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美好的星球——紀念比特幣誕生十週年
文 | 何楯之
核財經APP10月31日文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然而這個共同家園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悲劇,財富失衡,政治衝突,環境災難幾乎每天都在地球某個區域性肆虐或蔓延。
在這其中,通貨膨脹則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幽靈,它不斷洗劫人們的財富,成為社會和政治衝突的根源之一。人們記憶猶新的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全球數萬億美元的財富灰飛煙滅,幾乎激活了1929年大蕭條的歷史記憶,人們在惶恐不安中再次選擇了陳舊藥方,全球主要央行都開閘放水,用再次泡沫化的方式刺激經濟, 十年之後,一場新的金融危機隱約可見,阿根廷匯率危機,中國房地產泡沫,美國資本市場泡沫等等都是這場潛在危機的表徵。
然而出於對那場金融危機的憤怒和抗議,一群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密碼朋克異想天開的創設了另外一種路徑,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發表了“一種點對點現金系統” 的白皮書,從此以後,一種可能永遠改變貨幣創造的思路—比特幣誕生了,一種全新的資產形態—加密資產在地平線上升起。
這十年裡,從象徵性支付工具到區塊鏈技術,到融資方式,再到通證經濟,比特幣催生的技術和經濟過程已經深度融入到人們的生活,推動著社會的變革。
比特幣的底層架構架構是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分散式賬本,區塊鏈可以保證信任、透明度、不可篡改、資料的非腐敗性和非重複性。
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獨立體系,已經在眾多領域落地生根,在金融領域,貿易融資,食品溯源等都可以看到紮實的應用案例。隨著底層技術的突破和更多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的構建, 區塊鏈技術必然會和媒體服務、製造業、社會治理、零售、交通出行、公共設施、醫療健康等眾多行業結合,創造出全新的價值。
隨著更多資源和人力的投入,可以預見,目前困擾區塊鏈行業的安全性,儲存能力,併發處理能力等眾多技術障礙,在未來一段時間都將被逐步突破。
世界經濟論壇(WEF)釋出過一份報告,對全球經濟受到未來10年區塊鏈技術的影響和採用的推動做出了樂觀展望,報告認為“ 在深入分析了當今區塊鏈行業和可能的發展前景後,世界經濟論壇明確認為,這項技術可能是一系列行業和社會機構的一場革命。 ”
然而,比特幣的根本魅力在於其金融屬性,比特幣的誕生開始了人類加密資產的征程,通過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開放性、自治性、不可篡改性、匿名性等特點,可以實現真實世界與數字世界之間資產權益對映和價值的轉移,目前為止,已經有數千種加密資產在全球流通。作為最早的加密貨幣,比特幣現在擁有超過1120億美元的市值,在整個加密貨幣市場中佔據的份額在 53% 以上。
輿論通常關注這些加密資產的價格波動以及充斥其中的泡沫,但這些資產背後,其實是一套全新的經濟執行邏輯,通過共識計算達成信任關係,通過智慧合約對接應用場景,經濟行為可以通過一串程式碼自動執行,通過Token進行利益分配和提供激勵機制,這種經濟活動超越了建立在股份制-所有權交易-公司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也排斥了中心化機構濫發貨幣形成的通貨膨脹的威脅,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經濟過程,將變成一種分散式的可程式設計的自執行自組織的經濟生態。毫無疑問的是,目前正在試驗階段的大部分專案都會失敗,但那些成功的專案將有機會帶領我們走向“新大陸”。
有論者曾經說過,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向資訊社會的過渡,是一場堪比人類祖先走出非洲那樣的大遷徙,正在進行的資產數字化遷徙堪比第二次“地理大發現”。 我們正在從原子狀態走向位元狀態,從低維走向高維。比特幣催化和帶動的這場數字資產轉移運動,目前依舊處在非常早期,其路徑和軌跡依舊充滿爭議,但正像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際網路一樣,未來所有傳統的資產都可能會以某種形式對映到區塊鏈上。很顯然,這個過程並不是區塊鏈的獨角戲,而是伴隨著區塊鏈、物聯網、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諸多技術的攜手共進。
上述充滿烏托邦色彩的遠景或許激動人心,然而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能更關切比特幣價格的演變,比特幣未來是變成數字黃金或者像泡沫一樣煙消雲散?這其實是一個集體信念的遊戲,比特幣價格一飛沖天或者歸零其實都不讓人驚訝,但對比特幣的真正信仰者來說,價格並不重要,“無用之用,方為大用”,重要的是比特幣的思想已經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比特幣孕育的技術和經濟邏輯已經深刻融入到真實生活,比特幣過去十年的故事已經講完,未來十年未來一百年的故事等待盛大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