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使用的電子裝置
我使用各種電子裝置,一天到晚接觸大大小小的螢幕。
裝置統計
現役的裝置,包括蘋果各產品。
- iMac 21.5 英寸,2016 年購買。
- MacBook Pro 15 英寸,2017 年公司配置。
- iPad+Pro/">iPad Pro 9.7 英寸,2016 年購買。
- iPhone 7 Plus,2017 年公司配置。
- Apple Watch Series 4, 2018 年購買。
兩臺 Kindle
- Kindle PaperWhite 1 代,2012 年淘寶購買。
- Kindle DXG, 翻新機,無 WiFi, 2015 年淘寶購買。
還有一臺 PC 組裝機,裝 Windows+7/">Windows 7, 2017 年公司配置。
數數,是 8 臺裝置服役。有公司配置的,也有自己購買的。我算是蘋果和 Kindle 的重度使用者,Windows 偶然用用。
個人習慣
電子裝置可粗分兩類。一類是那種通用裝置,將各種功能巧妙組合起來,什麼事情都可以做,但體驗並非頂尖。比如智慧手機,看漫畫比不上 iPad, 看小說比不上 Kindle, 玩遊戲比不上電腦,但足夠可用。一類裝置是專用裝置,只可以做特定事情,並儘量將這件事做好。比如 Kindle, 可以看書並只能看書。
也有兩類人,一類人喜歡用同一個裝置,在同一個地方做各種事情。另一類人就是傾向每樣事情用一種專用裝置,並且讓各裝置聯動起來。
兩種方式沒有對錯,只是不同。假如不理解這種不同,就容易相互鄙視。我顯然屬於後一種人,會用多個裝置。用智慧手機打天下的,就會鄙視我這種用 Kindle 的。
似乎我很多習慣,跟典型網際網路使用者不同。
我不玩遊戲,不拍照片,自然也就不用美顏。我用移動支付,但不網購。我很少使用流媒體,看的視訊、聽的音訊、閱讀的書籍,基本是預先下載的,都可離線。我使用 RSS 訂閱文章,不去看新聞,不用個性化推薦。因此我 iPhone 上的 App 很少,只有兩螢幕 App, 第一屏還是 iOS 預裝的。另外我音訊聽完就刪,視訊看完就刪,手機 64G 也用不完。
裝置用途
我的工作,蘋果電腦必不可少的。公司用 MacBook Pro,是主力工作機;家裡的 iMac,除了寫寫程式,更多用於看電影和公開課。
某些軟體只支援 Windows,Windows 需要偶然用用。公司的 Window 7, 用 Visual Studio 除錯些軟體。家裡的 iMac 裝了虛擬機器,也執行 Windows 7,主要是為了使用一臺印表機,那臺印表機只有 Windows 驅動。也用一個 ABBYY FineReader 的軟體,將掃描版的 pdf 識別成文字。文字再用 TTS 來聽。
iPad 跟老婆共用,主要用於看漫畫、網頁、還有 pdf。老婆也用於畫畫。偶然看看視訊。
iPhone,除了微信、支付寶,主要用來閱讀,還有聽音訊。
Apple Watch 最近購買,已習慣帶了。常用幾個功能,一是運動提示,目標閉合三個圈;二是鬧鐘和番茄鍾,只提醒自己,而不影響其它人;三是睡眠檢測。有些人認為手錶上的睡眠監測沒有用,因為沒有人戴手錶睡覺。但我恰恰是戴手錶睡覺的,配合 AutoSleep 這個 App, 睡眠資訊一目瞭然。晚上洗澡前後,手錶脫下充電,很快就可以充好了。
至於 Kindle,最大的好處是看書,並且只能看書。Kindle PaperWhite 用於看小說和看推送過來的網頁。Kindle DXG 螢幕較大,用於看 pdf。Kindle 的墨水螢幕,適合較長時間閱讀,但它的螢幕重新整理很慢,適合看那種從頭到尾線性翻頁的書,典型的就是小說和網頁長文章。
我所有的電子裝置,主要是下列四大用途。
- 工作,主要是程式設計
- 螢幕閱讀
- 音視訊
- 統計個人資訊
多裝置同步
有這樣多裝置,需要面對裝置同步問題。
蘋果裝置,只要有個 AppID, 很多資料就可以同步了。
- Apple Watch 採集的運動和睡眠資料可以同步到 iPhone 檢視。
- 帶了 Apple Watch,MacBook Pro 鎖屏再開啟,不用再輸入密碼。
