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小程式內測!BAT早已收割,張一鳴還能分到羹嗎?
文:羅超,陶程亦有貢獻
日前,一位開發者向“羅超頻道”透露,其已受邀參加今日頭條小程式內測,如果不出意外,今日頭條小程式平臺很快就會發布。
如果今日頭條釋出小程式,將是繼BAT後,第四家釋出小程式的網際網路平臺。
BAT也正在小程式上紛紛加碼。
在9月12日的螞蟻開放日上,螞蟻金服宣佈正式成立小程式事業部, 支付寶小程式未來會開放支付成功頁的入口,全面對接阿里生態。

早在2017年8月支付寶就宣佈支付寶小程式進入公測階段。到目前, 支付寶的小程式數量已經超過2萬,日活達到1.2億。
2個月前,百度智慧小程式正式上線,在日前舉辦的一個閉門開發者論壇上,百度透露智慧小程式月活已提升100%。
最先摘得果子的是小程式這個名字的發明者微信,今年7月的微信公開課上,微信官方公佈小程式已釋出超過100萬,開發者超過150萬——跟中國iOS開發者數量相當,微信小程式建立起了一個媲美原生應用的生態。騰訊二季度財報顯示,微信小程式日活躍賬戶已逾2億,增速超過了微信整體月活增速,越來越多的微信使用者開始使用小程式。

在微信小程式已經取得巨大成功下,百度、螞蟻以及今日頭條為何還要紛紛入局?它們又能否從騰訊手中分走一杯羹呢?這是本文要討論的話題。
支付寶小程式揚長避短
支付寶小程式 主要聚焦在商業和生活服務領域,是支付寶從支付工具轉向場景平臺的技術載體。
聚焦線下場景,這倒是像極了張小龍最開始對微信小程式的定位“用完即走”。 支付寶線上下的優勢十分明顯,一方面移動支付上它跟微信支付不分伯仲;另一方面支付寶強調生活服務的理念、再配合阿里新零售佈局,就擁有了大量的線下場景。
不過支付寶在微信面前的缺點也十分明顯。
首先是社交短板。 社交對小程式重要的原因是它可以吸引和促進使用者使用,很多人接觸到一個小程式是因為微信群或好友分享。 支付寶曾努力地擁有社交屬性,然而最終都未能如願。

其次是頻次短板。 支付寶目前雖然全球活躍使用者數達到8.7億,相比於微信的差距並不大,但是使用者人均單日時長和頻次卻相差較大。在今年7月QuestMobile釋出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2018半年都報告裡面,騰訊系的產品佔比達到了47.7%,而阿里系僅佔6.7%,騰訊系產品微信又佔據了大半,人們更多使用微信,就有更多機會接觸和使用小程式。
這就是入口的內涵。張小龍說微信小程式去中心化,不設入口,然而到如今卻有了幾十個碎片化的入口,引導使用者使用,支付寶也在給小程式加入口,比如上線了“我的小程式”,再比如在支付成功頁進行匯入。

支付寶不再去追尋不現實的“社交夢想”,而是揚長避短。其小程式聚焦於本地商務和服務,賦能商戶,原因在於支付寶有大量的商戶資源以及獨特的使用者徵信體系。

支付寶擁有網際網路上最完整的信用體系。 而信用能力線上下服務顯得尤為重要,在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分之上,可以迅速識別出優質客戶,進行服務創新,比如免押金租賃就值得一提,再比如一鍵實名認證,這些場景都有小程式應用的機會。
由此可見, 支付寶意識到自己的核心優勢是生活服務等商業場景,以及泛金融能力,在小程式類目上會差異化,微信小程式最多的類目遊戲、資訊、工具都與社交相關性高,不是支付寶的菜。唯一重疊的重點類目是電商,將是兩者PK的重點,微信有拼多多,支付寶接入拼購。
百度小程式的三板斧
在小程式這件事上,百度比微信探索更早——從框計算到輕應用,百度一直嘗試在百度體系內構建一個獨特的應用體系。然而,除了阿拉丁計劃改變了搜尋結果頁,百度並沒有形成一個跟微信小程式一樣的繁榮應用生態和獨特應用標準。
百度自然不甘心,兩個月前正式推出智慧小程式,主打如下幾個賣點:
1、流量入口以及基於搜尋和資訊流的長尾分發能力。
微信小程式開發者要自己去找流量,百度有中心化的分發機制,有充沛的流量分派,這對開發者來說吸引力很大,哪裡有使用者、哪裡有流量,開發者就去哪裡。
2、AI賦能。微信強調社交,百度強調AI,百度宣稱將AI技術毫無保留地通過小程式開放出來,讓開發者可以輕鬆開發出具有AI能力的小程式。
3、絕對開放。
小程式對開發者都是開放的,百度小程式的開放多了兩層意義,一個是相容微信甚至支付寶的小程式,開發者可以輕鬆移植,這是挖牆腳;二個是開源給第三方應用,簡單地說,任何平臺都可以基於百度小程式體系構建自己的小程式,跟百度聯盟一樣,這是聚流量和資料。
基於百度的搜尋、資訊流和貼吧流量,智慧小程式上線兩個月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月活增長了100%。其中百度貼吧智慧小程式H5頁面的使用者停留的時長增長了23.1%,活躍使用者增長了17.2%。

