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應該做B端產品還是C端,這是一個問題
設計師在工作中做的產品型別有兩種。一種是b端專案,另一種是c端專案。
C端:Consumer;意為消費者、個人使用者或終端使用者,使用的是App、網站或者客戶端。例如:今日頭條、微信、網易雲音樂,淘寶網等等。B端:Business;通常為企業或商家為工作或商業目的而使用的系統型軟體、工具或平臺。例如:阿里雲、企業內部的ERP系統或者一些管理後臺等。
設計師如果最近幾份經歷都是從事B端專案,跳槽面試時,因為面試官看重業務匹配度。設計師被b端公司專案面試成功的概率大很多。設計師如果最近幾份工作從事C端專案,以後工作大概率會繼續從事C端專案。慢慢的設計師的職業發展就被限制於B端亦或C端產品中,設計風格和思維也慢慢變得單一化。
我以我的經歷和看法來談談B端和C端產品,以及設計師的職業發展。對我來說最重要的經歷有兩段。一段是在華為ITUX,另一段是在美團點評。
華為ITUX
我的互動能力基本是在這個團隊提升和積累的。我的互動能力的提升階段一共有三個節點。
節點1.團隊設計規範的構建。我當時有負責產品全域性元件控制元件和規範,產品從0到1成型之後,接下來就是優化產品的體驗,這個過程需要做一套完整的互動規範去服務以後的產品設計迭代,我閱讀了iOS9設計指南和material design設計規範。然後製作了一套規範目錄雛形和大部分章節的內容模板,最後和團隊小夥伴一起討論並不斷填充修改互動規範,這個過程之後,我明顯感受到整體專業能力的提升。
節點2.和不同產品經理的對接提升了做事能力。因為產品經理們都不畫原型,這也使得互動這個角色特別重要,什麼事情都要經過互動,在這個設計的過程,對互動設計師的推動能力要求很高。通過和不同的性格的產品經理打交道,慢慢的適應了壓力,提升了溝通和做事技巧。
節點3.對於事情背後的認知理解能力提高。沒進入這個團隊之前,我對事物和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的理解思考能力基本沒有,到這個團隊我慢慢理解並嘗試思考,這個對我現在和未來的幫助都特別重大。
美團點評
在美團,我得到的提升的是對複雜產品和業務的邏輯能力提升。見識到了B端產品業務邏輯的複雜。例如長達幾百個的欄位,各種列舉源的取自邏輯,邏輯許可權矩陣和複雜的業務邏輯判斷。我在工作中不斷的接觸並適應複雜產品的設計。適應了B端產品業務,在做C端就不會覺得c端邏輯複雜。
在美團,我見識過了互動設計師們對設計的各種思考和方法論的沉澱,這對我現在設計的幫助特別大。
這兩段最近的經歷我從事的都是B端產品(華為ITUX,我從事的雖然是b端,但是產品意識形態是C端。)
這兩段經歷印上了b端印記,導致再想做日活千萬億級的C端核心產品,會有一定的阻礙。C端的面試官,更關注的使使用者體驗方面的東西而不是更重要的邏輯能力和設計效率等。就像我面試頭條app業務線、滴滴快車業務線時,因為這個經歷讓面試官會疑慮,導致我沒走到最後一輪面試。
當然現在我的工作我也非常滿意,做億級使用者商業化產品,我的個人目標就是可以通過個人的價值給團隊和產品一些改變,這是我追求的。就像有一次我和好朋友說,我面試從不在乎工資待遇,我在乎的是自己的設計和個人價值是否得到體現,做出的設計是否服務於千萬上億的使用者並影響到他們。努力發揮個人力量得到我內心想要的,這也是我的理想和追求。
對於互動設計師來說,有B段經歷最好,如果含有一段複雜的b段專案產品,那麼以後做c端產品會更得心應手並且抗壓性會更強。b端經歷為以後的c端打下好的基礎。
互動設計師的未來之路,如果想走的更遠更有價值,那麼未來還是要繼續C端的。因為B端專案絕大部分都是使用者人群少的,絕大部分甚至沒有很龐大的商業化價值(當然像釘釘和阿里雲這樣的B端產品除外,因為這樣的B端產品鳳毛麟角)。這就導致了設計的價值很難去體現。無法用過資料量化設計價值。在我呆過的公司晉升,做使用者量大的C端商業化產品比做B端產品,設計師晉升更容易。
B端產品由於業務多邏輯複雜同時使用者人群少,導致對於使用者體驗的要求不高,同時眾多的的業務需求,開發人員時間緊任務重導致設計師也足夠的時間對產品進行體驗優化。這對互動設計師或視覺設計師來說是一種禁錮和傷害。
總結:
1.無論是視覺設計師還是互動設計師,可以去嘗試B端和C端產品的設計,這兩種型別的設計在設計過程中感覺是兩個感覺和思維。
2.從職業長遠發展來看,還是要往C端產品走,因為C端產品的使用使用者更多,知名度更大,因為有知名產品背書,導致設計師個人效應也可以凸顯而出。C端的商業化和使用者量也高於b端,B端的更多是枯燥,複雜,成就感不高。C端的玩法更多,設計可以挖掘更多的設計方法。絕大部分B端專案並沒有時間和精力做。
3.不要將自己禁錮到一種型別的產品中,這樣的話,設計生涯就少了一些經歷和感觸,有時候體驗不同行業,不同型別的產品,也是一件讓人開心和充滿期望的事情。
4.以上三點是我的個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