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海交大副校長毛軍發:矽谷創新離不開斯坦福,上海創新同樣離不開交大
眾所周知,上海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創新中心,正在加快發展以人工智慧作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搶抓機遇,大力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創新、應用落地。本次 ofollow,noindex"> 2018 世界人工智慧創新大賽(AI-WIN)的 SAIL 獎 的專家組評審陣容也有代表這樣的趨勢: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相關領域的院士,正如此,這實際是一個學界和業界深度參與的評獎。其中就有一位中科院院士,教育工作者毛軍發先生。
在一場人工智慧專家座談會後,動點科技和中國科學院毛軍發院士——這位百年名校上海交大副校長,長期致力於教育一線的教授,一起坐下來探討了“上海應當如何抓住人工智慧的發展機遇”、“人工智慧的現狀、發展瓶頸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及“上海如何應對挑戰”、“如何促進人工智慧與上海的應用場景相結合”、“如何抓住交大的產學研優勢促進雙創”等話題。
毛軍髮指出,“上海要想抓住人工智慧這個機遇,第一是要掌握我們自己的核心技術,即演算法、資料和算力;第二個是抓應用,上海國際性大都市,人工智慧大有用武之地。包括智慧醫療、智慧城市,包括把人工智慧用於生物醫藥製藥,甚至把人工智慧應用於科學研究等等,一定要找到一些場景。”
具體來說,毛軍發認為需主要抓住幾塊,第一是底層的演算法,第二個就是晶片;第三個就是資料。這些是為人工智慧應用打下一個堅實基礎的源泉。
“這方面各個行業都有很好積累,比如上海那麼多三甲醫院,光是我們上海交通大學就有 13 個附屬醫院,資料非常豐富。由於上海的醫療水平比較高,全國各地都有人來這裡看病治病,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各種資料都比較齊全。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問題,比如說現在這些資料都是零散分佈在不同的醫院,無序的資料如何能夠集中轉換成有用的資料,這也是政府可以做的一件事情。”
此外,毛軍發談到,人工智慧技術用到各行各業的同時要結合上海的一些特點——超大城市和國際金融中心,人工智慧可能會在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無人駕駛、智慧金融領域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談到智慧城市,上海是一個超大型的大都市,交通是否可以用上人工智慧的一些技術,比如說公交線路如何優化設定,訊號燈如何變換;地鐵線每條運營時間如何分佈,都是人工智慧技術可以派上用場的地方。”
在談到城市以及相關負責人大力倡導人工智慧產業協同發展的挑戰時,毛軍發也談到了自己的幾點擔心和諫言:
“第一點,我認為我們的政府應該主導搭建一些公共性的資料平臺,以政府的層面來做這件事是最具效率的。另外扶持一些薄弱的科技創新領域比如晶片行業,包括提供一些原始資金支援和寬鬆公平的商業環境;第二點是這些事情做好之後,它們的運轉還是要按照市場規律操作。特別對這些企業,我覺得政府不能過多幹預,在法制法規合理的前提下企業自主去發展創造社會價值。政府的地位定位我想大致如此,我的個人看法不一定對。”
“現在人工智慧這麼熱鬧,但能熱多久誰也說不清楚。關鍵還是看誰基礎更牢固,也就是掌握了核心技術,只要我們掌握了核心技術就不怕了,就能實實在在為社會發展做貢獻。”毛軍發語重心長地說到。
關於本次對話的最後一個問題,毛軍發認為:“矽谷的發展離不開周圍斯坦福、伯克利這樣的名校資源。對於交大來說也是這樣,大學作為創新的源頭,特別是基礎研究的主要源頭,有義務也有責任去發揮產學研優勢——像交通大學設有專門產業研究院和智慧財產權公司,目的就是協助教師們把成果能夠轉化為這個產品,就是產學研結合;根據清華大學的一個研究統計,上海交大有 500 多個研究人員在做人工智慧相關的工作,包括成果的產出和論文專利都很高。今年 1 月 18 號交大也宣佈成立了人工智慧研究院,這個機構即是為了培養人才做好基礎研究,同時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把這個成果能夠轉化為產品,為上海市乃至全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交通大學這樣的百年老校應有的貢獻!”
對於這次的大賽,我們也不妨聽聽毛軍發是如何迴應以及祝福的,他微笑表示參賽只是個手段,比賽不是目的,希望通過這個比賽能夠促進和帶動一種創新氣氛,以及一些創業的代表人物。
“這個我想主要無非就是這麼兩個目的——一個是把這個氣氛造起來,把這個勢造起來,篩選出一批好的專案、優秀人物作為典範,可以供更多後來創業者學習和借鑑,起到他的榜樣作用。 我想這是主要的兩個目的也是我的兩個小期待。交大的學生還是很聰明的,過去的世界大賽裡都拿了許多冠軍,反正只要他們經歷了,發揮出水平上就行了。我預祝他們取得好成績!最後,讓我們共同期待和祝福本次大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