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研究機構丟擲“鏈能經濟”概念 致力塑造新商業生態體系
9月12日,香港國際新經濟研究院聯合前海創新經濟研究院、金融博物館和區塊鏈技術公司質數鏈網等機構釋出了《鏈能經濟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白皮書》首次提出“鏈能經濟”概念,即將實體經濟與客戶有機結合,依託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所演化的應用場景,實現價值共創,從而構建出傳統商業模式以外的新型商業生態體系。
在現今市場經濟模式下,大多數企業收穫的利益依然被股份制下的股東所掌握,無法被有效的運用於銷售渠道及市場的拓展。因此,這類傳統的收益分配模式無法為實體企業帶來變革的契機,需要引入創新型的變革。
《白皮書》認為,基於區塊鏈賦能實體企業所演化的應用場景能夠為企業創造一種全新的商業生態體系。通過對於使用者會員體系的優化和創新,構建了除企業股權以外的另一種權益模式,利用區塊鏈技術不可更改的特質,保證初始數字權益永不可增發,同時還能在全新的商業生態體系內自由流轉,讓企業和使用者依託新型的會員機制實現“互動+資源整合”模式下的價值共創。
報告撰寫人之一、香港國際新經濟研究院高階研究員、質數鏈網CEO鄧柯解釋說,在互動模式的基礎上,使用者轉變為企業的長期利益相關者。“對於相互之間並無信任關係的使用者,通過經濟利益將其有機融合,構建企業運營之外的新型商業生態體系。”
《鏈能經濟白皮書》摘錄:誕生——鏈能經濟的體系構建
一、鏈能經濟的供需關係
鏈能經濟將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經濟、企業有效串聯,在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經濟運營、管理及生產等方面之間構建新型的供需關係體系,通過賦能實體經濟形成多類有效的應用場景。
通過供需關係分析可以發現,基於鏈能經濟體系的指引可以將區塊鏈技術中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自動化交易和徵信功能等技術供給與實體經濟中對於隱私保護、安全性、真實性、身份認證和監管等運營管理需求有機結合。從而衍生出包括智慧監管、普惠金融、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眾多新型技術融合模式。
二、鏈能經濟的核心導向鏈能經濟基於區塊鏈技術賦能實體經濟的核心目標是實現企業與使用者之間的價值共創。價值共創是由Prahalad於21世紀初提出的觀點,其主要內容為企業未來的競爭將依賴於以個體為中心,由使用者與企業共同創造價值。傳統的價值創造觀點認為,價值是由企業創造通過交換傳遞給大眾使用者,使用者不是價值的創造者,而是價值的使用者或消費者。隨著環境的變化,使用者的角色發生了很大轉變,使用者不再是消極的購買者,而己經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使用者積極參與企業的研發、設計和生產,以及在消費領域貢獻自己的知識技能創造更好的消費體驗,這些都說明價值不僅僅來源於生產者,而是建立在使用者參與的基礎上,即來源於使用者與企業或其他相關利益者的共同創造。
在圍繞價值共創的機制設計中,鏈能經濟體系主要採用模式為“互動+資源整合”模式,即依託區塊鏈技術為實體經濟賦能,將實體企業與使用者有機串聯,構建新型的應用場景。在鏈能經濟體系設計中,對於互動模式的定義主要包括以下三類:
(1)“點互動”,即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
(2)“面互動”,即使用者與企業之間的互動;
(3)“體互動”,即企業與其他組織機構之間的互動。
在互動模式的基礎上,鏈能經濟體系依託區塊鏈技術賦能機制為使用者賦能,從而將使用者轉變為企業的長期利益相關者。對於相互之間並無信任關係的使用者,通過經濟利益將其有機融合,基於市場供需關係決定價格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特性,構建企業運營之外的新型商業生態體系。其中,早期使用者將擁有更多的增長紅利優勢,中後期使用者亦能享受實體企業的共治、共享權力,並可隨時將權益轉變為既得收益。
對於企業而言,鏈能經濟則主要通過資源賦能對其資源整合進行優化和創新。首先,基於鏈能經濟體系下的區塊鏈技術能夠將更具資訊化和智慧化的區塊鏈組織賦能於現有的企業組織體系中,實現企業資源的穩定調整;其次,依託區塊鏈技術的鏈能經濟體系能夠在使用者和企業之間搭建的新型商業生態體系,豐富並細化企業的整體運營機制;第三,鏈能經濟賦能實體產業所帶來的創新機遇和可能性,能夠對於現有行業中新型企業的崛起產生促進作用,為企業乃至整個行業資源整合的開拓創造帶來機遇。
鏈能經濟體系只有擁有實體經濟背書和應用場景才有價值,而其對於實體經濟的賦能優勢才得以體現。依託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所演化的應用場景能夠幫助現有實體經濟企業適應新一代數字資訊化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實現商業模式創新,挖掘新型有效市場,創造經濟價值。
