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霄漢:區塊鏈的終極目標是解放生產力
由於加密貨幣交易市場的持續低迷,最近True LinkFinancial公司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凱·斯廷奇康姆(Kai Stinchcombe)在2017年10月寫的那篇文章《Blockchainis not only crappy technology but a bad vision for the future》,再次在區塊鏈的圈子裡流轉開來,給原本就死寂的市場,帶來了更多的懷疑與恐懼。
Kai先生的文章說,區塊鏈不僅是一種蹩腳的技術,而且是對未來的糟糕展望。不管區塊鏈有多大改進,它仍然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並且舉例說明:接受加密貨幣作為一種支付方式的零售商數量正在減少;區塊鏈系統不會神奇地使資料變得準確,也不會使輸入資料的人值得信任,它們只會讓你審計它是否被篡改過;區塊鏈投票選舉,只能會使系統更為複雜和繁瑣等等。
區塊鏈真的是一種糟糕的技術嗎?
Kai先生的說法,在某種層面來說是正確的,如果我們按照現有的方向繼續探索、前行的話,確實是一個錯誤的方向,會讓區塊鏈成為一項蹩腳的技術,前景暗淡、糟糕。為什麼這麼說?
1.由於網際網路的慣性思維,創業者們在創業初期,首先考慮的是把商業應用場景,流量,使用者體驗等等特性,作為切入口,在網際網路層面上做嫁接和延伸。
2.受加密貨幣財富效應的影響,創業者們總是喜歡選擇離現金距離最近的領域來創業,例如交易所、競猜、遊戲等等,這也是為什麼以太坊上的DApp,有54%是遊戲,20%是競猜;EOS上的DApp有43%是遊戲,46%是競猜的原因。
3.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是向上瘋狂生長的,而不是往下拓延的,最終導致的結果是:網際網路時代玩過的東西,大家在區塊鏈領域非常嗨地再玩一次,“區塊鏈微信”、“區塊鏈微博”、“區塊鏈知乎”、“區塊鏈LinkedIn”、“區塊鏈Facebook””等等。一夜北風花盛開,但是雪崩時, 沒有一片雪花將會是無辜的。
上述現象的出現,確實驗證了Kai先生的說法,區塊鏈的技術非常雞肋,應用場景極度缺失,但是我們和kai先生一樣,都忘記了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程式碼既法律(Code Is Law) 對人來說是無效的,人是沒有辦法按照程式碼來執行,除非它是機器。
區塊鏈技術到底為誰服務?生產關係改善之後,是否可以解放生產力?它將會構架一個什麼樣的網路系統?
01
複製網際網路模式是一種錯誤,病態已現
我們來審視一下,目前區塊鏈生態環境中的現狀。圖1顯示,區塊鏈雖然可以通過分散式商業模式,資料加密,不可篡改等等特性,改變了生產關係,但是在現階段的生態環境裡,還是停留在人機互動的介面上,並沒有把人的生產力解放出來。
不管是交易所,所謂的STO(證券類通證)和穩定幣(Stable Coin)也好,都是中心化的產品,是為中心化交易所提供服務的工具,除了吸引流量,做莊炒作,並沒有貢獻任何的其他價值,其背後還是需要人,去參與交易、介入交易和操作交易。
圖1:區塊鏈生態現狀:網際網路外延式的生態環境
公鏈目前延伸出的應用也只有是DApp,是一個單純的手機端應用,還是需要人去登入,釋出,評價等等;錢包目前只能安裝在手機端或者硬體端使用,每一筆的轉賬都需要手動來操作,並且相當繁瑣。
我們已經被區塊鏈的應用佔用了太多太多的時間,這是因為在目前的生態體系裡,區塊鏈沒有把生產力要素中的核心“人”,完全解放出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殺戮。網際網路行業的造假、作惡、欺詐、互相傷害,這中間上演的劇本,已經是太多太多。區塊鏈如果僅僅是在複製網際網路的模式,這是一種錯誤,也將會是一個噩夢。
我在之前的文章《區塊鏈將成為虛擬世界的入口》描述了,區塊鏈技術對應的是機器,而不是人,是未來虛擬世界的入口。Kai先生說的零售業的轉賬交易,選舉投票,資料輸入等等,其背後對應的都是人。區塊鏈技術是無法去控制人的,也無法對人的行為做出限制,也許若干年後,機器人可以幫助實現。
02
程式碼既法律,對人無效,更適用機器
區塊鏈行業的熱潮減退,也讓投資者和創業者認識到,區塊鏈行業還非常早期,需要調整方向,再次思考未來的方向,生態也需要重建。
