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正在失去未來

作者:龔進輝
日前,魅族進行了工商變更,與珠海市國資委關係密切的珠海虹新動能古錢投資基金(有限合夥)取代魅族掌門人黃章成為第一大股東。同時,魅族CMO李楠已從主要人員移除,加上前陣子缺席魅族16s釋出會,外界猜測其或將離職。
對此,魅族官方澄清道,珠海基金正式投資魅族,根據協議約定,其擁有一席董事席位。魅族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為黃章,管理層團結穩定。至於李楠去向,魅族官方透露他仍擔任公司CMO,卸任董事是為了給珠海國資基金讓出一個董事席位。
黃章說了算、李楠沒走,無疑會讓魅友鬆一口氣,不乏有人樂觀地認為魅族復興有望。不可否認,引入國資委等混合股權、與阿里生態鏈聯動,的確可以增強魅族的實力和競爭籌碼。不過,形勢比人強,如今手機行業大環境不佳,馬太效應加劇,魅族生存空間不可避免被壓縮,而其並未展現收復失地的決心和能力。
眾所周知,2018年是魅族水逆的一年,先是內訌風波、大幅裁員使內部元氣大傷,加上15銷量不理想、16遭遇產能危機,整體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第三方調研機構賽諾資料顯示,2018年魅族銷量僅為948萬臺,同比下滑46%,儘管在國內市場排名第七,但與華米OV等頭部玩家相差甚遠。
橫向對比的話,也能明顯看出魅族在加速走下坡路。要知道,往年魅族銷量維持在2000萬臺左右,2016年一度實現盈利,而去年銷量不到1000萬臺,接近腰斬,貢獻利潤的高階機市場表現平平、微利的中低端機銷量大幅下降,盈利基本無望,很有可能重回虧損狀態。
去年11月,李楠在評價小米與美圖手機聯姻時表示,未來手機行業會是大集團+副牌的戰爭,細分市場獨立品牌機會不大。但沒過多久,他刪除了上述表態。其實,李楠說得沒毛病。
一方面,手機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國內市場由華米OV+蘋果五大品牌主導,無論是中小品牌還是主攻細分市場(如美圖手機、黑鯊手機)生存空間被日益壓縮,破局難度極大。另一方面,頭部品牌之間競爭也在不斷加劇、升級,通過完善高中低端產品線佈局,全線出擊力求使銷量最大化,除蘋果之外,華米OV均以大集團+副牌的方式全面出擊。
華為在高階對標三星、蘋果,nova系列對標OPPO、vivo,榮耀狙擊小米;OPPO從過去的R系列打天下變成Find系列+Reno系列+A、K系列的產品組合,並手握一加、Realme兩張副牌;除了自身體系內的小米、紅米,雷軍手上還有黑鯊+美圖這兩張副牌;vivo則推出全新的子品牌iQOO來搶佔網際網路人群。
如果李楠只是一個手機行業觀察者,他說出這番精闢見解會為自己加分,但這番話從魅族CMO李楠口中說出,會讓魅族陷入尷尬境地,因為當外界審視魅族戰鬥力時,會發現其既不是大集團,也沒副牌。
去年魅族銷量接近1000萬臺,充其量勉強上了牌桌,但絕對算不上大集團。同時,由於魅族砍掉魅藍品牌,把所有資源傾注在“魅族”品牌上,導致其沒有副牌。按照李楠的邏輯,未來魅族前途堪憂,而他作為魅族高管,當然不願承認更不願看到這一幕發生,因此才會刪除。
事實上,即便放在過去,魅族也達不到大集團+副牌的水準。一方面,在魅族事業巔峰的2016年,全年銷量不過2200萬臺,與當時頹勢盡顯的小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與如日中天的華為、OV更沒法比。另一方面,過去魅藍是銷量擔當,其當大集團的話,魅族就成為副牌,想必黃章肯定不會答應,但如果魅藍是副牌,副牌體量遠大於以魅族為核心的大集團,這也說不通。
與李楠無奈刪除大實話相比,曾親身經歷過低谷時期的雷軍說出的一番話更扎心。他直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銷量下滑後,能夠成功逆轉的。“這個是真話,尤其是在手機行業,一旦開始下滑,基本上是‘死亡通道’,很少有人能逃脫的。”
我認同雷軍的說法,強如手機行業翹楚諾基亞、HTC都沒逃脫死亡通道,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一旦走下坡路,將無法繼續獲得供應鏈的充分支援,甚至會逐漸被拋棄。
放在魅族身上同樣奏效,以前不久剛釋出的魅族16s為例,同樣是搭載驍龍855處理器,其釋出時間晚於小米9、iQOO、OPPO Reno十倍光學變焦版等熱門機型,不僅與魅族、高通和解後建立合作較晚有關,更重要的是,其體量擺在那裡,供貨優先順序落後於小米、OV。而上市時機不討巧,將直接影響其未來銷量。
