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丨眼下或許是最好的創業時間

開篇,我們要先分享一些關於2018年前三季度的經濟相關資料。
首先是關於 網際網路行業 :智聯招聘平臺大資料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IT/網際網路行業的招聘職位數比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51%,連續第二個季度出現需求的負增長,職位的收縮幅度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網際網路/電子商務行業招聘需求人數環比減少了31.53%,同比下降57%。 網際網路行業就業景氣度確實在進一步下降。
接著是關於 金融行業 :根據已經公佈前三季度財報的10家券商(廣發證券、申萬巨集源、山西證券、東吳證券、財通證券、長城證券、華西證券、天風證券、國海證券、第一創業)業績顯示, 五大業務線全線下滑,10家券商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全部下滑 ,山西證券是唯一營收實現同比正增長的券商,原因是其他業務的倉單收入增加。
最後我們再來看 房地產行業 :據資料統計顯示,今年9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融資總額為443.11億元,跌破“黑五月”最低值451.17億元,環比2018年8月的602.73億元 大幅減少26.48% ,再創2018年全年度歷史新低。同期51個典型城市成交量為3476萬平方米, 環比下降了7% ,其中二線城市成交下滑最為顯著。行業龍頭企業喊出了“活下去”的口號。
金融、網際網路、房地產,堪稱是中國過去二十年經濟高速的增長的三大支柱產業。如今一朝全部“掉頭向下”,不得不令人感嘆:寒冬來了。
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

那麼,創業圈呢?
根據某獵頭行業的資深人士觀點:現在整個網際網路市場內的社會化融資不行了,說白了就是風險投資不活躍。由於創業公司太缺錢,運營發展青黃不接。再加之近來像追繳稅款等一系列政策實施後,更讓風險投資者們對前景偏悲觀。縱是一些網際網路專案不錯,但一些投資人想到,幾年內也不一定能成功上市,投資回報率大大降低,就會變得猶豫不決。出於對資金流動性等因素的考慮,自然會減少這一領域內的投資力度。
那麼對於創業者而言,當下環境,還是創業的好時間嗎?小創的答案是是的,依舊還是。原因在於——
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

當大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巴菲特的這句名言,我相信大家都有聽過。不過絕大多數人更多是把它當作投資炒股的一句語錄,很少將其與創業這一關鍵詞聯絡起來。
但是事實上,由於伴隨著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創投圈也變得日益成熟,創業找風投,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但上文我們已經談到,既然風投有其客觀的週期性起伏,這就導致那些高度依賴於風投發展的創業公司,自身的抗經濟週期影響能力很差。
所以過熱的風投,對於良性的創業環境原本就是把雙刃劍。大家應該還記得前兩年投資過熱時期,共享經濟如雨後春筍吧般拔地而起的故事。且不說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之類的千奇百怪的共享產業,單以大家最熟悉的共享單車來看,巔峰時期一度達到品牌過多、單車顏色都不夠用的程度。
但是由於專案本身的燒錢效應明顯,自身的盈利能力又很孱弱,造成的結果就是投資風向稍有變動,大批創業品牌便迅速一一垮下。最後留下的融資體量巨大,被投資者寄予厚望的摩拜和ofo,最終也落得一個賣身美團,另一個至今都無人接盤的下場。
所謂的創業寒冬,其實是對創業圈最好的一次實戰考驗。那些根本沒有存活能力,完全依靠投資苟活的專案,自會原形畢露。而相反,原本就定位準確,盈利方向清晰的專案,則可以逆勢發展。
當大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真正的剛需,精準的使用者
那麼在當下這個所謂的創業“寒冬”下,哪些專案和方向,才是創業的最好方向呢?我認為有兩個要素, 第一是真正的剛需,第二是精準的使用者 。
所謂 “真正的剛需” ,主要指的是創業過熱階段那些過熱專案而言的,比如曾經的共享充電寶、共享馬紮、共享籃球等專案,就屬於完全的臆想市場需求。自然寒冬一到,死傷遍野。
所謂 “精準的使用者” ,主要指的是曾經動輒就要“改變世界、改變行業、改變使用者”的假大空PPT式創業,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你必須能夠對自己的目標使用者有十分精準的畫像,他/她們在哪兒、多大年紀、什麼時候會需要你的產品,這些問題要一一都能講得清楚。
再進一步說,站在當下,兩個創業專案擺在你面前,一家是想要再做一個外賣平臺改變餐飲行業,另外一個家則是老老實實去做一款有特色改良版的火鍋、麻辣燙之類的小吃。很顯然,後面的才是真正的剛需創業。
而同樣,寒冬之下的創業,談未來一年每個月能增長多少註冊使用者數,遠不如談接下來每個月能有多少銷售額來得實際和靠譜。故事,你可以照講,但是沒有實際的銷售額和淨利潤,再多的故事也只能當做是“童話”,騙騙小孩子。
如何辯證看待創業週期中的波峰波谷?

如果我們知道創業一定無法避免週期,那麼如何辯證地看待波峰與波谷?
逢高買進,越漲越買,廣泛存在於金融與房地產行業。但是結果大家都很清楚,高位買進的股票緊接著就會下跌,而高速上漲期買入的房產,價效比往往也好不到哪裡去。那麼問題來了,創業呢?是不是也要緊追投資熱潮,一味迎合投資人的偏好?
很多創業者喜歡舉小米創始人雷軍的“飛豬”理論,即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起來。但是很顯然,多數創業者並沒有很好地去細細瞭解雷軍在創業之前的背景。在創辦小米之前,雷軍自身就已經是非常成功的企業管理者和天使投資人。也就是說,雷軍是先充分了解了行業趨勢,又兼具很強的創業管理能力,才去尋找那個所謂的“風口”的。
而不明就裡的人,則是先找風口,再去用風口的“發展前景”組建團隊,運營公司,尋求投資。兩相比較,高下立判。有一種觀點是,風口其實不是等出來的,是時勢造出來的。就像小米踩中的這個風口,移動網際網路,它是當網際網路時代到達一定階段後,一定會發生的一個新風口,是可以通過邏輯和科學解釋的。
從辯證思維的角度看,在行業處於低位時開始創業,並且隨著時間推進,經濟形勢逐漸轉好,企業本身也正好由小及大,反而是一種順勢而為。這樣一來,創業公司的基礎將會更加牢固、堅實,也具備更大的抗風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