- Mac 上覆制的文字,可以貼上到 iPhone、iPad 上。
- Mac 上的檔案,可以 AirDrop 到 iPhone、iPad 上。
- Safari 的書籤和閱讀列表自動同步,隨手拿起一臺機器就可以看。
- iBooks 上的書籍和閱讀進度也可同步。
假如你在蘋果的生態下,macOS 和 iOS 自帶的軟體,已解決了一大半的資料同步問題。剩下問題,需要使用第三方軟體,我常用的有:
- 微信
- 堅果雲
- 印象筆記
- Things 3
- Reeder
- VLC、IINA (音視訊播放)
工作
我的工作是程式設計,程式設計屬於知識型工作。知識型的工作,上下班的界線很模糊。不像種地、修路等體力型工作,上下班界線很明顯。
家裡和公司的電腦需要同步一些程式碼。典型例子是,突然冒出某個想法需要驗證,就在公司開個測試工程,程式碼寫到一半下班了,想在家裡繼續寫。反過來,也可能在家裡寫到一半,再到公司繼續寫。不然隔了一夜,很多想法就丟失了。
這些測試程式碼很私人,不方便公開。我的做法是使用堅果雲同步盤,在其中建立 git 倉庫,這個倉庫實際只是個資料夾。下班就將測試程式碼 push 到倉庫中。利用同步盤,git 倉庫同步到家裡。在家裡再從倉庫中 pull 下來,就可以繼續寫程式碼了。反之,家裡程式碼也可以同步到公司中。
我試過其它方式,發現這種 git 模式最簡單也夠好用。最開始,我將工程直接建立到同步盤中,但一來沒有歷史記錄,二來經常會同步衝突。再之後,我在同步盤中使用 svn 倉庫,但發現家裡或公司只要某次忘記同步,就會導致兩臺機同時修改同名的 01、02、03 等檔案,檔案會衝突。而 git 倉庫的檔案會使用 uuid 命名,永遠不會重名,也就不會導致檔案衝突。
解決了程式碼同步問題。再用“印象筆記”記筆記、寫文件。在家裡也可做些零碎工作。
我試驗過多個 ToDoList 軟體,最終使用 Things 3,記下要做的事情。購買了 iPhone 和 Mac 版本。Things 3 也可以 Apple Watch 執行,可以隨時看到下一項事情。
之前一直髮愁在公司不方便用番茄時間,主要時間到了,提醒聲音會影響同事。買了 Apple Watch 之後,將定時器放到錶盤,在幾秒鐘內就可以設定定時器。時間到了,Watch 就會在手腕振動,默默提醒自己而不會影響他人。
螢幕閱讀
螢幕閱讀可分四類
- 漫畫
- epub/mobi 等電子書,主要是小說等很多文字,幾乎沒有圖的書
- pdf 書籍,主要是技術書
- 網頁文章
漫畫 ,我只看下載完的。主要用 iPad 看。偶然也用 iMac 看。iMac 螢幕看漫畫,螢幕夠大,適合看那張跨頁的圖。
epub/mobi 電子書 ,也是隻看預先下載好的。會同時下載 epub、mobi 兩種格式,假如只有其中一種格式,就 calibre 這個軟體去轉換。epub 放到 iBooks 中,就會同步到所有裝置中。mobi 推送到 Kindle PaperWhite 中。Kindle 有個很方便的特性,關聯一個郵箱,將書籍作為郵件附件傳送到郵箱中,Kindle 中就會收到這本書。
同時將 mobi 用 AirDrop 或者 WiFi 傳送到 ToEbook 這個 iOS App 中。ToEbook 這個 App 是我自己寫的,可以將網頁作為 mobi 推送到 Kindle 中。也可以用 TTS 朗讀 mobi 書籍。
於是我每個裝置都有這本電子書,隨時隨地都可以看。通常我會在 Kindle PaperWhite 上看電子書,假如需要前後搜尋,就用 iPhone 或 iPad 搜尋,Kindle 適合從頭到尾看,不適合搜尋和跳讀。假如眼睛看累了、或者在走路,就切換到 TTS 來聽書。iPhone 和 Kindle PaperWhite 隨身攜帶。天氣冷時,穿的外衣都有個大口袋,可以放 Kindle。天氣熱不能穿外衣,就背個小書包。也有時嫌麻煩就只帶 iPhone。
epub/mobi 等純文字書,通常不用太動腦的。很多人說自己一年看多少本書,大多是這種不太動腦的閒雜書。假如用各種電子裝置連續聽和看,一年下來真的可以看很多。只是這種閒雜書更接觸會很有意思,看多了其實對個人成長影響甚微。噹噹消遣還好,下班搭地鐵,閒著也是閒著。
pdf 書籍
