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左右股價跌去近40%,寒冬之下汽車之家如何講新故事?
中國網際網路從來都沒有“金剛不壞之身”。
在過去的一兩年時間裡,曾經還是中概股中漲得最好的股票之一的汽車之家,如今在短短半年左右的時間裡,股價已從階段的高點119.50元,跌到了最新的73.32元,半年時間,股價跌去了將近40%。如果從半年左右的最高點和最低點算的話,跌幅則逼近了50%。
前不久,汽車之家釋出了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財報數字顯示,汽車之家三季度營收18.88億元,同比增長33.5%。客觀地說,這一數字並不難看,算是中概股中中規中矩的數字,但是弔詭的是,正是彼時汽車之家的股價處在階段的低點。
一直以來,汽車之家給人的印象都是一家“悶聲發大財”的公司。這在繁華盛世之時,確實是一招不錯的低調生存哲學,但是在如今寒冬降臨時,卻有點不合時宜。
所以,我們也能看到汽車之家也在轉身。從瘋狂購車節,到橫槊賦詩咖薈,再到丟擲智慧營銷的概念。可以看出,如今汽車之家也開始學起了講故事了。只不過故事往往是過程才最吸引人,而在寒冬暗夜,使用者最關心的永遠是結果。
形勢比人強,中國網際網路最大的紅利是“趨勢”
中國網際網路天天講“紅利”,又是人口紅利,又是流量紅利,還有市場監管紅利等等,但是殊不知,最大的紅利卻是“趨勢”。這就是為什麼雷軍會說,“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遺憾的是,現在這樣的趨勢紅利,在汽車產業裡,卻難見蹤影了。最近,中汽協釋出了10月中國汽車產銷資料,10月份產銷量比上月分別下降0.9%和0.6%,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0.1%和11.7%。
無獨有偶,來自乘聯會的資料也顯示,2018年10月,無論是狹義乘用車還是廣義乘用車的銷量,同比都大幅下滑了13.2%。
這也意味著,中國乘用車市場,銷量自7月份以來,已經連續4個月出現了同比下滑。而且,以目前的市場走勢來看,預計今年最後的兩個月,也將會是10個點左右的同比下滑。至於全年,業界普遍認為整體銷量會下滑3%左右。
如果參考日本、韓國等相近國家的資料,那麼當千人保有量超過140左右的時候,年均複合增長率將會有一個大的下滑。中國在2016年的時候,千人保有量也超過了140,所以現在的增速和鄰近國家的數字,是保持相同的歷史脈絡的。
一句話,過往中國汽車產業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5%-20%的這種盛況,似乎一去不復返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汽車之家無論是把自身定義成媒體、社群、導購平臺、營銷工具,不管是何定位,只要是附屬於汽車產業鏈,那要考慮的問題就是,產業增速放慢的年代,改如何尋找新的突破點。
實際上,產業發展的速度放慢,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在了汽車之家的財報之上。根據其公開發布的財報顯示,如果沒有算錯的話,2018年前三季度,汽車之家的淨營收同比分別6.7%、31.4%、33.5%。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第一季度汽車之家的淨營收為12.881億元,但是對於2017年第一季度淨營收有說是12.068億元的,也有說是13.48億元的,這裡不妨就用12.068億這個數字,這樣至少算出來等比不會是負數。同樣的,2017年第二季度淨營收,有說是15.62億元,也有說是14.22億元的,同理也取其中的數值更低者。
