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C在CDN 超遠節點間的互聯應用
導語:2018年11月13~14日,由亞太CDN聯盟主辦的第七屆GFIC全球家庭網際網路大會在上海舉辦, 藍汛ChinaCache資深架構師王立鷗先生分享了《QUIC在CDN 超遠節點間的互聯應用》的技術內容。
在QUIC的快速發展中,藍汛ChinaCache第一時間關注了gQUIC和IETF兩個不同的分支,並通過實踐和比較兩個分支異同和自己業務的需求,將QUIC應用到了CDN系統中。對此,王立鷗從 CDN的層級架構間通訊的要求 、 QUIC和傳統層級間通訊方式的對比 、以及 在超遠場景中的應用 進行了總結和分享。
眾所周知,傳統CDN會有多級結構,每一級結構會有不同熱度資料。在CDN節點之間有大量的通訊資料,這些資料進行分散式儲存時的路徑對最終CDN服務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通常來說影響通訊質量的因素通常會受到快取業務內容的性質、節點間的網路連線和Client-server側的傳輸架構和機制的影響。這些層級間的資料拉取效能會直接影響到整體CDN的下發響應速度。通常可以通過TCP優化手段(資料連線池、TCP優化)、快取資料分塊、高層級向低層次的資料推送、快取資料預拉取、資料壓縮等手段實現超遠節點之間的進一步傳輸。
在這種情況下,QUIC的優勢就展現出來了。QUIC協議其實是一個快速演進的協議,分為兩個版本。我們看的版本一般都叫gQUIC,另外一個QUIC是IETF QUIC。所謂gQUIC,是指在HTTP/2之後,Google用UDP承載開發的,chrome支援的協議;而IETFQUIC,是IETF 在gQUIC成功應用的基礎上,作為QUIC標準化的版本。
王立鷗進一步演示分析了相同的gQUIC版本、不同的實現之間相容性問題,以及不同的gQUIC版本,和實際業務部署環境、使用場景間的相容性問題。
那麼QUIC在應用中具體有什麼優勢呢?王立鷗通過對超遠的CDN節點PoP測試展示,呈現了QUIC在安全、效能、吞吐、壓縮四個方面的特點。在測試中,一個檔案同時用QUIC下載,QUIC的確在一個新建的TLS連線過程中非常節約時間。如在200多毫秒延時的情況下,這個過程對於一個HTTP1+TLS連線過程可能花一秒鐘,對於QUIC來說可能花三分之一時間就建連成功。由此,可以看出,QUIC應用效率非常驚人,它既能滿足安全傳輸的要求,也實現了提升傳輸效率、降低傳輸成本的需求。

測試驗證的環境
最後,王立鷗表示,QUIC對於業務系統的負擔(CPU佔用等)通過不斷優化,仍然會高於TCP/HTTP的傳輸方式,但這個負擔目前來看是可以接受的。由於QUIC現在沒有真正事實上標準,在前端應用可能會有更多阻力,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後端業務中使用QUIC這種新技術提高業務實踐的效率。
關於QUIC,您還想了解什麼?歡迎大家留言與我們互動。
【本文版權歸儲存線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文章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不同觀點,歡迎新增儲存線上微信公眾號(微訊號:doitmedia)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