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購涼了,中產別慌,《電商法》並非“狼來了”
“我們不生產商品,只是商品的人肉搬運工”——化妝品、奶粉、包包、手機、手錶、牙膏,越來越多的境外商品翻山越嶺、橫跨大洋,通過代購的肩扛手提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然而,《電商法》的出臺恐怕要終結個人代購的暴利時代。
有錢任性,一年境外購物高達2000億美元
憑藉人口紅利和強大的購買力,中國消費者早已成為全球商品市場,尤其是奢侈品消費市場不可小覷的力量。
商務部部長鐘山今年曾表示,據初步估算,中國居民一年境外購物大約2000億美元。2000億美元是什麼概念呢?如果是一個國家,在2017年全球GDP排名中,大概可以排在50位左右,相當於紐西蘭、希臘、伊拉克等國2017年全年的GDP。
波士頓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年支出超過1050億歐元,貢獻了近三分之一的全球市場。到2024年中國個人奢侈品市場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6%,全球奢侈品市場40%的銷售將由中國消費者貢獻。
來源:《中國奢侈品市場消費者數字行為報告》,波士頓、騰訊
你永遠不知道朋友圈裡誰是下一個代購
隨著收入提高和中產階 級群體擴大,中國消費者對商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再加上對於奢侈品的天然好感,高品質的海外品牌越來越受青睞,跨境電商應聲而起。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資料顯示,上半年中國跨境進口電商交易規模達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9.4%;經常跨境網購的使用者達7500萬人,同比大幅增長35%。
西風科技聯合尼爾森調查報告顯示,跨境電商消費者最常購買的產品是化妝品(84%)、服飾鞋靴(82%)、電子產品(74%)和食品(64%)。
資料來源: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韜映資本整理
乘著境外消費需求的東風,個人代購憑藉其獨特的價格優勢,規模也越來越龐大。他們在國外低價購入商品,回國後再加價賣出,以此賺取差價。
代購最早起源於留學生或駐外工作的人,回國時幫親戚朋友帶一些國外的手錶、首飾、化妝品等等。隨後,境外導遊、空姐、普通遊客紛紛加入這一行列。門檻低、收入可觀、時間靈活,催生了一大批專業代購人士,就好像你永遠不知道朋友圈裡誰將是下一個代購。
《電商法》落地在即,奢侈品美妝股價大跌
個人代購一直遊走於政策邊緣,這條灰色產業鏈野蠻生長的背後卻是偷漏稅、假貨氾濫、個人資訊洩露、售後服務跟不上、維權難等行業亂象,規範監管恐怕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旋律。
8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正式出臺,並將於明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雖然《電商法》的實際落地的執行力度還未可知,但目前可以明確的是,今後電商經營者將會受到嚴格監管,行業洗牌在即——
任何代購都需要採購國和中國雙方的營業執照;
需要繳納稅務,偷稅漏稅須承擔刑事責任;
沒有中文標籤,不是國家認監委認證工廠生產的奶粉保健品之類不得銷售
《電商法》漸近,對奢侈品、日韓美妝等海淘熱門商品的衝擊不言而喻,相關上市公司股價應聲下挫。10月以來,LVMH、Burberry、Gucci母公司法國開雲集團等的股價大跌超過10%。資生堂、Amore Pacific、LG Household&Health Care等日韓美妝品牌也沒能倖免,紛紛加入跳水大軍。
中產別慌,《電商法》並不是“狼來了”
跨境進口電商通關主要有四種模式——個人攜帶、保稅、直郵以及一般貿易。《電商法》實施後,採用前三種模式的個人代購和跨境電商平臺的准入門檻、管理成本和稅收成本都將提高,價格優勢也越來越小。
跨境電商行業的洗牌即將來臨,個人代購的灰色地帶和暴利時代也將隨之終結。但長遠來看,漲價其實並非壞事,《電商法》也並非“狼來了”。
個人代購或現“倒閉潮”
《電商法》正式實施後,個人代購一般有兩個選擇:一是維持原來的業務不變,依法登記納稅;二是放棄原有代購業務,轉型其他流量變現方式。
客戶規模大、代購人員多、商品種類全的大中型代購,登記和納稅的邊際成本更低,顯然更傾向繼續分食跨境電商這塊大蛋糕;而小型甚至只有一個人的代購收入恐怕無法承受新增成本,利用現有流量另謀出路可能更為明智。
當然,這也是市場競爭自然選擇的結果。代購的主要利潤來源就是賺取買賣差價,如今成本大幅提升,個人代購要維持現金流和利潤,就不得不提高售價。
當個人代購不具備價格優勢時,消費者自然會選擇更大型、有質量保證和背書的跨境電商平臺,小代購的倒閉潮在所難免,傳統的單槍匹馬式“人肉代購”或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中產慌了?漲價也並非壞事
代購涼了,中產慌了?不管是代購還是消費者都在為漲價捶胸頓足,忙著搶在《電商法》落地前囤一批貨,最後瘋狂一把。
但需要明確的是,《電商法》的初衷並不是漲價,而是監管和規範,抹去灰色地帶,保證消費者、正規跨境電商平臺、品牌方的合法權益,讓產業鏈更為合規。
其實,漲價對於消費者來說這也並非完全是壞事。一方面,此前的個人代購為了平衡偶爾“被交稅”的風險,大多會把稅款平攤到所有訂單中,所以漲價幅度可能沒有想象的那麼高。
另一方面,商品的溢價其實是消費者為產品的質量保證、售後服務維權等付費。個人代購、網店、微商等都將登記並納入監管,買到假貨狀告無門的現象將得到緩解,市場上的假貨、劣質貨也將有所收斂。
雖然跨境商品價格將提高,但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注重正品品牌、追求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成為大趨勢。高品質和低價格之間,越來越消費者傾向於選擇前者。在需求端堅挺的前提下,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並不會因為《電商法》和漲價而有趨勢性改變。
資料來源:《2017-2018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研究報告》,艾媒諮詢
長遠來看,《電商法》正是跨境電商行業優勝劣汰的一個篩選器,擠出了部分非法個人代購和平臺的市場份額,對合法合規的大型跨境電商來說,反而是一個跑馬圈地、培養粘性使用者的好時機。尤其是已經佔據一定市場份額的大型跨境電商,先發優勢更為明顯。
但需要強調的是,加強爆款銷售、擴大規模的同時,打擊假貨、保證正品、提高品質才是跨境電商平臺競爭的核心,也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另外,跨境物流的天然障礙也是跨境電商當前面臨的巨大挑戰。
最後補充一句,《電商法》雖然加大了監管力度,但也明確提出支援小型微型企業從事跨境電商,相信在新零售的大趨勢下,新的跨境代購模式即將興起,至於有什麼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回顧2018年,“電商一把手”阿里巴巴和“流量生產機”騰訊在瘋狂地收割線下;社群便利店、生鮮店強勢擴張;智慧貨櫃開始取代無人貨架站上舞臺;小程式、社交電商引發鉅額資本入局;類網易嚴選的家居生活形爆發……隨著消費升級大潮來臨和人工智慧技術的落地,零售行業迎來了又一轉型升級的重要週期。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的通路中,每個環節都面臨著創新改造。本次論壇將彙集零售行業創新者,共同把脈零售未來智慧化、品牌化的消費新趨勢。
詳情及報名連結: ofollow,noindex">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