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專利勒索8億,尋求遠超價值收購?街電來電互掐背後,或是行業盈利之殤
投中網(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 報道:曾經風光無二的共享單車集體崩塌,共享充電寶卻依然“魔幻”地活著。
摩拜賣身、小鳴單車破產、ofo屢被傳錢荒告急……當所有訊息接踵而至的時候,無不在告訴人們共享單車即將走向末路。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共享單車敗局的新聞鋪天蓋地,有媒體甚至將其稱為“中國創業史上最瘋狂的試錯”。
曾經風光無二的共享單車集體崩塌,共享充電寶卻依然“魔幻”地活著。
一場專利案引發的狗血戰爭
11月30日下午,共享充電寶企業“街電”的官方微博上出現了一則宣告,指控競品來電科技一直利用專利碰瓷、商業低毀等不正當競爭手段,公司將依法維護自身利益,讓法律幫助街電實現公平公正。而宣告的釋出時間正是“來電”起訴“街電”侵害專利權案結束不久。
2017年5月,當時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受理了來電科技訴湖南海翼、街電侵害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案,今年4月,案件正式開庭審理,次月,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決街電侵權來電,並賠償來電科技經濟損失共計200萬元。街電方面認為一審法院的事實認定存在偏差,遂向北京市高階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近日,北京市高階人民法院終審判決維持原判。
判決結果一出,原告來電科技便在官方平臺公佈了“喜訊”:
另一方面,街電顯然不滿意該判決結果,並隨後釋出宣告,稱來電科技一直利用專利碰瓷,商業低毀等不正當競爭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街電還在宣告中指出,來電科技近期曾以專利勒索8億元鉅款,甚至要求街電對來電進行遠超其市場價值的收購。並稱有全程錄音為證。
對於街電的指控,來電科技CMO任牧予以否認。稱來電只是提供了專利授權費用的相應計算方式而已,並無涉及具體金額。同時,從無提及收購事宜。
維權路上的來電
兩家公司各執一詞,孰真孰假尚不得而知。但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不是來電科技第一次進行專利維權了。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來電科技成立於2013年12月,2014年正式進入共享充電領域,是行業內最早的共享充電企業。而目前佔據行業較大市場份額的街電則成立於2015年。來電科技憑藉最早入場的優勢,已將多項技術申請專利。百度百科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4月,來電國內外的專利申請數達120餘項,獲得授權的專利數達58項。而投中網通過在中國專利資訊中心搜尋“深圳來電科技有限公司”關鍵詞,結果顯示相關記錄為85條,其中60項為有效專利,22項仍在稽核中,3條申請無效。
手握數十項專利的來電科技也一直走在維權的路上。
有媒體統計,2017年3月,來電就曾短時間內對多家同行企業發起共計24起專利侵權訴訟,累計索賠6000萬人民幣。隨後,來電還陸續起訴友電5項、租電2項專利侵權。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共享充電寶行業專利糾紛額達到6900萬元。
對於如此頻繁的專利訴訟行為,外界眾說紛紜。
南方都市報援引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稱,專利權本身就是一種合法的壟斷,基於技術創新去佔領市場、獲得相應的商業回報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而知名自媒體人林華則表示:“一些資深IT人認為只有發展不佳的企業才會把專利訴訟作為盈利的模式,運營良好的企業會集中精力關注發展而不會把希望寄託在專利訴訟。”
盈利之殤
2017年,王思聰與陳歐的網上“吃翔”對賭,讓共享充電寶真正進入大眾視野,乘著共享經濟的東風,共享充電寶行業曾一度創造了“40天達成12億元融資”的商業奇蹟。 但隨著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專案相繼遇冷,資本回歸冷靜,共享充電寶也進入洗牌期。據媒體報道,截止到2017年底,樂電、小寶充電、泡泡充電、創電、放電科技、PP充電、河馬充電等7家企業均已走到專案清算階段。目前僅剩小電、來電、怪獸充電、街電四家活躍在大眾視野中。
其中,聚美優品2018年5月釋出的半年報顯示,街電自2018年5月之後在部分城市已經實現了大規模盈利。來電科技方面也曾公開表示公司2018年收入較去年增速接近5倍。
但業內人士向投中網透露,共享充電寶行業現在普遍仍面臨著盈利難的問題。
目前來看,現階段行業的盈利模式主要分為三種:一是充電寶本身租賃費用;二是押金;三是螢幕和充電寶承載的廣告收入。其中租賃費用是共享充電寶企業當前重要的收入來源。
“在與商家合作的過程中,往往入駐充電寶的商家會從中抽取大部分收益。例如每小時4元的租賃費用,商家很可能從中抽取3元,而共享充電寶企業僅得到1元。”知情人士表示。
除此之外,根據街電投資人陳歐在一次微博互動中的描述,街電的單充電寶製造成本為200元,而充電寶產品的使用週期普遍不超過20個月,想要在報廢之前回本,則需要較高的使用率才行。
如何盈利生存仍然是橫在共享充電寶企業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寫在最後
隨著市場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加,加之盈利難題的困擾,專利護航似乎也變成了目前市場競爭方式之一。從早年的蘋果、三星,到如今的來電、街電,專利維權不再是企業單純的防禦手段,甚至成為一種進攻的策略。但隨著行業洗牌加速,未來剩下的將是一些技術佔優、有良性盈利模式、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的頭部企業,屆時技術專利將無法成為企業發展的保命符,終究還是要回歸市場,殊死一搏。
現如今,各行各業寡頭壟斷現象逐漸明晰,數個企業壟斷一個行業,強者愈強,對於弱者來說,最好的結局莫過於被巨頭合併、收購,否則終極黯淡離場。
關於共享充電行業接下來的走向,來電科技CEO袁炳鬆也曾作出預測:5個億的收入規模是共享充電寶企業的生死線,合併與收購會是大趨勢,行業的終曲肯定是合併、收購,你必須得有一定的規模大家才能談合併。
如果現實正如袁炳鬆所言,不知他又為來電選了一條怎樣的路?
(編輯:冉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