當然,並不是所有手機玩家都無法逃脫死亡通道,小米就是個例外。雷軍曾總結過小米逆襲的五個原因:一、親自接管供應鏈;二、大力拓展線下市場;三、發力娛樂營銷;四、加大研發投入;五、佈局國際化。換言之,小米逆勢崛起的核心祕訣就兩個字:補課。
過去哪裡有短板,小米就投入大量資源迅速將其補齊,將自身打造成實力均衡的主流玩家,產品、營銷、渠道比以前更穩。儘管小米與魅族是兩家畫風迥異的公司,但小米逆襲的成功經驗,可以作為魅族扭轉頹勢的參考和借鑑。不過,從魅族現狀來看,其並未展現大破大立的改革姿態,依然是一個優劣勢均十分突出的玩家。

不知你發現了沒,2017年初黃章重新出山後,依然嚮往常一樣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打磨產品上,魅族16s的確驚豔,是一款好產品,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大環境下,未必能成為殺出重圍的好商品。
一方面,別看手機在電商平臺銷售火爆,線下市場才是貢獻銷量的主力,而魅族線下佈局不進反退。去年年初,魅族被曝出2500家專賣店關了500多家,儘管魅族官方闢謠稱店面關閉並沒有500家之多,但其線下佈局倒退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不少店員抱怨進店人數稀少、魅族手機沒以前好賣。
另一方面,黃章曾在春節賀信中表示,將補齊營銷短板,等於變相承認魅族營銷不給力。而事實也的確如此,2017年之前,魅族通過把釋出會辦成演唱會,吸引了不少關注,聲量非常可觀。但從2017年至今,無論是楊柘還是李楠,他們擔任魅族CMO都乏善可陳,除了因爭議性言論引發熱議,魅族很難創造並維持引起全民關注的話題熱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魅族營銷預算大幅削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連呼吸都在營銷的李楠見此狀也有心無力。
由此可見,魅族產品上市時機不佳且失去價效比優勢、線下渠道面臨調整、營銷跟不上,手機自然沒有以往好賣,站穩腳跟越來越困難,最直觀的表現是從第二梯隊上游滑落至第二梯隊中游,令人唏噓不已。
除了在國內搶佔市場愈發吃力,魅族國際化之路也並非坦途,給人留下“雷聲大雨點小”的印象。據我觀察,魅族主要發力印度、俄羅斯等市場,進入時機並不算晚,但均沒有突破性進展。以印度市場為例,其被視為下一個中國,隨著小米、OV、榮耀等國產廠商加入戰局,儼然成為一片血海,投入力度有限的魅族成為主流玩家的可能性幾乎是0。
在面向未來的核心技術佈局上,魅族似乎也慢半拍。今年手機行業的一大關鍵詞是5G,儘管年內無法實現大規模商用,但不少玩家仍爭先搶跑、秀肌肉,尤其是二季度以來,小米、OPPO、一加已經或即將釋出首款5G機型,而魅族既沒有出現在中國移動5G首發名單中,也沒有像其他玩家一樣公佈5G進展和規劃。
對此,黃章曾淡定地解釋道,“5G我們是肯定要做的,但是5G第一代產品可以說就是測試機,第二代是測試機改進版,至少第三代後對普通使用者來說才是嚐鮮版,能否成熟大批投入市場都未必。普通使用者不用太心急,沒必要買個5G半成品增加不必要的負累。我希望能比較成熟的時候再推出市場。”
不難看出,魅族不會像其他手機廠商一樣爭取釋出第一波5G手機,而是待市場經過驗證後再出手。這種跟隨策略看似保險,讓友商當小白鼠,魅族撿現成的成果,但黃章忽略了魅族手中的好牌已所剩無幾,如果不在5G時代格局尚未明朗的空窗期搶佔先機,待5G手機起勢後,其再入局就為時已晚,華米OV在4G時代佔據市場主導地位的局面將會重演,而魅族將淪為二流玩家,翻身基本無望。
回看黃章出山打造夢想機這2年,除了內部動盪、高管離職、精簡產品線和銷量慘淡,他治下的魅族被稱讚的積極向好的一面實在是少之又少,此番引入珠海市國資委是個不小的進步。但問題在於,手機行業不是有錢就能突飛猛進,況且華米OV個個不差錢,魅族並不具備與它們掰手腕的資本。
我建議,如果黃章想要帶領魅族重回發展正軌,應該在股權結構之外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包括團隊管理和激勵、梳理與供應商的合作、強化線下渠道、重建營銷體系等,只有這樣才有一線生機。只可惜,種種跡象表明,魅族正在失去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