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 的錶盤設計問題:相容性、易認性、和第三方錶盤
Apple Watch Series 4 釋出後,收到了比較積極的評價。大多數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評論 都認為,經過四年的摸索,蘋果對這一產品的定位和思路已經比較清晰,將開發和宣傳的重點聚焦在健康、運動和聯絡上;硬體迭代雖然不算激進,但逐年積累下來,相比早期版本已經有了相當可觀的進化。 市場反應 也印證了這種積極評價。相比於 iPhone XS 較為平淡的銷售情況,新 Apple Watch 在預購中顯得緊俏不少,至今仍有不少款式無法做到現貨供應。
但這並不代表 Apple Watch Series 4 就已經接近完善了。在最初的肯定過後,愛好者社群很快開始了新一輪的「挑刺」。不過,與往年對續航、效能等比較明顯問題的抱怨不同,今年討論的熱點集中於一個細節問題——錶盤設計。
新舊不相容的部件
首先引發批評的,是新錶盤不相容舊版的「部件」(Complications;蘋果官方譯名為「複雜功能」,考慮到簡潔性和習慣,本文使用中文社群通稱)。
具體來說,Series 4 新增了兩個獨享的錶盤:圖文(Infograph)和圖文模組(Infograph Modular),兩者都以能顯示色彩豐富、資訊密集的部件為特徵,也是蘋果在今年宣傳的主要賣點。但使用者很快發現,這兩種錶盤能使用的部件也是「獨享」的。例如,原有錶盤上的環形(Circular)部件,並不能在新錶盤上選用,即便它們的確有很多圓形「孔位」。實際上,儘管形態類似,圖文表盤上的部件屬於幾種完全不同的新 類別 ,只有經過專門適配的應用才能顯示。

從蘋果的角度看,這種不相容是有理由的:新舊部件的功能和尺寸都明顯不同。例如,舊版的環形部件是純色的,只能包含文字、圖示和進度環三者中的兩個;而新的 Graphic Circular 部件卻主打具有漸變色的進度環,並且可以同時顯示圖示和多個數字。顯然,更多的資訊量需要應用的專門適配。另外,新部件的 尺寸 是 84 畫素見方(在 40/42 mm 型號上顯示時),相比於舊部件 44 畫素見方的尺寸翻了接近兩番,如果允許直接沿用,就會造成顯示模糊。從揣測動機的角度看,靠「不相容」來促使開發者適配新系統,也一直是蘋果的錦囊妙計之一。

但使用者並不清楚這些細節。對他們而言,同一種形狀的部件可以相互通用,是非常合理的預期。當這種預期落空時,自然會引發不滿。即使蘋果希望藉此推動開發者更新應用,它也沒有盡到充分通知和留出合理時間的職責——watchOS 5 在夏天的測試中並沒有顯示出新部件存在的跡象,而 Series 4 釋出和 watchOS 5 正式版推送的間隔不到一週。從 Twitter 上很多開發者的反應看,他們也是在收到使用者反饋後,才意識到自己應用的部件被新錶盤拒之門外了。比較諷刺的是,很多原生應用也都沒有支援新尺寸的部件。以功能豐富為亮點的錶盤,支援的部件反而最少,這未免打爛了一手好牌。
這次新舊部件的相容性問題也暴露了 Apple Watch 部件分類的混亂。算上新加入的四種部件,Apple Watch 目前的部件種類已經達到了兩位數。但正如上面的例子所表明,不同部件的區分很多時候是模糊甚至武斷的。環形部件可能顯示的是純文字,模組(Modular)和功能(Utility)部件也可能顯示進度環,它們之間唯一的區分就是配色和尺寸。更有問題的是,這些部件還是以一種非常不直觀的規律,分散在多達十幾種錶盤上的,只靠「孔位」形狀幾乎無法識別。這無論對開發者的適配還是使用者的記憶都是極大的負擔。

