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決定成敗”,乾了這碗雞湯

《細節決定成敗》(汪中求)
十多年前有一本暢銷書《細節決定成敗》。書中所有成功和失敗的案例都在說明一個道理:“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在書的封面上留下推薦語:“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對於我們來說是耳熟能詳,以至於現在給人感覺就像是一句雞湯式的口號。那就姑且乾了這碗雞湯。
首先,我們要知道細節的重要性,培養細節意識。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做到更精細,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粗放式做法的缺陷。大家早已習慣了的“差不多就行”,成為根深蒂固的思想頑疾。
德國工程師為什麼在設計上海地鐵二號線能看到種種細節,而中國工程師在設計上海一號線時就看不到、想不到呢?美國肯德基為什麼能在細節上有著卓越的表現,而中國的榮華雞就不行呢?
張瑞敏先生曾說:“如果讓一箇中國員工每天擦桌子六次,那麼他在第一天可能會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會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會擦五次,接著四次、三次,到後來就不了了之”。這就是缺乏細節意識。《細節決定成敗》一書就將精細化定義為一種意識,一種態度,一種思想,一種文化。
其次,細節的養成,要堅持人性化服務,從服務物件出發。
王永慶開始做生意的時候,店面位置靠裡,門可羅雀,沒有任何優勢。由於當時碾米技術缺陷等多方面原因,他發現米里有很多的石子、秕穀之類的雜物,於是他就把米重新清理乾淨;他發現有一部分顧客是老年人,背米不方便,他就送貨上門……經過一系列從顧客需要的角度解決問題,他最終脫穎而出。
日本的豐田公司曾經在美國市場遭遇困境,於是公司派人入住一家普通的美國家庭,花了3個月時間,記錄這個家庭所有生活作息情況,再針對問題量身打造了一款適合美國家庭的旅遊車,取得巨大成功。
從這些成功案例可以看出,精細化就是要多站在服務物件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儘可能多的為服務物件提供方便。我們無論做什麼工作,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服務於一定的物件。我們要從工作物件的立場看問題,揣摩他們的心思,解決他們的需求。使工作物件滿意,是我們工作的重心。
第三,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要找準決定成敗的細節,並分出優先順序。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瑣碎小事和細節這麼多,而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有句話叫“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和“細節決定成敗”矛盾嗎?其實不矛盾。做事之前,我們要提升格局,有明確的目標,清楚重要的節點。
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在產品上面是眾所周知的偏執狂。iPhone的成功,就是在他一流的商業格局的前提下,靠著無數個優異的細節打造而來的。細節是否決定成敗,必須要看細節和成功之間有無直接聯絡,看成功是否是靠著持續定向地積累相關的細節來實現的。
同時,還需要給所有決定成敗的細節劃分優先順序。細節多種多樣,無法面面俱到。它們需要排序,不能把芝麻放在西瓜前面。
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和“細節決定成敗”不僅不矛盾,而且還能成為一套組合拳。在清晰地定義了它們之間的關聯之後,什麼事情可以先放一放,什麼事情更重要,就有了指導方向。這樣就能讓我們在高速運轉的工作節奏下提高達成目標的效率。

細節決定成敗,精細鑄就品質。這種品質,是一種堅守專注、精益求精的精神。不論是團隊還是個體,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樹立細節意識、掌握正確方法、追求卓越目標,並且把它做到極致,守正篤實、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