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亞洲:在北京參訪這兩天,我一直思考:臺灣的出路在哪裡?
最近幾天,筆者隨國臺辦組織的兩岸新媒體聯合採訪團,在北京參觀訪問了多家公司企業和著名景點。
這次參觀訪問的主題,是見證改革開放40週年成就,按計劃,兩岸記者還將參訪解放軍、天津空客飛機組裝廠房等難得一見的展示專案。
在行程的前兩天,我們在北京參觀了故宮、國家大劇院、君太百貨公司、新浪微博總部、小米公司、北京創業公社、北方崑曲劇院、獵豹公司、美團網、北京社群文化建設等。
明天參訪解放軍的活動,筆者肯定要另行寫文章向各位做個介紹——畢竟作為臺灣“防衛部門領導”嚴德發點名過的“鷹派人士”,咱的“本行”還是“文攻武嚇”……
那這兩天在北京的參訪呢,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組織方國臺辦的良苦用心。用老詞兒說叫“一奶同胞血濃於水”,用最近“官宣”常說的話,叫“兩岸一家親”。因為最近電視劇而火起來的故宮尚未開放的宮殿區域,恢弘壯麗的國家大劇院,社群大媽的花樣廣場舞,以及美輪美奐的崑曲,那都是臺灣民眾,尤其是老一代臺灣人所喜聞樂見的大陸風貌,也是傳統上大家喜歡的文化交流專案。
但是,兩岸的交流當然不僅僅是在這些層面上,這些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文化和感情基礎,但更能增進兩岸感情的,當然還是建立共同的利益基礎。
在新浪總部,新浪公司專門向大家展示了他們總部內一個“懷舊”主題的展示區,在這裡擺上了老28大槓自行車、“三轉一響”的幾“大件”,還有諸如機械打字機、80年代的PC機等等。國臺辦領導還和記者們一起回憶了他青年時代騎著28大槓出去辦事,感覺猶如今天年輕人駕駛豪華汽車一般的心情。
事實上,臺灣經濟上的好轉也並不是在國民黨逃臺後就開始的,直到上世紀60年代後半期,臺灣都算得上是“地瘠民貧,窮兵黷武”,與當時大陸積極建立完整產業體系,全面向世界大國發展的形勢相比,談不上佔什麼優勢。那個時候臺灣民眾也一樣是以自行車為奢侈品的。
臺灣經濟的真正起飛,是在70年代,而真正達到“發達地區”標準,即人均GDP8000美元,是在1986年(中國大陸在1995年)。
而臺灣經濟起飛的動力,毋庸諱言,是美國。或者說,依託美國市場和資金的外向型經濟。
今天,大家經常談論的一個說法是美國贏得冷戰,靠的是經濟的長期繁榮,而不是其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但是經濟的長期繁榮,被反過來作為美國意識形態勝於蘇聯的證據。
而在兩岸問題上,也是一樣。臺灣當局長期以來宣揚臺灣的意識形態對大陸有優勢,是臺灣經濟長期繁榮的主要因素。
但2011、2012年,按美元不變價計算,中國大陸的人均GDP超過美國和日本,而此時臺灣的人均GDP已經遠遠被拋在後面。這種觀點顯然已經站不住腳。
那麼,大陸經濟發展靠什麼呢?
今天我們知道有一種說法,叫做“發達國家粉碎機”:中國大陸的產業門類是當今世界最完整的,大陸一旦進軍任何一個行業,很快就會憑著價格優勢,吞噬這個行業的大部分市場,從而將原本佔據該領域中、低端市場的其他國家、地區的該產業“粉碎”掉。而且,隨著大陸產業的不斷髮展,就會從低階到高階,逐一“粉碎”上去。
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點“嚇人”,但事實上現在在大部分行業領域,都出現了這種現象。
這背後,是中國大陸龐大的國內市場和完整的供應鏈,以及不斷髮展的自主技術。
而這些,臺灣地區都是無法具備的。
可以說進入21世紀後,臺灣、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由於與大陸產業同質性高,都面臨著被“粉碎”的前景。
20日,兩岸媒體參訪團在小米公司就看到了當代中國製造“粉碎機”的典型代表,小米公司。
小米公司自創立以來,已經創造了一個奇蹟。按照小米自己的話講,他們所有產品硬體利潤率不超過5%。
一個比較典型的代表就是小米空氣淨化機,效能和市面上其他品牌3000-4000的產品一致,但價格只有690元,一上市就導致了整個空氣淨化機市場的地震。
與中國大陸經濟起飛時大量出現的低價低質產品相比,今天的小米已經能夠做到更高一級,即提供廉價的高質量產品。
比如小米插線板,其內部沒有飛線,全部用銅片作為導電材料,同時外殼選用耐高溫塑料,並且調整了插孔距離,使其所有插孔能夠同時使用。這些細節設計,習近平主席視察的時候都給與了好評。而其99元的價格,在市場上也只能算是一般。
而且,小米還不是一個專門做插線板的公司……插線板很大程度上只是“順手”而為。
小米只是中國製造模式的一個典型代表,既繼承了傳統上中國製造產品“薄利多銷”、“優質平價”的傳統,又有了“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設計”的概念。
據稱,日本工業設計獎頒發給小米空調的頒獎詞中就說:“小米的設計,為陳腐的日本家電設計業吹響了警鐘”。
在小米的展廳裡,我們也看到了他們生產,直接用來對付“日本製造”代表性產品的幾樣東西——電飯鍋、圓珠筆、小書包——如果算上小米生態鏈,那麼還有馬桶圈。
小米用這樣的理念來經營,也難免就會誕生一批“米粉”。
按照小米的話來說,“那些追求價值體驗的使用者不是小米的使用者”。我家裡也有不少小米的產品,因為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會在所有方面追求“優質優價”,那麼你遲早在某一方面會成為小米的“俘虜”。
筆者一位同事,是“奧迪”、“寶馬”換著開的“大戶”,可是有一天出差的時候卻發現他用的是一個小米的筆記本,“才4000塊!”他說著,“價效比好嘛。”所以,很大程度上,大多數消費者對於小米這樣的品牌,真正的態度或許是“有點"看不上",但又覺得不錯”的吧。你總有想買“質量還不錯的便宜貨”的時候的,某種程度上,這或許反而是對小米的褒獎。
但對於中國製造來說,下一個要突破的瓶頸,就是“優質優價”的高階製造業,當然不僅僅是日用奢侈品,還有對於國計民生更重要的那些無法以“平價”思維來做的產品。不過這或許不是小米當前的目標了。
小米畢竟不是中國製造的全部,華為、大疆這樣提供從中低端到高階全系列產品的企業也遠不止一兩家了。
換句話來說,小米這樣的中國企業,逐步將完成“粉碎”日本、臺灣、韓國引以為傲的家電業的過程。至於更高階的產業,未來也終將出現中國企業來繼續“粉碎”下去。
而且最令西方感到難以接受的是,這一切,還是按照他們經典的自由經濟理論,是無可逆轉的歷史潮流。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不斷髮展,中國的“粉碎”即使在美國如今逆潮流而動,搞貿易保護主義,試圖“卡脖子”的情況下,也會繼續下去,這是經濟客觀規律決定的。
那麼,臺灣如何避免被“粉碎”呢?
