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人員要怎麼選擇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
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於最近的一次跟好友聊天。
臨近畢業的時候,我要找工作了。 但是當時的我其實非常懵逼:
- 我沒有職業發展規劃,我甚至連我想進什麼樣的公司都沒偏好(反正我只能寫程式碼)
- 就算我有偏好(比如錢多事少離家近),我也不知道哪個公司符合我的偏好
- 即使我知道有這樣的公司(比如我想象中的谷歌),我也不一定能進
- 網上/生活裡別人關於職業發展的說法五花八門(比如寫程式碼是吃青春飯),甚至還互相沖突
於是我秉承著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快樂心態, 去了第一家給我發 offer 的公司。 (結果工作出人預料地魚塊,詳情參見《前文》)
如今的我再回頭去審視這種青澀的想法, 我最大的感慨是: 資訊量的多寡,的確是決策好壞的決定性因素啊。
我覺得當時我的懵逼是完全正常, 而且我的決策機制(去第一家合適的)也是沒有大問題的。 因為我現在是這麼想的:
- 沒有最佳策略,只有你最讚賞的策略
- 不僅要靠自我奮鬥,還要考慮到歷史的程序
- 目標往往不是一開始就定死的,而是要不斷更新的
沒有最佳策略
人在面對選擇題的時候, 總想找出正確答案。 但不是所有選擇都是選擇題, 總有選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這個時候人就會想選C。
比如職業相關的話題, 總會出現這一類問題: “是去大廠比較好?還是去創業型公司?”
的確,在資訊量不足的情況下, 這種問題是非常難以回答的。 Richard Liu 有一篇寫的蠻好的文章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職場抉擇:我適合大公司,獨角獸,還是幼角獸?》 就是講這個話題的。
這幾種公司的優點代表了不同的策略:
- 創業公司:機會極多,非常自由,事情做成的話成就感巨高。適合適應能力強,想獨當一面的人。
- 獨角獸:未來可期,各方面都比較優秀,團隊水平會比較高。適合業務能力突出,想快速成功的人。
- 大廠:發展穩定,社會影響力大,工作不會侵佔過多個人生活。適合在意公私平衡,想穩定工作的人。
比如有朋友跟我聊過他的跳槽策略, 就是挑著C輪/D輪的獨角獸公司去, 只要趨勢不變的話, 一兩年公司就可以上市, 然後再過兩三年期權就可以套現。 這樣他就可以用他優秀的工作技能, 獲得不錯的報酬。
不過我個人來說不會選擇這樣的策略。 我認為人類的事業感受可以分為這麼六個方面:
- 報酬:勞動獲取的勞動等價物(錢)是否滿意?
- 業務:對做的事情本身是否有成就感?
- 體驗:工作的體驗(環境/制度)是否舒適?
- 發展:工作內容是否穩定?對工作的未來是否有期待?
- 生活:與工作交叉的人生(通勤/假期)是否舒服?
- 團隊:跟一起共事的人是否開心?
最理想的工作,就是這幾個問題的回答都是正面的。 不過很多時候看到這樣的問題, 感受到的反而是一種無力感: 我的工作對我影響很大,但很多地方好像無法改變。
這就對了,就是這樣的。
歷史的程序
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程序。
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是江學長視察聯合工程公司的時候說的。 有一個我經常舉的栗子,道理也是類似的:
一個人的發展,其實是乘法原理導致的。 蚍蜉和大樹是很好的朋友, 蚍蜉在 Hooli 的廣告部門工作,經常划水; 大樹在 PiedPiper 的業務部門工作,朝九晚十,一週六天。 一年下來,Hooli 穩定發展,增長了 20%, 廣告部門增長更快,增長了 50%, 蚍蜉有點劃,其他同事評分都是 A,就他是個 B。 而大樹呢,工作認真,貢獻突出,個人評分 A++, 但是 PiedPiper 今年業績一般,只增長了 5%, 大樹所在的業務部門更是業績下滑了 20%。 結果 Hooli 因為發展快速,蚍蜉都成了個小 Manager 開始帶人了; 而大樹所在的整個業務線都要被砍掉裁員。
用優雅的數學來歸納這個粗糙的故事就是:個人的成長 = 個人 * 團隊 * 公司 * 歷史的程序
。
就像很多獨角獸公司都會引用的那句話:
if you’re offered a seat on a rocket ship, you don’t ask what seat. You just get on. – Eric Schmidt
所以假如有機會的話, 在面試一家公司的時候, 去跟你未來的隊友們聊一聊吧。 初創公司的話,看看創始人是怎麼樣的; 公司分了不同的部門以後,看看部門Leader是什麼樣的人; 扁平化的工作氛圍,就跟(潛在)未來的隊友們聊聊。 在合適的氛圍、優秀的團隊裡, 個人的成長會有最大的加速度。
不斷更新的目標
小時候想當科學家, 大學想當CEO, 畢業以後想當CTO, 面試的時候覺得當架構師不錯, 入職了以後想想就當個後端吧, 現在覺得寫好 Python 業務程式碼才是真切的目標。 以上就是“更新的目標”的含義了(並不
認真地講, 我感覺在工作裡除了具體技能的提升, 還有一部分很重要的是掌握資訊量的增多 。 在資訊量不足的時候, 人類是很難做出最佳的選擇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寫程式的時候, 總會想問清楚“需求是什麼?”“以後業務邏輯可能會怎麼變?” 隨著資訊量的增大, 人類總可以做出合適的決策。
所以其實接觸工作的過程, 其實也是一個人不斷擴充資訊量, 然後根據掌握的資訊, 不斷修正目標的過程。
總結
所以對於主題“技術人員要怎麼選擇自己的職業道路”, 這篇文章客套地講了一些虛的道理:
- 選擇合適的策略來找到心儀的公司
- 注意工作的團隊也是非常重要的
- 在資訊量增大時,及時更新目標
emmmmmm, 感覺這裡的道理有點太虛了。 那我們就在接下來的文章裡講一些具體的乾貨吧 XD 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儀的事業,並且為之奮鬥一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