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步科技何曉飛:第一代自主AI晶片已成功流片,將推無人駕駛決策晶片
12月27日,“2018自動駕駛全球高峰論壇”在廣州開幕,無人駕駛貨運技術廠商飛步科技CEO何曉飛在會上宣佈,由飛步科技自主研發的第一代AI晶片——鳳凰-100已於今年9月成功流片,創下國內車載晶片最高算力。同時他還宣佈未來將推出針對無人駕駛的決策型晶片。
資料顯示,飛步科技成立於2017年8月,由前滴滴出行研究院院長何曉飛創立,是一家致力於無人駕駛貨運技術的人工智慧企業,此前已獲得創新工場的投資。
與其他一些專注於乘用車無人駕駛技術廠商不同,飛步科技在成立之初就將目標放在了無人駕駛貨車市場。因為在何曉飛看來,未來無人駕駛貨車市場比乘用車市場潛力更大。
有資料顯示,中國貨運市場十分龐大,約佔到GDP的10%,僅中國公路貨運市場就達到約9萬億元。中國當前的輕卡數量約在1400萬輛,市場規模在2.9萬億元,重卡數量在500萬輛左右,市場規模在6.1萬億左右,雖然在數量上低於乘用車1.2億的保有量,但大於後者1.2億的市場規模。
那麼相對於無人駕駛乘用車來說,無人駕駛貨車又有哪些技術挑戰呢?
何曉飛表示:“第一,是速度。無人駕駛車速度越快,車的震動會更厲害,相對於乘用車來說,貨車的這個震動是非常厲害的,而且車頭、車身本身的結構是比較鬆散的,同樣的速度下,重量更大的貨車比乘用車慣性更大,這也使得我們的剎車距離也需要更加遠。第二,是響應時間。比如前方一個障礙物在30米以外,同樣車速下,由於貨車需要相比乘用車更遠的剎車距離,這就需要把感知做得非常好,同時擁有足夠快的響應時間做出準確的決策,才能及時剎車,防止事故發生。”
據介紹,目前飛步科技的卡車能夠開到90公里每小時,差不多是25米/秒的速度下,也能夠做到0.05秒的響應時間,遠高於普通駕駛員的大約0.7秒的響應時間,可以把安全距離做到一個非常可好的範圍。
何曉飛表示,飛步科技能夠做到這樣成績的關鍵在於,“我們從整個無人駕駛的軟體演算法到晶片,是一個全閉環的技術體系。除了我們講得比較多的感知、規劃、控制、決策等等軟體方面,我們在智慧晶片,針對無人駕駛的晶片方面也有一些比較深的積累”。
“我們今年9月份剛剛完成了第一代自主AI晶片的流片,我們第一代晶片主要是針對攝象頭、鐳射雷達、毫米波雷達,針對感知的一塊晶片。明年,我們會推出一款融合晶片,基本上可以取代掉目前一部分GPU的作用。到後年我們會推出一款決策晶片,類似於無人駕駛汽車的大腦,未來會取代我們目前所用的整個計算平臺。”何曉飛非常有信心的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