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要把員工裝在籠子裡,科技在進步而我們正在異化?
近日,亞馬遜於2016年提交的一份專利申請引發了輿論風波。該專利描述了一個“籠子”,當倉庫中充滿呼嘯而過的機器人之時,讓運輸工人進入“籠子”中,通過控制電子臂來工作。設計者的想法是,人類在封閉的籠子裡經過充滿機器人的工作空間會更加安全,然而這樣一份專利卻引發了質疑,有觀點認為這是“工人異化”的典型例子。

其實就在幾個月之前,有記者暗訪位於英國的亞馬遜倉庫,發現亞馬遜員工壓力非常大,許多人因害怕丟掉工作甚至不敢去廁所,迫於無奈只能用礦泉水瓶解決。有超過30名的亞馬遜前任和現任員工與美國方面的媒體取得聯絡,自曝在亞馬遜工作的恐怖經歷。
在科學與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機器輔助甚至取代人類的工作。這似乎應該是好事,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亞馬遜員工的遭遇便是受此影響,並且這種“工人異化”的趨勢並非亞馬遜員工獨有。
異化這一概念最早由馬克思提出。在工人階級的生產過程中,個人與勞動產品分離,使得工人不僅不能享受到勞動成果的價值,反而會被勞動所束縛。
異化了的人在工作中常常感到疲倦、痛苦和折磨,這種狀態的員工在現代的科技發展之下導致的快節奏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在工作過程中,人類發現自己猶如巨大機器上的一顆小螺絲釘,而沒有對這份工作的控制力。就像在亞馬遜的例子中,職員被變為機器和公司的附屬品,所以很容易產生無能感。
此外,人類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工作與意義聯絡起來,就會產生無意義感。在各種先進科技加速向各行各業滲透的當下,工作與工作目的更加容易分離,因為在機器所擅長的領域,其工作能力比人強悍得多。而人類在過渡和適應的過程中,無意義感可能會油然而生。
如果自己的周圍一起工作的全是機器人,人類就難以產生集體歸屬感。在亞馬遜的事件中,人類在籠子裡操控機械手臂,可能在安全性上會有保障,但孤立感不可避免。當人工參與勞動過程的影響降低,異化的程度就會增加。工作的僵化會使人類的創造性和主動性窒息,生活在牢籠裡的員工也就自然談不上歸屬感。

以上的種種情況都會降低人類對工作的滿意度,而這種不滿意的情緒逐步累積,終將會在某一個點爆發,對工作及工作之外的一些事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類享受到了科技帶來的便利,但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異化。因此人類要辯證地看待科技進步帶來的影響,並且積極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在人類與科技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夠儘量使科技在人類社會中發揮其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