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中國是“資料石油”時代的沙烏地阿拉伯 | 中發展高層論壇
“如果說資料是人工智慧時代的新石油,中國就是AI時代的沙烏地阿拉伯。”在以“中國:改革新徵程 開放新境界”為主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專題研討會的“人工智慧革命”分論壇上,創新工場創始人及執行長李開復如是說。
他認為資料優勢是中國未來在人工智慧發展過程中的最為顯著的優勢。除此以外,中國海具備資本、政策優勢,以及工程師紅利,另外擁有一批世界級的創業家,形成了矽谷之外的第一個創業中心。
據此,李開復預測,種種優勢傍身的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將在五年之後,與世界領先的美國平起平坐。
四波浪潮,五種優勢
人工智慧技術在過去60年的發展過程中,可以說是不溫不火,但在最近的5年中,得益於與深度學習相關的技術,人工智慧發展迅速。回溯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李開復將其歸為四波浪潮。
具體來看,第一波是網際網路的智慧化,如中國的BAT、美國的微軟、谷歌、Facebook、亞馬遜,這些公司用超級海量的資料打造了更好的產品;第二波是商業智慧化,是AI技術賦能整個商業領域,如銀行、保險公司、醫院、政府等把儲存的資料啟用併產生價值;第三波是實體世界智慧,如身份驗證、智慧音箱互動、無人商店和安防等;第四波是全自動智慧化,比如超級洗碗機器人、自動駕駛等。
目前前兩波浪潮已經出現在了人們身邊,而第三波浪潮將徹底改變人類和世界之間的互動體驗以及模糊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分界。
李開復認為這四波浪潮,每一個浪潮帶來10%或更多的GDP提升,疊加的起來在未來的十五年中,AI的影響力將非常之大。
縱觀人工智慧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佈局,美國是最頂尖的,美國、加拿大、英國幾乎佔據了所有人工智慧的頂級研究,但是中國仍然具有彎道超車的潛力與優勢。
“在過去10年,中國的崛起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裂變和奇蹟。也就是因為超級大的市場投資機會、很強的創業者,創立了很多公司,這些公司創造了很多的產品,吸引了更多的使用者。因為中國的經濟在不斷成長,中國的網際網路使用者不斷成長,於是給了一個機會,讓中國打造出了半壁江山的世界的高科技公司。”李開復表示。
他進一步指出,這些公司的發展並非是外國公司不易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公司才能產生價值,而是經過多年打拼的中國公司打造了一整套創業的模式。“未來可以在哈佛商學院聽到,這一套中國模式的創新是可以跟美國的模式創新平起平坐的。”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還具備顯著的資料優勢,在移動支付、外賣、共享單車等所產生的資料量是美國的幾十倍,人工智慧技術可以藉助如此的海量資料進行優化。而當人工智慧從萌芽期進入應用期時,擁有工程師紅利、世界級創業者與巨大國內市場的中國將優勢盡顯。
政府政策強有力的支援也不容忽視,比如浙江省會有新的高速公路幫助無人駕駛,雄安新區也為無人駕駛創立了便利的條件。
李開復同時也強調,人工智慧絕對不是零和遊戲,其發展需要各方的合作。
人工智慧的潛在挑戰
近年來,人工智慧遭遇資本的競逐,中商產業研究院釋出的資料顯示,中國私募市場中人工智慧企業投資頻數持續攀升,2017年人工智慧企業投資數量有352件,投資金額為754億元,預計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到238.2億元。普華永道的經濟學家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慧將為全球經濟帶來15.7萬億美元的財富。
“人工智慧是新的做事方式,但它也並沒有實現很多媒體說到的東西,很多都是炒作,人工智慧經歷了很多的冬天。現在很明顯是在春天和夏天的階段。大家也在思考未來會不會進入下一個冬天。”南安普敦大學教授溫迪·霍爾在上述分論壇上表示。
記者在此前的採訪過程中瞭解到,相比於資本對於人工智慧的追捧,來自學界的觀點則更為審慎,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尚處初級階段,諸如人才、資本等資源如若出現錯配,在造成極大浪費的同時也會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帶來某些負面的影響。除此以外,也應注意人工智慧對於社會價值的潛在影響。
溫迪·霍爾則在演講中表示,在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的環境下,需要我們重新思考社會價值觀,如何負責地發展人工智慧、發展人工智慧涉及的資料安全、資料保護以及牽涉到個人隱私的道德和法律等問題,都應該列入當前的考慮範圍中。“ 英國在這個事情上是非常謹慎的。在計算機領域有一個原則“你輸入的是垃圾,輸出的也是垃圾”,所以我們對原資料非常謹慎,也要注意輸入資料的質量。”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潘天佑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人工智慧未來對社會所形成的影響已經不光是科技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的問題,是一個國家層面的問題。
由此,潘天佑提出幾點呼籲:首先是,更加的關心人工智慧該有的規範,因為它將影響到未來社會的平等、未來社會的安全、人身的安全等問題;其次是, 加強計算思維普及教育,將計算思維變成每一個小孩都開始要具備的一種基本思維;再次是,人工智慧應成為各行各業所擁有的能力,而非只掌握在少數IT公司的手上;最後是,IT的公司應保持自律,以開發出透明的、可靠的、開放的、可信賴的、負責的系統。
責編:寧佳彥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映象。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絡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