靠向開發者施壓是無助於改善現狀的。要充分解決部件相容問題,蘋果應當承擔起更多責任。iPhone 和 iPad 應用間的自動佈局( AutolayoutPG/index.html" rel="n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Auto Layout )特性就是一個很好的先例:開發者只要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並提供正確的資原始檔,他針對特定尺寸 iPhone 開發的應用也就「免費」獲得了對所有尺寸 iPhone 和 iPad 的相容性。類似地,如果在 Apple Watch 的不同部件之間也建立起清晰的對應關係,讓應用只需提供幾種明確的資源,就能顯示在所有的錶盤上,類似這次的相容性問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看不清時間的錶盤
部件相容問題尚未平息,線上社群很快又開始了另一波討論——針對圖文表盤的易認性(legibility)。
這場討論實際上在八月底就開始了。當時,蘋果新聞網站 9to5Macs 曝光 了一張洩露的新版 Apple Watch 宣傳圖片,圖片上的手錶顯示著一種從未出現過的錶盤佈局——當然也就是之後蘋果大力宣傳的圖文表盤。多數人都對這個錶盤表現出很大的關注和期待,但也不乏有所保留的觀點。例如,當週的 ATP 播客就 指出 這種高密度設計的宣傳價值可能大於實用價值。
這一預見在 Series 4 發貨後得到了佐證。John Gruber 的 說法 比較具有代表性:圖文表盤「過於喧鬧了」(far too busy)。其他文章從不同角度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但大體都可以歸結為 「對比度不足」 :一方面,色彩繁雜、亮度過高的諸多部件過於喧賓奪主;另一方面,錶盤既沒有數字,也沒有突出 3/6/9/12 等幾個關鍵方位的刻度,導致時間資訊十分不直觀。

播客應用 Overcast 的作者 Marco Arment 也是一名機械手錶愛好者。在關於此事的一篇 博文 中,他將 Apple Watch 現有的各種指標錶盤設計歸類、並和機械錶的主流設計對比,試圖找出前者不易識讀的原因。在他看來,很多機械錶盤的設計具有如下三個特點:(1) 突出了 12 點位置等關鍵方位,(2) 整點和非整點刻度有明顯長短對比,且 (3) 時針末端非常靠近整點刻度。Apple Watch 的錶盤沒有一個能同時滿足上述三個特徵,因此要麼不易辨識正上方位,要麼難以一眼讀出小時數。而本次新增的圖文表盤不僅不滿足任何一個條件,位於正上方的邊框(Graphic Bezel)部件還擠佔了大量刻度的位置。他認為,這就是錶盤易認性差的原因。

隨著討論升溫,一些進階使用者選擇自己動手解決錶盤對比度不足、易認性差的問題。例如,開發者 Steve Troughton-Smith 發現 ,Apple Watch 錶盤是通過 SpriteKit 實現的,這是蘋果在 2013 年隨 iOS 7 釋出、用於建立影象和動畫的開發框架,主要使用場景是 iOS 上的 2D 遊戲開發。進一步地,他找出了在全屏 watchOS 應用中隱藏右上角時鐘的 技巧 。又因為 Apple Watch 允許使用者選擇抬腕時顯示的應用,建立一個自制的 Watch 應用、替換系統錶盤也就成為可能了。於是,他製作了一系列更為個性、醒目的錶盤,並把這個名為 SpriteKitWatchFace
的專案釋出在 GitHub 上。(少數派前不久釋出了一篇相關教程。)
SpriteKitWatchFace 的自定義效果
此外,針對錶盤部件喧賓奪主的問題,Pedometer++ 等知名 Watch 應用的開發者 David Smith 也提出了一種 思路 :第三方應用可以主動降低部件的亮度,避免分散使用者的注意力。他同樣 開源 了一些示例。

但這畢竟只是開發者們的探索。對大多數使用者來說,在蘋果出面做出改進之前,最實際的解決方法只有一個——減少錶盤上的部件數量。
這並不是在破罐破摔。目前網上針對圖文表盤缺陷的討論,基本都是建立在「把部件全部填滿」的假定之上的。但孔位的增加並不意味著我們 有義務 把它們填滿,而只意味著放置資訊的位置有了更多選擇。在這個問題上,蘋果官方的演示圖片並不值得借鑑。它們的存在更多是為了「秀肌肉」,而不是指導日常使用。誰會瘋狂到在錶盤上放四個時區的時鐘呢?在每次抬腕後短暫的亮屏時間中,又有多少人來得及把八個部件挨個「檢閱」一遍呢?

