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諾:這個世界在變好嗎?
本文根據蓋茨基金會首席代表李一諾在2018樂天行動派公益盛典的主旨演講編輯整理。
關於世界真相的三個問
在開始演講之前,我想先問大家三個問題:
A.9年 B.6年 C.3年
第二,全球1歲兒童獲得疫苗注射的比例有多少?
A.20% B.50% C.80%
第三,在過去20年中,全球的極端貧困人口數量是什麼樣的變化模式?
A.幾乎翻倍 B.幾乎沒變 C.幾乎減半
這些問題是Hans Rosling提出的,他是北歐的統計學家,一直致力於讓資料唱歌跳舞,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能力。他在生命的最後十年中,致力於把關於人類整個發展的大資料用一幅幅圖景呈現給全世界的人們。在“FACTFULNESS”(《真相》)一書中總結了他的很多分析和研究。2017年他去世了,但是他的工作影響了非常多的人,其中包括比爾·蓋茨。
我們來看看在場各位朋友的投票結果吧:
剛才問大家的第二個問題,世界上有多少1歲的兒童已經接種過疫苗,答案是80%。但有多少人選擇20%?漢斯做了一個統計,全球十大銀行之一的銀行家有85%選錯了,成績最好的是瑞士援助會議,也有50%的人選錯了。相比之下,我們的成績不相上下,大家不用特別難過。
換個方法看世界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好的事情在上升,不好的事情在下降。

剛才提到的關於上學的題,女童上學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特別是貧困人口。但實際上,通過過去幾十年的努力,現在全世界範圍裡,學齡女童在學校裡的比例達到90%。當然,你可以說她在學校裡不一定學習東西,或者她學習的成果不好,但畢竟她走進了學校。同樣的數字對男孩兒來講是92%,高一點,但差距小很多。對我們來講,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看到這些正面的資料並不是意味著我們忽視問題,大家每天生活在世界上、中國,每天都看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Hans一直倡導的世界觀是“任何時候在世界上都是BAD和BETTER同時存在。”把這兩個放在一起也是更綜合、更全面的世界觀。
在蓋茨基金會,比爾和梅琳達夫婦倆稱呼自己為樂天行動派(Impatient Optimists)。Optimists的意思是我們要看到世界的進步,不僅看到世界到今天為止的進步,也看到以後我們取得更大進步的可能。Impatient就是指雖然看到很多進步,但還有很多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能夠面對這些挑戰,積極想應對的方法,用行動來創造改變。
非洲的年輕人,也與你我有關
今年報告的主題是“關注非洲的年輕人”。大家可能覺得跟“我”不相關。跟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這件事情很重要。全世界工作很重要的方向是減貧,減貧裡最大的隱形障礙是貧困人口的增加。如果一個國家貧困率降低,但同時人口增加,貧困人口的數量就沒有變化。現在極端貧困人口在非洲非常集中,讓人比較擔憂的是,他們又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區域。

年輕一代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並擅長以全新的視角和思路來解決問題。你們會對這個世界有更為準確、深入的認識。那麼認識之後呢?——當然是學以致用,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也許同學們會覺得這是一句大話空話,畢竟問題那麼複雜,非洲又那麼遠,我能做什麼呢?

這個專案背景是坦尚尼亞農民種玉米的產量非常低,可能只是中國的幾分之一。所以農大團隊就研究如何幫非洲人種好玉米,種玉米很重要,可以吃飽肚子,還可以增加收入。他們用了什麼樣的方法?首先是和當地的團隊一起做工作,一方面是瞭解當地的情況,因為他們在非洲種玉米,基礎設施很差,包括灌溉等都沒有。另一方面,也要看中國哪些經驗可以被他們借鑑,中國的“勞動密集型”農業其實非常適合當地,聽起來也很不高大上,就是深耕細作,通過拔草、鬆土深耕、密種等等,最後有什麼結果?

這其實很有意思,一方面好像是發生在遙遠的非洲,另一方面又是真實的中國過去的經驗,對他們又能有切實的幫助。
講到這裡大家還是會覺得離我很遙遠,但今天在這裡的很多年輕人,像做“鄉村筆記”的汪星宇,在做女童保護的孫雪梅。還有曾經的年輕人,在八十年代就開始做“希望工程”的徐永光老師,以及現在是國際公益學院董事局主席的馬蔚華老師,他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希望能夠用不同的方式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改變我們的社會。我想這些人的經歷在幾十年之後再回看,對所有在座的人來講,不管你的年紀如何,都非常有激勵作用。梅琳達這樣說,“樂觀不是盲目地相信明天會自然而然地變好,而是堅信我們有能力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最後跟大家分享,當你面對現在的挑戰時,可能你經常感到另類、邊緣,經常感到孤獨、無力。但是——
永遠不要懷疑一小群堅定的人能夠改變世界,實際上世界一向是由這些人所改變的。
講這句話的人是瑪格麗特·米德,他是美國非常著名的人類學家。也許從人類學家的角度看到的,我們也認為是一個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