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谷歌能革自己的命嗎?
過去幾年,公眾對隱私安全問題的關注不斷升溫,實力雄厚的科技公司通過社交媒體和定向廣告積累的力量讓人忌憚,尤其是谷歌和Facebook。
這些公司害怕出現問題,卻好像無法根本解決問題。本期推介PC Magazine網站的文章《為什麼谷歌不能解決隱私悖論》(Why Google Can't Solve the Privacy Paradox),作者Max Eddy。
作者認為,安卓(Android)是一個成熟的、功能極其強大的作業系統。它基本上不存在什麼問題,只是在不斷挑戰自己。
例如,最近谷歌讓人們覺得自己在手機上花費了過多時間,就推出了包含數字健康功能的新版本,幫助人們對抗螢幕成癮的問題。
而隨著Android Q公測版的釋出,谷歌開始投身於隱私保護的潮流。
問題是,這一次谷歌給自己設定的目標超過了其自身商業模式所能允許的水平,這段時間以來谷歌第一次沒有達到它為安卓系統設定的期望。
作者對Android Q公測版進行了測評。
在Android Q中,谷歌做了很多改進。新的許可權模型只允許應用程式在使用時訪問位置資料,可以使用位置資料的應用程式數量也受到了進一步限制。Android Q還阻止應用程式訪問永久的唯一識別符號,允許使用者輕鬆重置隱私設定。
谷歌對隱私的關注還從安卓系統擴充套件到了它所提供的服務和工具平臺。
谷歌允許使用者在地圖和YouTube上使用incognito模式,並定期自動刪除被收集的資料——這對該公司來說是一個根本性的改變,但也表明,這些資料一開始就不怎麼有用。這些變化,還算是一個進步。
但是,雖然可以跟蹤位置資料的應用程式變少,谷歌儲存資料也變少,降低了廣告針對性,使用者仍然會被跟蹤,活動資料仍然被儲存,仍然可以看到廣告。
因此,作者認為這一作業系統雖然不錯,隱私保護效用並沒有那麼樂觀。就像高階安全分析師Max Eddy所說,一家建立在地圖資訊和資料分類基礎上的公司根本無法解決隱私問題。
作者解釋道,在安全專家的世界裡,“安全”和“隱私”這兩個詞不可能和“谷歌”劃等號。
人們都認為谷歌能夠監視每個人在網上的一舉一動,以便更好地鎖定廣告目標,它的監督力度或許僅次於美國政府。
谷歌對此覺得很委屈,它一直認為,它所提供的定向廣告和量身定製的體驗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且公司能夠很好地管理資料資訊。
事實上,除了谷歌在最新發布的安卓系統中把隱私安全放在首位,其他科技公司也做了類似努力。比如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開始支援隱私倡議、蘋果(Apple)將其隱私功能吹噓為相對於谷歌等競爭對手的主要賣點等等。
蘋果更是辯稱,其商業模式不是為了收集資料,而是為了讓公司做出更有利於保護隱私的選擇。
雖然機器學習工具已經悄悄進入iOS,但蘋果表示,大部分處理都是在使用者自己的裝置上完成的,傳送回雲端的內容很少。在2019年的WWDC大會上,蘋果更強調了蘋果地圖和iOS 13是如何小心訪問使用者的位置資料。
這並不是說蘋果公司是一個完美的隱私典範。蘋果可能不在乎收集隱私資料,但在其利潤豐厚的應用程式商店中,許多APP仍在這麼做。蘋果公司為保護使用者隱私所做的努力往往無法超出其裝置的範圍。
作者提到,當谷歌第一次宣佈這些變化時,他就在考慮其是否真的能兌現關於隱私的承諾。在花了幾周的時間測試Android Q之後,作者認為谷歌確實做出了努力。
但谷歌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收集和組織資料的基礎上的,這是它作為搜尋引擎所必需的,是它的機器學習系統的動力,它為使用者提供針對性內容的來源。
所有這些,連同谷歌的商業模式,都建立在監視的基礎之上。沒有使用者資料,它無法工作。
這是一個悖論。
如果谷歌真的絕對保護了隱私安全,不僅會從根本上改變谷歌賺錢的方式,還會改變它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的性質。
不可否認的是,谷歌提供了優秀的產品,並且正試圖找到一種方式,讓自己更加註重隱私,繼續提供獨特的使用者體驗。那麼如果使用者喜歡谷歌提供的所有服務,用一小部分資料作為交換也未嘗不可。說到底,拒絕或接受谷歌取決於使用者自己。
這並不是說為隱私而戰是一場必敗之仗,作者認為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