唯一的選擇是融入中國大陸的經濟體系,通過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往來,填補市場和自身所不具備的工業能力的空缺。
臺灣的經濟,某種程度上來說,可能類似於朝鮮——當然朝鮮很窮,臺灣現在還是相當的富裕,但是朝鮮窮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封閉。
在蘇聯的“經互會”體系尚存的時代,朝鮮可以集中精力發展部分機械製造業,而其無法制造的消費產品,糧食物資,可以通過與“經互會”國家的貿易得到彌補,而其機械製造產品的高附加值,能為其帶來巨大的利潤。但隨著蘇聯體系的覆滅,朝鮮一方面陷入石油等依賴進口的物資奇缺,另一方面其機械產品無市場消化,再加上石油來源中斷導致其高度依賴石油的農業的崩潰,以及90年代失敗的經濟改革,終於導致了“苦難行軍”。
而臺灣目前所面臨的困難,雖然程度上不同,但性質上卻有相似之處。臺灣本身工業體系的不完整,導致其經濟受到外部經濟變化的影響很大,幸而目前臺灣還沒有遇到朝鮮同樣的,因為主要依賴的貿易物件徹底消失導致對外貿易斷絕,所以臺灣經濟目前還只是停滯和衰退,沒有落到崩潰的境地。
但是如果把臺灣經濟從依託美國逐步轉為依託大陸,那麼事情就完全不同。
光這麼說可能還有點抽象,就以此次參訪活動中我們看到的例項來說吧。
在參訪北京“創業公社”的時候,我們也採訪了幾位在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代表。
這裡面,有在大陸推銷臺灣茶葉,將原本500塊的大罐茶葉包裝成小罐精裝茶葉賣到2000塊的,也有推銷自己設計的多面體積木的。都是很好的專案。
不過現場能讓記者和他談起生意的,是一位做AI的年輕人。
他在現場向我們演示的,是一個自動售貨機專案,與在觀網辦公室裡也有的普通的網路售賣機不同,這種售賣機中的產品不需要貼標籤,所有的產品都可以通過視訊識別。他表示,目前已經能做到識別不同品牌的飲料罐。
筆者就表示,之前我一位朋友在給某大網路公司做的一個專案是識別辦公室內的裝置,可以給新員工自動提供說明書。雖然他們一開始也想直接通過影象識別來完成,但最後還是不得不給每個裝置貼了標籤。
他回答到,他們使用的是AI深度學習技術,所以未來完全可以做到自動識別生鮮產品——生鮮產品每一個的外形多少有點差別,要做到識別可不容易。
而他所從事的,實際上也並不僅僅是識別不同產品,而是實現各種不同功能所需的人工智慧的後臺演算法的解決方案。他們之前在美國也曾進行創業,並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只是最後美國的創業環境仍然不夠好,才被吸引又來到大陸的。
在這言談間,另一位同樣來自上海的記者朋友和他的對話就超出了筆者這個文科僧的理解範圍,兩人很快在包括技術、商業領域談的非常深入。
原來,這位記者朋友同時自己也有一家網路公司,正希望拿下一個專案,而使用傳統的演算法技術,顯然難以實現目標,而這位臺青創業公司的技術,似乎正可以解決問題。兩人可以說是一拍即合,很快就商定不久後進行進一步合作的會談。
筆者和這位記者朋友一談,他表示他最欣賞的還不完全是技術,而是這位臺青“思路清爽”,對於商業和技術上的關鍵問題想得很明白,目的也很明確,是個有可行性的商業合作伙伴……
筆者也和這位臺青交換了聯絡方式,說不定,我那位不得不給辦公室裡所有裝置貼上標籤的朋友也能解決他的問題呢?
作為世界最活躍的的經濟體,中國大陸的商業機會就是這麼多,這對於臺灣創業青年來說如此,對於臺灣企業來說更是這樣。
在北京君太百貨,筆者見到了這家北京著名的百貨公司的老闆,作為一位臺商,他如今已經把自己的夫人、兒子都帶到北京定居,按照他的話來說,現在去臺灣已經是“去臺灣出差、探親”了。而他對於為什麼要在大陸發展也就是一句話:“只有大陸才有這麼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