其實,就算6.7%、31.4%、33.5%來看,在中國網際網路上市公司裡面,這樣的數字也毫不突出,甚至是有待提高的。就以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市值最高的阿里巴巴為例,在過去從遠到近的三個財季中,其營收分別增長了61%、61%、54%。體量數十倍於你的公司,奔跑的速度還比你快得多,那就要思考一下自身的問題了。
二手車電商和懂車帝,或許是未來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必須強調的是,新車市場增速放緩甚至是停滯,只是汽車之家面臨的挑戰之一,除此之外,汽車之家還面臨著兩大挑戰:一是二手車電商;而是懂車帝等新的平臺。
先說二手車電商。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資料,2017年中國汽車銷量為2887.89萬輛;二來自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資料則顯示,2017年國內二手車交易量達1200.09萬輛。可以算出新車和二手車的市場體量比為:2.4:1。雖然這一數字已經從過往6:1、4:1等提升了很多,但是相比於美國等成熟市場,仍舊有著非常大的差距。
此前,美國全國汽車經銷商協會法務高階副總裁安德魯·科布倫茨就明確表示,二手車銷售對美國經銷商非常重要,在美國,所有的經銷商都要涉足二手車市場,二手車的銷售是新車的三倍。
雖然說,中國市場未必就會完全走向和美國一樣的狀況,但是一個是2.4:1,一個是1:3,這中間的巨大差別,在未來肯定會被進一步縮小。換句話說,二手車市場還會繼續蠶食新車市場。要知道2017年中國汽車銷量同比僅僅增長了3.04%,二同期二手車市場的增幅卻達到了19.33%。
當然,汽車之家也有相關的二手車業務,但是和中國龐大的線下二手車經銷商、以及瓜子、優信、大搜車、人人車相比,其勢能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換句話說,汽車之家在二手車領域的影響和能力,並不如新車市場強,但是整個汽車市場又會進一步向二手車市場過渡,所以說這對汽車之家而言並不是一個好訊息。
再說如今新出現的汽車平臺。在這方面,可能當下最讓汽車之家忌憚的並不是老對手易車,而是黑馬懂車帝。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今日頭條系的移動資訊、短視訊、小視訊、問答、社交等產品,讓門戶、視訊、社交等廠商頭疼不已,甚至讓騰訊都得重視三分,不斷增強攻防的力度。如今隨著今日頭條開始攜使用者和流量優勢,垂直領域的廠商,或許也要開始承受此前門戶、視訊、社交等廠商受過的挑戰了。這其中,在汽車領域,懂車帝對汽車之家的挑戰已然開啟。
這方面的實錘,咱們還是用資料說話。在去年底的時候,獵豹移動曾經發不過一組資料,資料顯示,彼時在周活躍滲透率方面,懂車帝已經超過了一眾對手,排在了汽車之家的後面;而在周人均開啟次數方面,懂車帝甚至超過了汽車之間。要知道,產品的周人均開啟次數,衡量的是使用者在粘性方面的指標。對於汽車平臺來說,其天然的並不是一個高頻的產品,在這樣的前提下,粘性越高,說明使用者越是依附和認可。
當然,如果是從DAU這個維度去看的話,懂車帝肯定和汽車之家有巨大的差距。汽車之家此前公佈過自家的DAU,當時的數字已經高達3300萬,如今又過了這麼久,相信這一數字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當然,懂車帝的一大殺手鐗則是自身的依附平臺今日頭條,根據媒體報道如今今日頭條的總使用者數已經超過了4億,日活資料更是早在今年7月份的時候就超過了1.2億。這一龐大的使用者和流量,稍微“分一點”給懂車帝,就能夠給其增添巨大的威力。所以說,某種意義上,汽車之家面臨的不僅僅是懂車帝,而是今日頭條龐大的使用者和流量帝國。
值得一提的是,懂車帝也不是就穩坐釣魚臺了。因為今日頭條系的產品,也不都是戰無不勝的。此前在問答領域,一度還風風火火的悟空問答,前段時間,似乎就被今日頭條給降權了。所以說,有使用者和流量基礎只是第一步。一切都得用產品和服務說話。