百度的短板同樣明顯,缺乏微信的社交能力;缺乏支付寶的線下場景。不過, 百度的使用頻次有一定優勢,微信之下,支付寶之上,一方面搜尋本身相對高頻,另一方面,資訊流的成功讓百度有更多使用者使用次數、時間和場景。
百度小程式選用好千億級流量入口、AI技術以及原來的開發者/廣告主生態,成為百度體系內的應用體系,不是問題。
頭條入局勝算幾何?
聽到今日頭條即將上線小程式的訊息,我不覺得意外,此前羅超頻道在《小程式經濟大爆發,微信向左,百度向右》一文中提到過: 只有足夠高的規模App才有建立自有應用體系的能力和必要,同時,要有相對高頻的使用習慣和一定基礎的應用生態,也是建立自由應用體系的前提條件。
以上三條,今日頭條几乎全部具備。
截至目前,今日頭條日活已經達到1.2億,旗下抖音日活已超過1.5億,而且今日頭條具有很強的注意力吞噬能力,此前在QuestMobile釋出的報告在使用者使用時長這一項上,頭條以獨特的產品矩陣模式,以佔比10.1%排在了百度系和阿里系的前面,僅次於騰訊。
頭條小程式的優勢就是海量使用者和時長,一方面頭條系的抖音等產品正在搶佔騰訊系社交產品的時長,另一方面,資訊流做內容分發,則與百度形成正面抗衡。

在百度和騰訊間,今日頭條更像前者。微信社交關係是熟人, 頭條的社交關係鏈跟微博更像一些,偏興趣社交,且暫時不如微博齊全。正是因為此,今日頭條的小程式,不可能會有微信那麼豐富的使用場景。
今日頭條小程式也不會像百度一樣強調AI或者說開放,它要做的是串聯起自有體系類的大量應用,將使用者和流量更有效地轉化到第三方應用上,如娛樂、電商、工具等等,進而實現使用者和流量價值的最大化。

小程式大戰是偽命題?
正如我此前所言,小程式本質是依託超級應用上的一種附屬應用生態,超級應用有了流量和使用者,就具備了構建自有應用體系的必要和能力,實現從量變到質變:
- 通過自定義應用標準,將流量聚合起來形成繁榮的應用生態——而不是隻做流量的直接變現(如廣告、增值、付費、電商等);
- 通過嚴格的應用稽核機制,確保體驗的一致性,如果沒有小程式使用者在平臺上點開的頁面和應用就是雜亂無章的,體驗很不好;
- 通過在應用體系內形成分發、分成、廣告等模式,提高流量和使用者的變現價值,比如微信有了小程式就可以做小程式廣告。
說白了,小程式本質都是超級平臺藉助於開發者的力量,來強大自身的服務能力,提高超級平臺的粘性,挖掘海量使用者的價值,增加超級平臺的流量,這跟智慧手機應用市場的原理如出一轍。
在Android和iOS出現前,諾基亞塞班也可以裝應用,然而缺乏的是應用市場這個理念,蘋果AppStore構建獨特的“家長式”應用標準,嚴格的稽核機制和多元的變現方式,直接改變了手機的使用體驗,豐富的了手機的應該場景,同時形成了強大的硬體外附加價值。Android雖然沒有這麼強的中心化控制能力,然而每部智慧手機的廠商,也扮演了“家長”角色。
今天超級平臺推出小程式,就像是從諾基亞塞班到iPhone的一次進化。
看上去BAT以及今日頭條小程式是在競爭,實際上卻是井水不犯河水。小程式是基於超級平臺的,只要是超級平臺,開發者就不會忽視,超級平臺的使用者不會因為微信有某個小程式而放棄支付寶/百度/今日頭條,反過來支付寶/百度/今日頭條也不可能通過小程式去搶微信的使用者,更何況大家場景各有不同。
小程式大戰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耕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