個人而言,在使用圖文表盤時,我一般只會開啟四五個部件,並且優先使用基於文字的、純色的外觀,避免讓圖示和漸變色干擾注意力。只要稍微注意對稱,減少部件數量並不會讓錶盤顯得「空洞」。此外,部件定製選項豐富的應用也有助於排列出美觀實用的錶盤,包括 CARROT Weather (顯示天氣)、 HealthFace (顯示特定健康資料)、 Better Day (顯示特定格式日期)等。最後,與其把所有的部件都堆到一個錶盤上,不如為不同的場景準備不同的錶盤,例如只在「運動」錶盤上放置健身和播客 app 的快捷方式,而只在「工作」錶盤上放置日曆和備忘錄的資訊等。一言以蔽之, 顯示正確的資訊永遠比顯示更多的資訊更重要。

遙遙無期的第三方錶盤
先後出現的部件相容性和錶盤易認性問題,將使用者們一個存在已久的疑惑再度推上討論焦點: 為什麼 Apple Watch 始終不支援第三方錶盤? 如果說在前幾年 Apple Watch 誕生不久之時,我們還可以替蘋果找出效能不足、系統有待完善等「藉口」;在軟硬體都已經具有相當完成度的今年仍不開放支援,似乎只能認為是在有意抗拒這種做法了。
可如果蘋果自己沒有足夠的精力完善部件和錶盤設計,為什麼不把問題交給市場來解決呢?畢竟,開發者有足夠的動力和意願做這件事—— SpriteKitWatchFace
專案的釋出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的狂歡,開發者們簡直像收到一件心儀已久的玩具一樣,嘗試了各種可能性;那兩天他們的 Twitter 時間線完全被五花八門的錶盤設計刷屏了。難道蘋果忘記了 iPhone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它及時放棄了對「網頁應用」的幻想、開放了 App Store 作為分發平臺嗎?
一種比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是, 蘋果是在忌憚開放第三方錶盤可能引發的法律糾紛。 首先,蘋果在類似問題上是吃過虧的。2012 年,iOS 6 第一次將時鐘應用帶到了 iPad 上。但人們很快發現,蘋果在該應用中採用的時鐘設計,和瑞士聯邦鐵路在蘇黎世車站樹立的標誌性時鐘高度類似。爭議最終以蘋果向瑞士聯邦鐵路 支付兩千萬餘美元 和解收場。或許蘋果正是吸取了這次事件的教訓,才遲遲不願開放「錶盤商店」。

其次,錶盤設計確實可以成為專利申請和訴訟的物件。在 Google Patents 上以「watch dial」等關鍵詞檢索,能找到六千餘件專利。著名錶廠浪琴就曾經遭遇過錶盤設計的專利糾紛。有人構思了一種沒有任何刻度、只在十二點位置有一個圓點的簡約錶盤,並申請了專利。在他對浪琴提起的專利權訴訟中,法院 認為 該專利有效。但不走運的是,浪琴的設計中並沒有圓點,而是在十二點位置偏下的方向放上了自己的商標,因此被判不構成侵權。錶盤設計也可以受到著作權的保護。曾有一家公司設計了背景是一隻貓、而秒針上有一隻老鼠的錶盤。法院 認為 雖然「貓捉老鼠」的設計思想不受保護,但這種設計的特定美術風格是受著作權保護的獨創表達,由此向侵權的被告簽發了禁令。