這裡做了一張簡單的示意圖,把傳統行業、網際網路行業及區塊鏈行業的區別做了個說明。圖2顯示,傳統行業的核心環節在於:人,財,物,進,銷,產,存等七個關鍵環節,而進化到網際網路時代,這七個環節被縮減為3個:人,資料,系統,除了人的要素以外,其他的六個環節都被不同的銷售,物流,銀行結算等系統和資料替代了,可想而知,生產系統執行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極大地改善了公司運營機制,解放和改善了生產力。
在區塊鏈時代,人最終是會被智慧裝置(機器)給取代的,銀行繁雜的結算系統也會被Token結算系統取代。 這時候,解放出來的生產力是網際網路時代的N倍,我們可以完全進入智慧時代,是個睡著享受收益的時代,你可以僱傭機器為你工作,為你生產資料,處理資料,銷售資料,同時獲取最大的利潤。
圖2:傳統行業、網際網路行業及區塊鏈行業的區別(資料來源:德勤和三菱重工的報告)
通過中心化交易所來拉動的區塊鏈技術創新,已經接近尾聲。也許STO(證券化的通證)和 Stable Coin(穩定幣)的實施與運營,還會帶來一段小高潮,但是這種拉動模式,在目前的生態環境裡,已經逐漸失去光芒。
區塊鏈本質上不屬於網際網路,也不是網際網路的延續,它更為接近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它是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基礎網路與結算系統,它和活躍使用者數無關,但是會與智慧裝置的接入數量強相關。
網際網路是一個人機互動的網路,人是非常關鍵的計數單位,全球有將近50億臺終端裝置接入網際網路,其背後都是人在使用它,所以使用者體驗,活躍使用者數等等也成為關鍵的考量因素。
區塊鏈網路,其核心是機器與機器的互動,它更多考慮的是交易的規則、交易的速度、交易的效率、交易的安全性和交易的不可篡改等等,不需要考慮人的各種因素,區塊鏈是智慧時代的基礎協議。
到2022年有將近1萬億臺智慧裝置接入區塊鏈網路,它是目前網際網路規模的200倍,其形成的智慧網路超級龐大。
網際網路和區塊鏈的本質的區別在於:程式碼即法律(CodeIs Law) 是為機器服務的,而不是人,區塊鏈的網路連結的是機器,而網際網路連結的是機器背後的人。區塊鏈的Token是一個大機器時代的結算系統,而網際網路的結算系統是傳統銀行。
為什麼網際網路現有的結算系統不可以成為大機器時代的結算系統?因為Token是加密的、不可篡改的、可以無限拆分的、同時具備相應的安全保障等等,Token的出現就是為智慧時代而生的,是智慧時代的主要交易和流通工具。
加密貨幣銀行未來會逐步崛起,它的主要服務物件是區塊鏈技術延伸出的商業主體:智慧裝置生產廠商、交易所、公鏈服務商、礦工和礦池等等,它們和傳統的金融機構之間,不會存在太多的交集。
人類和機器人相比,人類最大的劣勢,是不能讓大腦接入網際網路,所以沒辦法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運算和思考。區塊鏈通過去中心化的技術,為我們構造了一個共享的資料庫,在這個共享資料庫之上又為我們構造了共享的虛擬計算機,讓我們可以把程式碼部署到區塊鏈這個分散式系統上,讓機器來幫助我們執行程式碼。
未來的商業格局將會是三分天下,傳統企業,網際網路企業,區塊鏈企業(包含AIOT),三者之間有部分交融和重疊,但都會是獨立地發展。
03
Layer2解決方案,是當前競爭的焦點
區塊鏈的可擴充套件性(Scalability)被許多人認為是當前一代區塊鏈解決方案的最大挑戰。可擴充套件性(Scalability)的挑戰不僅限制了主流的區塊鏈技術的採用,而且也是在區塊鏈安全攻擊中被利用的主要因素。
我們認為塊鏈中的可擴充套件計算模型要麼是“第二層(Layer2)”協議,要麼是全新的區塊鏈。
圖3描述的是區塊鏈的分層結構,第0層是P2P網路,第一層是共識層,第二層是建立在共識層之上,Layer2的關鍵特徵是“計算被移除至鏈下,以實現隱私或節省計算資源的目的”。這樣就產生了由“區塊鏈網路中的每臺計算機執行特定程式的指令碼”到“僅由交易中涉及的兩臺或多臺計算機來實施”的一種轉變。
與所有區塊鏈一樣,基礎層區塊鏈只能容納一定數量的資料和區塊。這個特性雖然是必要的,但其效果是限制了交易網路可以在給定的時間內進行處理。通過將活動從主鏈解除安裝到第二層平臺,開發人員可以幫助區塊鏈處理更多的事務。換句話說,第二層解決方案,可以釋放區塊鏈做更多的東西。
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開始探索,在不改變核心協議的情況下,擴充套件區塊鏈的效能,Layer2擴充套件的技術解決方案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閃電網路的目的是,實現安全地進行鏈下交易,其本質上是使用了雜湊時間鎖定智慧合約來安全地進行0確認交易的一種機制,通過設定巧妙的‘智慧合約’,使得使用者在閃電網路上進行未確認的交易和黃金一樣安全(或者和比特幣一樣安全)。
