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豆瓣8.5分創新高,“騰訊新聞出品”佈局“價值內容”矩陣
一場執著於理想主義的追問

許知遠
“我將帶著頑固的偏見與這個時代碰撞,
等待這些偏見被打破或者再次印證。” ——許知遠
十三個代表時代切片的採訪個體,十三次帶著“偏見”出發的思想碰撞,在包容與接納的兼融之道里,《十三邀》迎來了第三季。許知遠略帶文青色彩的理想主義不斷與嘉賓們的現實主義碰撞,讓看似小眾的文化向主流進擊,使每個人都從時代剪影中看到自己、審視自己、找回自己。
一場精英群體的文化盛宴
作為一檔定位高階、引發受眾思考的訪談節目,《十三邀》打破傳統新聞採訪客觀中立的態度,以“許知遠式”的發問,與嘉賓、受眾共同探索人的生活、生命以及人性的複雜性,與大行其道的泛娛樂狂歡內容形成巨大的反差。但也正是這樣的獨樹一幟、帶有“偏見”的觀點表達,對現實生活的反思,真真切切地抓住了受眾內心對“真實”的渴求。
自開播以來,《十三邀》的豆瓣評分一路攀升,從首季的8.2分,到第二季的8.4分,再到第三季的8.5分,越來越多的人從《十三邀》中感受到了思想的震盪與共鳴。《微博2017年白皮書》顯示,《十三邀》是一線城市最受使用者歡迎的視訊節目,其受眾集中在21-35歲的高學歷白領人群,他們抽離於內容的快消時代,渴求從厚重、深刻的嚴肅內容中汲取營養。同時,《十三邀》的微信指數峰值高達2,037,267,遠超同期熱門網綜945%;而許知遠的微信指數峰值達6,828,528,是同期小鮮肉等話題明星的5倍。《十三邀》的成功,為深度內容注射了一針“強心劑”,證明了當內容達到一定深度就形成了知識,而知識則快速聚攏起大量高粘度、高價值的人群,帶來遠超泛娛樂節目的社會影響力。
已經開播的第三季,在內容層面更進一步升級,嘉賓選擇進入全球視野,邀請了張藝謀、李宇春、王石、赫拉利等多位重磅嘉賓;同時,在話題選擇上也進入更大時間和空間維度,強化節目本身的“兼融”屬性。本季節目中,既有許知遠對新媒體時代以前的電臺主播進行群像化的審視和記錄,更首次嘗試通過多元表述,對勇士譚嗣同的生死選擇進行跨時間的探尋。

十三邀
一場高階品牌的商業狂歡
憑藉精良的製作,深厚的文化底蘊,高知受眾群體的精準覆蓋,《十三邀》也贏得了高階品牌的心。
從第二季與賓士S-Class的聯手,到第三季聯手雷克薩斯ES,欄目不斷滿足、挖掘高知人群的精神需求,在衝突中洞見真實,將極具文化個性的欄目內容與品牌的高階品質完美結合,使品牌突破了單純物質上的奢華印象,注入精神上卓爾不群的印記。
正如在第三季節目開篇詞中,許知遠說道:“高速變幻的時代與個人意義危機的並存,唯有更開放的對話,更多樣的思考,尋求一種兼融之道,在寬闊的世界中做一個不狹隘的人”,於是我們看到了李宇春與許知遠對“偶像”身份的不同理解、看到了王石從個人英雄主義到領悟群體分工協作的轉變、看到了呈現在張藝謀電影中個人與時代烙印的兼具……正是通過嘉賓身上這些收放自如的兼收幷蓄,完美展現了節目總冠雷克薩斯ES所倡導的“兼·融之道,自成新境”的品牌理念。

李宇春、王石、張藝謀
通過節目中的品牌logo露出、產品植入、主持人口播、貼片硬廣等多種植入方式,《十三邀》高效傳遞品牌理念,藉助這場全民性的思辨熱潮為品牌拓展了深度與廣度。
同時,騰訊新聞還憑藉對《十三邀》這一原創IP的強大掌控力,發起了“十三邀不賣快餐”“限量墨水咖啡”“Costa深夜咖啡館”等多起創意事件。打通80後中產階層群體,刷屏社交媒體平臺,形成線上線下推廣傳播長鏈條,使得品牌與IP聯合高頻露出,提升了品牌與節目雙調性,吸引更廣泛的關注。
一場圈層內容的探索之旅
《十三邀》出品人、騰訊網副總編、原央視製片人李倫曾說:“滿足使用者真實需求和社會需求的內容一定會火。”《十三邀》的成功,讓人們看到了泛娛樂時代裡嚴肅、深度內容的能量所在,既豐富了網際網路內容本身,也滿足了人們內心的需求。

騰訊新聞
2018年,騰訊新聞出品將再掀“內容風暴”,根據不同的人群需求構建多元內容矩陣,實現“價值內容”的主流化表達。其中,以《十三邀》《我的時代和我》《巔鋒問答》《和陌生人說話》《財約你》為代表的“人物誌”類欄目,通過深度對話探尋真我,不斷滿足高質群體對深度內容的渴求;以《星空演講》《@所有人》為代表的“新視點”類欄目,以多元視角引發思考,打造適合全民的高品位“大娛樂”文化;以《探祕北緯30°》《探祕行星地球——南極》為代表的“看世界”類欄目,以全球視野,獵奇體驗,於行走之間直擊圈層內心。同時,為品牌提供諸如IP廣泛授權、節目冠名、廣告植入、品牌深度共建等多種合作方式。
在多元細分市場之下,騰訊新聞出品堅持以當下、價值、衝突為內容指引,讓內容滿足和激發受眾的思考慾望,以真摯情感實現了深度與廣度的兼顧,完美詮釋了“大內容”匹配“全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