但這種解釋也有經不起推敲的地方。畢竟,如果第三方錶盤抄襲了機械錶,侵權的也是開發者,蘋果作為平臺只要在收到通知時盡到刪除義務,一般就無需承擔責任。否則,App Store 的商業模式也就無以建立。從功利的角度看,即便錶盤設計真的被蘋果「挪用」,對傳統鐘錶商恐怕也難說是什麼壞事。在上述 iPad 時鐘「抄襲」事件中,一家名叫 Mondaine 的瑞士錶廠就成了意外贏家。該廠在事件之前就獲得了瑞士鐵路的授權,生產同樣設計的鐘表。事件發生後,它反而在美國市場上收穫了不少額外關注。
還有觀點認為,蘋果是想通過壟斷錶盤設計的供應,維護其與愛馬仕和耐克合作推出、具有專用錶盤的「特供版」的吸引力。但正如我們看到的,蘋果今年不僅徹底停售了極高端的 Edition 版,取消了入門版中「Sport」這一名稱字尾,還將原本專屬於高階型號的藍寶石材質下放到低價型號。這明顯更像是在 淡化 Apple Watch 的版本差異,而不是相反。何況,如果「錶盤商店」真的上線,其能給蘋果帶來的分成收益,恐怕也要遠超從特供版的溢價中能獲得的利潤。

在我看來,第三方錶盤支援遲遲不開放,或許是因為它會觸碰到蘋果的禁臠—— 安全和隱私 。Apple Watch 錶盤與 iOS 應用其實並不能直接類比。錶盤是使用者抬起手腕時第一眼看見的介面,始終執行在高優先順序上;可以放置其他應用的快捷方式,並且這些應用會隨之取得常駐後臺的特權;可以顯示各種部件,因而取得了對其他應用資料的訪問權,包括來自第一方的健康、運動資料。可見,和執行在沙盒中的 iOS 應用不同,錶盤在 watchOS 上的地位更顯著、更接近底層。如果非要類比,它更像是 iOS 上的鎖屏和主螢幕,而蘋果從來沒有允許第三方應用修改這兩處的外觀,理由當然是也保證系統穩定、防止洩露隱私。
當然,你可以反駁說蘋果完全有能力進行特殊設計,讓使用者資料對第三方錶盤透明,做到個性化和隱私兼顧。但這需要更長時間的權衡和開發,顯然就不只是一句「開放門戶」這麼簡單的事情了。
結語
如何看待今年圍繞 Apple Watch 的爭議?儘管批評聲音不弱於往年,但我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首先,只有當一個產品的核心功能穩定時,人們才會開始挑剔設計細節的瑕疵。今年的討論焦點集中在配色、資訊密度這些「小處」,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 Apple Watch 的基礎表現已經趨於完善。這是一個好的方向。
但另一方面,錶盤設計的缺陷,說明 Apple Watch 還沒有在推動穿戴裝置的功能邊界和照顧使用者的擬物情結間找到平衡點。在談到不少人為了彌補圖文表盤的缺陷、乾脆選擇在錶盤上放一個數字時鐘時,Marco Arment 不無譏諷地說:「指標這時已經成了一種礙事的東西,我們就別假裝這是個機械錶盤了。」
他說得很對。蘋果從來沒有想讓 Apple Watch 和機械錶競爭;它要做的是一個具有手錶功能的 計算裝置 。Apple Watch 不顧爭議地使用了方形機身,似乎就是唯恐使用者不知道這是一塊螢幕,而不是錶盤。蘋果也不希望使用者把 Apple Watch 當作機械錶來用。儘管這次將一個指標錶盤作為營銷亮點,但它其實一直把更多的資源放在非指標錶盤上,例如用接近奢侈浪費的方式 拍攝 了一系列實景動畫作為錶盤背景,大力優化和宣傳能自動顯示最相關資訊的 Siri 錶盤,等等。

然而,「手錶」是一個具有太強擬物暗示的產品形態。對於現下大多 Apple Watch 使用者來說,無論蘋果再怎麼灌輸「全功能計算裝置」的觀念,他們望向手腕時頭腦中首先聯想到的,仍然是圓盤、刻度和指標。Apple Watch 保留了很多指標錶盤,就是對這種固執聯想的承認和妥協。
Apple Watch 的錶盤問題最終要怎麼解決?可能性其實有很多種。或許蘋果會繼續閉門打磨設計,在功能性和易認性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或許它會在不久開放錶盤許可權,讓使用者自取所需。但又或許,等到若干年後,當新生代的使用者成為主流、而他們的頭腦從來沒有在手腕和鐘錶間建立起必然聯絡時,這個問題也就不復存在了。圖文表盤終將成為 GUI 博物館裡的一張截圖,未來的觀眾對照著一旁的說明文字,努力想弄清上面那些刻度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