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北京冬奧會 5G還要過幾道坎
2018平昌冬奧會上,一大波5G應用場景讓人歎為觀止,日本也宣佈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商用5G網路,佈局5G應用。
在27日舉行的“2018未來資訊通訊技術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5G能夠應用於增強移動寬頻、超可靠時延、廣覆蓋大連線場景,將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帶來很多有價值的應用,但也面臨很大挑戰。
5G環境下的速度與激情
冬奧會是速度與激情的競技場。
“法國高山滑雪選手滑行時速達到250公里,只有5G才能跟蹤這種速度。”鄔賀銓說,北京冬奧會將利用5G低時延、高頻寬、高可靠性、大連線效能,實現車聯網、物聯網、VR/AR等應用。
運動員身上將安裝感測器、高清攝像機並配置5G通訊模組,資料將被實時通過5G傳輸,觀眾可以跟蹤任何一位選手,從運動員的視角來感受比賽,實測運動速度,也可感知運動員的疲勞狀況。
在有舵雪橇比賽中,所有雪橇前部都裝有迷你攝像頭,遠在賽場之外的觀眾也能獲得置身雪橇內的比賽感受。裁判員配上360度相機,再通過5G技術連線,觀眾可通過裁判員視角,來體驗整場比賽。
4G時代,VR/AR很難發展起來,而5G將為VR/AR發展提供網路基礎。
“為了解決VR/AR眩暈不適問題,需要提高重新整理率和降低時延。”鄔賀銓說,5G環境下,觀眾戴上頭盔,坐上模擬有舵雪橇,就能像奧運選手一樣,在虛擬賽道上盡情馳騁,享受模擬冰雪運動帶來的樂趣。
此外,場館裝有各種形狀的智慧感測器,通過5G網路,人流密集度、潛在危險分析、裝置運轉狀況等資訊被及時傳輸到指揮中心,以保障賽事正常執行。
用於北京冬奧會存在幾大挑戰
但鄔賀銓同時坦言,雖然韓國平昌冬奧會不是真5G,但其頻寬不比5G標準差,我國的5G要應用於冬奧會還會有一些挑戰。
我國5G商用會從Sub 6GHz頻段開始,目前電信和聯通運營商在3.5GHz僅獲得100MHz,中國移動在2.6GHz有望可獲得100—150MHz,中國移動在4.9GHz還可以獲得100MHz,靠載波聚合僅有200MHz頻寬,峰值速率僅5Gbps,不及平昌冬奧會的速率。
“目前的研發計劃能否支援2022年我國提供6GHz以上的5G系統,還沒有十分的把握。”鄔賀銓提到。
在會議的圓桌論壇環節,北京冬奧組委會技術部部長喻紅透露,基於5G技術,科技部已牽頭制定了科技冬奧2022行動計劃,此外北京市也開展了相關工作,這將為最新的技術用於冬奧做鋪墊。
北京市經濟和資訊化局副巡視員姜廣智說,將結合北京市5G發展實施方案,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援基站建設,包括充分利用現有的基站資源、積極推進多杆複用等。
作為北京冬奧會官方通訊服務合作伙伴,中國聯通冬奧會辦公室副主任杜永紅說,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極寒、大風天氣,會給裝置執行帶來很大挑戰。她同時表示,5G技術跟邊緣計算、雲端計算、人工智慧融合後,可以構建或者優化很多通用技術,催生很多智慧應用的平臺。“這些技術在奧運會上得到驗證後,也能夠更快促進各行各業產業升級。”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 陳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