以賦能實體經濟為核心的鏈能經濟體系隨著其應用場景的不斷創新創造,衍生出各種型別的發展路徑。然而,鏈能經濟的賦能路徑依舊圍繞著賦能的三大關鍵維度展開,即結構賦能、心理賦能和資源賦能。鏈能經濟依託區塊鏈技術所帶來的技術優勢和架構創新,通過對實體經濟資源配置的改變實現資源賦能。依託資源賦能的本質屬性,提高實體經濟環境中無權利的參與者獲取、控制、管理資源的能力,進而激發參與者和生產者的動力,在參與者之間、參與者與企業之間、企業與組織之間構建新的經濟生態模式,實現心理賦能。通過新型經濟生態模式和商業生態模式的引進和創造,為原有的實體經濟體系和商業模式帶來挑戰,倒逼實體經濟企業實現產業變革和創新,從而誕生新的結構機制,實現結構賦能。運用區塊鏈技術對實體經濟從資源賦能、心理賦能和結構賦能三個主要維度進行賦能,擴寬實體經濟體系的發展空間,實現產業結構和經濟體系的創造和革新,是鏈能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可行的賦能路徑。
未來——鏈能經濟的發展導向隨著區塊鏈技術等新一代ICT技術的不斷髮展和成熟,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對於“可程式設計組織、可程式設計社會”的區塊鏈體系構想可行性有所不足。對於區塊鏈的發展導向則逐漸迴歸到針對執行效能和安全性方面支援DApp應用的區塊鏈架構上。以鏈能經濟為基點展望未來,將區塊鏈未來導向定位為賦能實體經濟、支撐大規模工業應用及與未來工業相結合的區塊鏈平臺構建。
如果說之前的區塊鏈發展導向注重在執行效能、擴充套件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提升,那麼基於鏈能經濟的區塊鏈技術未來的發展導向則更接近與行業應用相結合。通過賦能實體經濟和產業,注重應用場景的落地,進而實現互聯互通。同時,推動鏈能經濟治理結構體系構建,保障區塊鏈賦能的共識機制不斷進化,以適應不同應用場景、引數及智慧合約的需求,確保能在透明、合理、公平的治理機制下有效執行。可以預見,鏈能經濟的未來時代將會是基於區塊鏈構建的“互連鏈網”時代,是區塊鏈網路互連互通的時代。屆時,各類資產可以以數字化的形式安全、無障礙地跨鏈互連。同時,在監管方面,有與技術發展相匹配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通過與法規掛鉤的智慧合約的自監管、自合規形式,使得基於鏈能經濟理論所構建的“互連鏈網”向“秩序鏈網”邁進。
一、鏈能經濟下的“物聯賬本”在DonTapscott和AlexTapscott的《BlockchainRevolution:HowtheTechnologyBehindBitcoinIsChangingMoney,Business,andtheWorld》一書中寫到:“基於區塊鏈底層的萬物賬本為萬物互聯和協作帶來了可能。”隨著新一代ICT技術的不斷髮展,裝置智慧化讓其具有了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復的可能。智慧裝置的誕生和使用,能夠在保證資料準確安全的基礎上,與互信機制和智慧合約技術相結構,構建一個“萬物互聯”的社會。
在鏈能經濟體系中,若將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智慧裝置網路“數字化”入網,將可以形成一個分散式的總賬系統。該系統能夠擁有區塊鏈技術的一切特性,如安全可靠、不可干預、防止篡改、可程式設計等,並記錄著所有資料的交換記錄。這些記錄在執行中不斷進行積累,並由該特定網路中的協作節點進行維護。系統將賬本中相關的核心資訊與智慧裝置關聯在一起進行識別,並對其進行程式設計,使它能在預先定義的規則下執行動作,在此基礎上構建的萬物互聯機制將可信而穩定。
鏈能經濟體系與物聯網的結合雖然目前只是一個開端,但其未來的發展將要開啟的一個新時代。正因為如此,全球物聯網巨頭紛紛在“區塊鏈+物聯網”相關領域佈局。根據ForresterWave釋出的物聯網軟體平臺2016年第4季度的報告顯示,IBM、微軟、亞馬遜等公司都在各自的平臺上提供了網際網路服務。依託鏈能經濟體系與物聯網之間的關聯和融合將交流便捷化,同時產生出新的商業和經濟生態模式。
二、鏈能經濟下的“智慧共享經濟”共享經濟依賴的是對於大範圍資料和資源的掌控和呼叫,其實現的主要基礎為低成本的資訊流通和對使用者資料的掌控。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和成熟,大量的資訊可以有效的被採集和流通,然而如何實現合理的儲存、有效的保密性、可控的成本和便捷的擴充套件性是共享經濟的基本要求。基於鏈能經濟體系下的區塊鏈技術則能夠通過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組織安排資料,實現上述基本功能需求。
當資料被寫入區塊鏈之後,其原始可信的記錄在保證個人隱私的情況下供給同一產業上下游所有擁有許可權的人和企業使用。當智慧合約技術成熟之後,鏈能經濟體系下的區塊鏈技術則從資訊的記錄者轉變為交易的執行者。鏈能經濟賦能實體經濟能夠有效的控制交易成本,結合物聯網開發出更多新型的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