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點說:如何增加自媒體平臺的收益?
又到了筆點酷玩週末答疑時間,這一次問答的源頭是“頭條為什麼對有些原創文章不推薦了”。

答案其實很簡單:平臺競爭白熱化,頭條今年對頭部作者傾斜更甚,作為原創作者,不要急功近利,努力深耕自己的品牌,以質量取勝才是關鍵。
換句話說,以“原創”標籤作為萬能法寶、獲取高額後臺收益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的內容是王道,而且可能是草根靠自媒體變現的唯一靠譜道路。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到了2018年下半年,自媒體作者如何運營,才能增加平臺收益?
因為平臺作者數量已經開始呈現飽和的狀態,城裡的人不夠吃,城外的人還想進來分一杯羹,自然有人吃不飽,甚至沒得吃。因此,想要提高收益,你只能提高內容質量,盼著有一天重新摸到系統推薦的規律,進入創作者群體的前5%。只是,這個過程面臨著更大的困難。

捷徑不是沒有,不排除有灰色地帶。違法亂紀的例子不提,就說說題主的回答下面,有多少頭條號創作者不是貼上自己一個後臺截圖,睜眼說自己日入過百過千的?還有一些創作者打著答疑解惑的旗號,無非是讓群眾去關注它,甚至直接打出培訓班的招牌,用“擺渡人”的身份去圈無知群眾的辛苦錢。
那些沒事兒在群裡截圖秀資料的人,真正的後臺收益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博眼球、打廣告,先入局者即使沒有什麼資歷和能耐,也能利用自己手裡積攢的資源去衝擊市場,讓那些後入局的人為無知買單,君不見有多少微信QQ群就是辦班授業,以擺渡為生。

所以擺在列為想靠自媒體發家致富的群眾面前有2條路:
1是吃苦耐勞,以內容為第一要務精心運營,不水文、不拼湊、不洗稿、不抄襲,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的寫作和發掘題材的水平,總有讓平臺發現自己的含金量、撥開烏雲見太陽的一天。
2是急功近利,挑戰良知,用見不得光手段攬金,但你要知道,政策一變,規則一嚴,這些人逃不過系統法眼。
當然,最重要的是,自媒體的熱潮終將歸於合理平淡,靠自媒體走上成功之路也只有一小部分人,建議大家還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沒有鴻鵠之志和周全計劃,別以發個文賺收益沾沾自喜,殊不知好逸惡勞也是一種病,你應該清楚自己拿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