任領導的成績之中,我們可以看到阿里雲戰略的一個清晰的戰略遞進節奏——先實現技術,再打磨技術,最後商業化技術。
10年前,阿里集團高層根據當時對雲端計算的理解和判斷制定了這樣一個發展戰略。但是,到了今天,產業環境,客戶需求,技術變革等等因素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阿里雲最初瞄準網際網路行業的客戶,但現在客戶已經遍佈各行各業;阿里雲當時只是為了提供計算、儲存等技術產品,但現在還提供中臺、大資料、物聯網等解決方案;10年前智慧手機還沒有熱起來,但是今天人工智慧、晶片、數字化轉型等早已經成為科技領域的熱點。
正是預見到技術的重要性,阿里巴巴集團去年10月成立達摩院,立足基礎科學、顛覆性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研究。
成立不到一年時間,達摩院落地了多項研究成果。比如城市治理方面,達摩院與阿里雲城市大腦一起,將杭州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救護車抵達現場時間減少一半;賦能工業方面,ET工業大腦幫助解決良品率提升、故障率預測等製造業難題,幫助協鑫光伏、中策橡膠等大型企業創造利潤數十億元。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技術在各行各業轉型升級中展現的重要性愈發明顯。面對產業環境的重大改變,阿里集團本次針對雲端計算業務的調整,顯然不是簡單的戰略升級,而是面向未來5-10年,保持阿里雲持續的產業競爭力,而作出的重要戰略革新。
3、阿里雲帶來更大價值,也有更大可能性。
今年雙11前夕,張勇在接受美國CNBC採訪時曾表達過這樣一個意思:雲端計算業務未來將成為阿里的“主營業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阿里集團制定新的雲端計算業務發展戰略顯然是必要的,而調整組織架構,重新分配公司資源也就在情理之中。
實際上,從張勇的郵件裡,我們可以看到,阿里巴巴集團正把集團過去幾年在實施中臺戰略過程中構建的智慧化能力全都整合到阿里雲智慧平臺,這顯然能夠給企業客戶帶來更多價值。
阿里巴巴集團通過實施中臺戰略,實現了業務的多層次創新和發展,不但一切業務資料化,反過來也通過一切資料業務化,孵化出更多新的業務,為企業未來的增長打好基礎。
這樣成功的數字化轉型經驗,如果能夠不斷輸出給其他行業客戶,對於完成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肯定很有幫助。反過來,客戶的成功也一定助推阿里雲實現更大的可能性。
華爾街投行高盛前段時間釋出最新的雲端計算行業報告,稱隨著全球雲端計算市場規模的持續增長,行業的集中度也將進一步提升,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將流向亞馬遜、微軟和阿里巴巴等少數幾家頭部雲端計算公司,雲端計算市場將進入寡頭競爭時代。
與全球巨頭競爭,阿里巴巴集團需要讓雲端計算業務不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