閃電網路的支付通道最初是為比特幣交易設計的,但它支援互操作性並具有一定的智慧合約功能。這使得閃電支付通道可以與以太坊的Plasma、雷電網路等‘狀態通道’形式的Layer 2代替方案以及Polkadot、Cosmos和Interledger等專案的跨鏈交易方案抗衡。
圖3:區塊鏈分層結構
Plasma是一種管理鏈下交易的技術,同時依靠底層的以太坊區塊鏈來實現其安全性,是一個激勵和強制智慧合約執行的框架。可以擴容達到每秒大量的狀態更新(能達到每秒10億級),在區塊鏈上能支援全球範圍內的大量的去中心化金融應用。這些智慧合約通過網路交易手續費用於激勵持續的自動化運作,最終依賴於底層的區塊鏈(比如,以太坊)來強制交易狀態的鎖定。
TrueBit是區塊鏈鏈外擴容的方案之一,正如它的口號Fuel your imagination一樣,其設計初衷是解決以太坊智慧合約的gas限制。
TrueBit基本原理很簡單:使用者上傳自己所需執行的程式碼,某個外包商代為執行並賺取佣金,其它人監督程式碼執行的正確性,以太坊通過智慧合約作為終極仲裁,獎善罰惡。造假者會獲得經濟懲罰,所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外包商會誠實的執行程式碼並提供正確的結果,鏈上節點無需完整驗證,從而大大減輕了鏈上的計算負擔,也就節省了使用者的gas消耗。
目前,全球有將近50多個區塊鏈專案,致力於提供Layer2 擴充套件的解決方案,例如,CELER,Omisego,SpankChain,Loom,LIQUIDITY NETWORK,SKALE,Alacris等等,預計到明年會增加到200多個。
04
公鏈+智慧裝置的融合創新,將驅動技術的發展
區塊鏈的合約賬戶,它是由機器控制的,合約賬戶裡儲存了用程式碼寫成的邏輯,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控制它,只有這段程式碼可以控制它。
在區塊鏈世界裡,機器和人的地位是一樣的,同時Token又賦予了機器的經濟自主權。機器就成為了區塊鏈世界裡的一個最可靠的中間人,你可以把財產託付給智慧合約,即託付給機器,因為機器沒有辦法從區塊鏈上跑路。
公鏈+智慧裝置(機器)的形態組合,將成為區塊鏈技術創新的新驅動模式。它們兩者相互融合,將構建完整的區塊鏈智慧網路。
智慧裝置(Autonomous Things)指的是智慧終端裝置、機器人、無人機、自動駕駛車輛等等自主化物件,通過智慧合約,人工智慧自動執行此前由人類完成的各種功能。
當大批量的帶有Token結算系統的自主裝置,開始進入到智慧網路,區塊鏈的行業才會得到爆發性的增長。
新一代的區塊鏈礦機,除了可以為區塊鏈網路提供計算能力之外,還可以承擔網路資料的儲存,分發,接入和資料收集等等功能。
最近和挖甲科技的創始人雷總有多次的接觸,發現他們的礦機具備低能耗(0.38度/臺)、多用途、高算力的特點,既可以為區塊鏈網路提供算力,同時也是一臺千兆無線路由器,高速穿牆可以同時接入80臺終端裝置,在自己家裡就可以設定一個小型的礦場,讓機器為你全天候24小時工作。
公鏈的基礎協議中,可以包含終端裝置控制合約,資料結算合約,算力驗證合約,AIOT合約,智慧賬本合約等等,通過這些合約形成一個數據交易和系統結算的平臺,讓自主裝置(機器)實現全智慧化地互動工作。
由基礎協議和智慧裝置組成的區塊鏈網路,通過智慧裝置(機器)將AI、資料、物聯網等多種技術融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智慧網路,實現資料、價值、權益等等的自動化執行的交易,讓人成為真正受益者。
區塊鏈可以通過開發複雜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幫助智慧裝置利用現有的資料來實現人工感知。可以把人完全從現有的環境中,解放出來。
05
結語
區塊鏈的終極目標是在改變生產關係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解放生產力,讓人可以完全在生產過程當中脫離出來,也就是說區塊鏈是在構建一個未來人工智慧網路的一個基礎網路。
文章宣告:本文為火星財經專欄作者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為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