營銷本質上是和使用者溝通,世上不存在“飽和攔截”的捷徑
按照汽車之家財報的分類,其把營收大致分為了媒體服務營收、營銷拓展服務營收、線上市場和其它營收,線上市場和其它營收這一塊主要包括與新車和二手車市場、汽車金融業務、資料產品等相關的營收。在第三季度,汽車之家的這三塊收入分別為9.013億元、7.393億元和2.479億元。其中,媒體服務收入環比下降3%;營銷拓展服務營收環比下降0.9%。
不難看出,廣告營銷類的收入,在汽車之家的收入中,佔據了絕對的份額。實際上,在網際網路行業,廣告營銷收入一直以來都是最重要的收入之一。國內的阿里、百度、以及廣告收入佔比越來越高的騰訊是如此,國外的谷歌、Facebook等也是如此。
基於此,為汽車製造商和經銷商講廣告營銷的故事,就成為了汽車之家的當務之急。當然,其也是這麼做的。最近汽車之家董事長陸敏丟擲了智慧營銷3.0的說辭,提出了“飽和攔截”的概念。
智慧營銷的提法並不新鮮。當然,汽車之家給其加了個“3.0”,一下子就顯得先進了不少。筆者瞭解了一下,汽車之家所謂的智慧營銷3.0,核心思想是要發揮AI的作用,增強使用者識別、使用者轉化路徑細分以及精準投放。這咋看一下,和傳統的營銷思路也沒啥區別。營銷從本質上說是何使用者溝通的過程,跟具體的講無非是:對誰說,說什麼,通過什麼渠道說的問題。這其中廠商及其代理公司主要解決說什麼,也即內容和創意的問題;而平臺和渠道,都標榜自己可以解決對誰說、通過什麼渠道說的問題。
更直白的說,營銷一方面要解決內容的問題,要讓你的創意有更強烈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解決渠道的問題,要讓渠道更精準、更有效率、具有更高的價效比。說到這,就似乎會出現一個有意思的悖論問題:平臺開展營銷,號稱自己更精準、更有效率、價效比更高,那麼對廠商而言就意味著可以節省營銷費用;但是平臺的最終目的又是從每一家廠商手裡賺更多的錢。又想賺他的錢,又要為他省錢,這確實是個有意思的話題。
說回汽車之家,伴隨著智慧營銷3.0,其還提了一個“飽和攔截”的概念。筆者看到這是個字眼,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江南春的“飽和攻擊”理論。飽和攻擊的核心是,通過短時間高頻率的覆蓋,快速達到佔領使用者心智的效果,從而達到以產品代替品類的目的。說實話,這個理論,至少從邏輯上來看是自洽的。
但是對於“飽和攔截”,筆者卻有一些不同的觀點和些許疑惑:
第一,攔截不符合當下營銷民主化趨勢。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攔截”是否意味著本來使用者不是去你家的,你是從半路上把使用者拉過去?實際上,如今營銷行業早已經進入了“使用者民主”的時代了,試圖通過一兩個廣告啥的就攔截使用者,又談何容易?
第二,營銷是全流程作業,半路殺出程咬金未必可行。和一般的快消品不同,作為耐消品,使用者的決策週期會更加的長,由此無論是營銷還是傳播,其都要更早的佈局和法力。如果在使用者接觸、瞭解、關注、產生意向等階段都不太在意,在使用者準備臨門一腳要購買某一品牌的某一產品了再來攔截,這個時候還來得及嗎?要知道,對於耐用品使用者做出購買決策的鏈條很長、時間很久,但是一旦決定了,這個時候還會被輕而易舉的改變選擇嗎?
第三,使用者需要的是有用的資訊和內容,營銷沒有捷徑可走。大部分汽車使用者在購買決策之前,大體的經歷都是:打算買車——分配預算——對應品牌及車型——引數外觀和口碑比較——價格對比及促銷關注——最終購買,類似這樣的一個過程。由此,筆者倒是覺得真正的智慧營銷,尤其是為製造廠商和經銷商節省成本的智慧營銷很重要,另外內容營銷也很重要,對使用者來說好內容即使有廣告的因素,他們也願意接受。至於攔截什麼的,生拉硬拽可能真不行。營銷界真沒什麼“高速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