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RAM超越電腦:DIY玩家不淡定了
作為一個DIY老玩家,當我在萬能的朋友圈得知某款即將釋出的遊戲手機居然配備了10GB記憶體,甚至誇張地採用風冷+液冷雙散熱的時候。我尷尬的看著我身旁那臺早已征戰多年i7-2600K和8GB記憶體平臺的老機器,內心久久無法淡定……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前二十年屬於網際網路時代,PC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前十年則迎來了移動互聯時代,手機搶佔了電腦的風頭,成為全球前沿科技的載體。儘管道理都懂,趨勢也看得明白。但看到手機的配置已經逐步超過電腦,內心難免有些唏噓感慨。
國產眾多旗艦手機即將邁入10GB大運存時代
目前國產旗艦手機標配8GB運存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經過了解發現,一大波新旗艦手機即將跨越8GB的門檻,朝著10GB級別的運存容量大步邁進。尤其是在最近一段時間,搭載10GB運存容量的國產新旗艦即將接踵而來,嫣然一道風景。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目前主流民用電腦的記憶體容量應該還停留在8GB級別,一些高階遊戲玩家或者偏專業應用領域會用到16GB甚至更高。但其實如果本著夠用的原則,相信8GB記憶體容量在Windows平臺下已經足以滿足絕大多數使用者的日常使用需求了。
8GB記憶體已成為電腦主機多年的“標配”
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8GB這個記憶體容量標準已經在電腦平臺上存在很久很久了。似乎在多年以前,人們攢機或購買電腦整機就設定了這個“坎兒”,這麼多年也始終沒有邁過去。而反觀手機市場,早年間有個2GB大運存已經是令人羨慕的事兒,如今6GB已成為標配,8GB僅僅是輕奢,10GB反而成了未來的大趨勢。
最新旗艦的iPhone Xs (8699) 僅僅才4GB運存容量
手機運存容量正式超越電腦,這個事兒您咋看呢?相信說到這裡,一定會引來一批蘋果使用者不懷好意的笑,因為蘋果使用者似乎從不關心運存的大小,即使蘋果網站也看不到任何宣傳運存容量的字眼。而在安卓陣營中,由於系統的機制不同,運存成為了核心引數。
話說回來,大雖然沒什麼不好,但大也要有個邊兒。玩過DIY的都知道有個詞叫做“木桶原理”,系統綜合性能往往由短板決定。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多年以前的“唯畫素論”,畫素高的拍照效果一定要比畫素低的強……
考慮到未來5G時代的高速資料吞吐和未來大型手機遊戲的體積爆發,10GB運存或許在未來的1-2年才會有真正的用武之地。由於手機的更換週期相對較短,目前6GB-8GB其實已經完全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使用者的需求了。
手機芯 PK 電腦芯,誰更強?
手機運存目前已經呈現出全面超越電腦的趨勢,這一事件立刻引發了我的好奇心。那麼手機芯 PK 電腦芯,誰更強?我們當然知道桌面處理器的架構和手機處理器完全不同,因此不具備直接橫向比較的可能性。但不得不說,最近幾年以來桌面級CPU的發展已經遠遠滯後於手機平臺了!
蘋果A12仿生處理器率先採用7nm製程
首先是製程工藝的差別,隨著蘋果iPhone Xs新品的釋出,基於7nm製程工藝的蘋果A12仿生處理器正式和我們見面。在過去的多年當中,半導體晶片工業的製程革命多由英特爾等桌面級處理器企業引領。隨著PC時代的沒落,手機時代的興起,手機企業成為了引領行業發展的排頭兵。目前除蘋果之外,高通、華為等企業也將逐步邁入7nm時代。
人工智慧成為移動處理器的全新發展方向
不僅僅是在製程工藝方面,目前移動端處理器還在朝著人工智慧的方向做出了創新,這使得效能和功耗將不再成為處理器的關鍵。人工智慧處理器將在AR、VR、面部識別、動作最終、拍攝優化等諸多領域發揮作用。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蘋果A12中的“仿生”神經網路引擎從雙核提升至8核心,運算效能從6000億次提升至5萬億次,超過8倍以上。
熟悉的頻率 熟悉的工藝 熟悉的第九代酷睿
對於DIY玩家而言,最新一代的酷睿處理器的到來則遠遠沒有這麼多的驚喜。還是那個熟悉的製程(14nm),還是那個熟悉的頻率(3.XGHz),似乎一切都來的那麼理所應當,並沒有什麼意外和驚喜。如果非要說有那些革命性升級,恐怕就是核心更多了!
當然,手機處理器的絕對效能和桌面級處理器還是存在著天壤之別,畢竟核心體積和電晶體數量以及指令集有著巨大的差距。但是隨著手機處理器的高速發展,基於高通835/845移動平臺的筆記本產品已經出現,手機晶片已經“越界”開始蠶食PC市場的份額了……
回顧近年來桌面級處理器的發展,完全可以用“按部就班”四個字來形容。不得不說手機晶片的發展已經遠遠超過電腦,而造成這樣的局面也在預料當中。畢竟當前整個時代是屬於移動互聯的,一切前沿的科技都將優先為手機服務……
i7-2600K老矣,為啥不升級?
我曾經輝煌的酷睿i7-2600K老機皇平臺竟然在記憶體容量上已經被手機超越了,作為一個資深的DIY玩家我是不能容忍的。一股升級電腦的衝動縈繞在心頭,但是經過一份思考,我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原因無外乎有二:沒必要,升不起!
當我在搜尋引擎中輸入“i7-2600K能否再戰”這個關鍵詞之後,無意中看到了國外一家媒體的測試文章,歷年來的酷睿i7系列經典型號均在其列。通過實際的測試結果來看,貌似早在2011年就上市的酷睿i7-2600K依然存在再戰幾年的可能了~
歷代酷睿i7處理器11款遊戲平均幀數比較
根據這份測試報告指出, 廉頗老矣的酷睿i7-2600K在經歷了接近7年的服役之後依然比較“健碩” 。尤其是在進行超頻之後,其效能表現相較酷睿i7-8700K也僅有不足30%的效能差距。必須強調的是,兩款產品可以相隔了7年之久啊……
綜合來看,酷睿i7-2600K即使在不超頻的情況下,遊戲效能表現或許跟當前主流的酷睿i3能夠打個平手,對於一般的家用還是足夠的。如果要在4K解析度+高畫質下運行遊戲的話,那麼酷睿i7-2600K似乎就要真正的退出歷史舞臺了。
售價直逼萬元的RTX 2080 Ti令人望而卻步
然而尷尬的是,基於PC的優質遊戲已經越來越少,需要頂級PC硬體的應用場景也在減少。手機的吸引力已經令我們失去了在電腦前端坐數小時沉浸遊戲的可能。遊戲開發商轉戰手遊的風口,從而形成PC遊戲的惡性迴圈,昔日風光無限的暴雪大神或許就是一個時代沒落的典型範本……
在DIY沒落的大背景下,廠家為了生存不得不通過提升利潤率還確保盈利。相信這個道理大家都懂,買的人少單價就會高;越是熱銷的東西,單價往往也相對便宜。所以你會看到,當年大幾千的GTX 1080 Ti升級成RTX 2080 Ti之後,售價直逼萬元……
“沒必要!升不起!”這兩大尷尬或許能夠代表一部分老玩家的心態,同時也暴露出DIY市場當前的困局。畢竟對於現代人來講,他可以沒有電腦,但不能沒有手機。萬元買個手機是潮流,萬元升級顯示卡則未必人人能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