對個人成長幫助很大的,主要是教科書和技術書,有密集的細節和推導,各種表格、圖片、程式碼。這種書我很難在通勤時間看進去,需要坐下來靜靜看。這種書最好買紙質書,看得完就算扔掉也值回價錢了。假如買不到,就只能看 pdf。
我主要用 Kindle DXG 和 iPad 看 pdf, 有時也用電腦。iBooks 放 pdf, 也自動同步到各種蘋果裝置中。Kindle 不適合快速翻頁,當需要前後翻頁參考的時候,再用 iPad。我其實對這臺 Kindle DXG 不太滿意,主要原因是淘寶翻新機,沒有 WiFi, 要將書放進去,需要連資料線。裝置不可以聯網,用起來就不夠方便了。幸好 pdf 書籍,一本要看比較久,還可以接受。
網頁文章
最後一類就是就是網頁文章。
我是使用 RSS 訂閱各種部落格和資料來源,自從 Google Reader 關閉之後,就換到了 feedly。使用了 Reeder 客戶端。每天處理訂閱的新文章,掃掃標題,就可以處理掉一大堆,通常只剩下 10 多個稍微有意義的文章,就放到 Pocket 當中。Pocket 有 Mac、iPhone、iPad 客戶端,都可以離線閱讀。
刷微信或者知乎,覺得有意思又太長的,暫時看不下去的文章。就隨手放到 Pocket 或 Safari 的閱讀列表當中。
Pocket 中的文章可以用 ToEbook 同步下載來聽,也可以推送到 Kindle。不過 ToEbook 對於純文字的文章效果還好,有公式、有程式碼的文章就會格式錯亂。
想格式不錯亂,可以使用 Mac 上的 Safari 開啟文章,用閱讀模式列印成 pdf, 再用郵件推送到 Kindle PaperWhite 中。Safari 列印可以自定義紙張大小,經過試驗,我自己覺得最適合 PaperWhite 的紙張大小設定為 136 * 190 毫米。這樣網頁長文章,列印成 pdf,再推送 PaperWhite,字型大小就很適合,排版也很好看了。
音視訊
基本上,我音訊和視訊都是預先下載,在用播放器播放。這樣觀看過程中,不會因為網路原因而等待緩衝,也隨時可以停止。另外找資源和下載,是一個主動過程,防止自身無意識地刷。有時下載到一半,發現自己已經不想看了,就直接刪掉了。
基本只會用 iMac 來看視訊,視訊主要是電影。也有時是些公開課和紀錄片。網易公開課和嗶哩嗶哩上的視訊,可以用 you-get 下載。
音訊下載後,放到 iPhone 上,用 VLC 軟體來聽。我從小就喜歡聽粵語評書了,其實粵語地區不叫評書,而叫”講古“。最近在聽張悅楷播講的《三國演義》和《鹿鼎記》。在 iPhone 上也會聽播客,用 TTS 聽書。
統計個人資訊
統計工具,最好都是默默在執行的。假如要人來干預設定,註定用不長。Apple Watch 適合於三大用途。
- 檢測統計個人資料,比如運動、心跳、睡眠等資料。
- 通知提醒,比如鬧鐘、番茄鍾、提醒喝水等默默提醒自己,而不影響他人。
- 身份識別,比如付款、解鎖電腦。
這些功能,iPhone 就做不到。在 Apple Watch 之前,我買過一個小米手環,後來覺得太醜了。Apple Watch 現在帶習慣了。覺得自己胖了很多,每天要閉合活動、鍛鍊、站立三個圈。只是最近看手機時下樓梯,踩空扭傷腳,兩週腳還沒有完全好,兩週沒有完全任務了。走路時候不要玩手機,我就是反面例子。
最後
上述裝置假如要我捨棄一臺,我會捨棄 iPad。iPad 對於我來說,只是有了更好,並非是必須的。我主要用 iPad 看漫畫和 pdf,偶然看看視訊。漫畫和視訊,我其實可以在 iMac 或 MacBook 上看。但 iPad 對於我老婆是必須的,她用於繪畫,會用它起草稿。
Kindle 可以用很久的,那臺 Kindle PaperWhite 1 代,用了五六年,都用得煩了。想換一臺,但它卻一直沒有爛,沒有藉口去換。
我對那臺 Kindle DXG 不太滿意,螢幕沒有大問題。只是淘寶翻新機,沒有網路功能,放本書進去都需要資料線。pdf 翻頁也時常卡上好一會。更好的替代裝置是索尼 DPT-RP1 電子紙,A4 紙張大小,隨時將網頁列印進去,功能就是為我這種人量身定做的。但太貴了,老婆不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