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十年 | 理想與現實衝撞下的比特幣文化
2011年8月20日,首屆世界比特幣大會(bitcoin's first “world conference”)在紐約召開。會議來了100多號人,他們都像小孩一樣,嘰嘰喳喳地說著,因為之前只知道對方的網名。自我介紹部分結束後,大家拍了集體照。到了晚上,他們到哈德遜餐廳吃飯。在餐廳裡,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家、工程師和比特幣愛好者進行了熱烈的交談。這些人因為比特幣而在網上相識,卻也在現實世界中產生了社群的感覺。
大會結束後的一個月,也就是2011年9月17日,“佔領華爾街”運動在曼哈頓祖科蒂公園(Zuccotti Park)發起。數百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國紐約金融區,他們抗議政府偏袒權貴而不管人民。與此同時,出席比特幣大會的一些人,帶著傳單和名片去了祖科蒂公園,他們向大家介紹了比特幣,“佔領華爾街”運動中的一些人因此開始接觸和接受比特幣。
在那個全民討論意識形態的年代,比特幣的內在精神吸引了一批追隨者。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裡,隨著比特幣開始 從關注金融和意識形態的人群,走向大眾視野 ,比特幣文化也因此從比特幣的意識形態基礎衍生了出來。“ 衡量任何一項新技術在主流社會的接受程度的方法是,看它在流行文化中的位置 ”,本文試圖從音樂、影視、藝術、文學和周邊等多個方面,去展示過去十年,比特幣在流行文化中的呈現形式,並從中感知比特幣在主流社會的接受程度。
注:“意識形態”和“文化”在概念上有很大程度的重合,兩者的主要差異在於“意識形態”多了一層政治和權力的維度。
音樂
2009年的某天, 你誕生在這瘋狂荒唐的世界, 到處都被不同的中心,牢牢控制。 你的出現改變了世界, 用你溫暖開放的胸懷, 熔化所有的牆,讓人們自由。 ......
《 ofollow,noindex">我們都是比特幣(We are all Bitcoins) 》是2014年國內自由音樂人張張創作的以比特幣為主題的神曲。雖然MV中的張張看起來並不帥氣,但是這首歌卻給人一種陽光小清新的感覺,反差之大觀者自行體會。與張張清新的彈唱風格不同,MC韭菜的《 一人我炒幣累》可謂韭菜味兒十足:
一人我炒幣累,暴跌暴漲人心碎。 兩眼我盯大盤,位元以太又腰斬。 買幣價格太貴,挖礦能源浪費。 何時才能一覺醒來,身家漲百倍。 ......
另外還有Pacoo的說唱作品《 比特幣》:
you made me crazy 比特幣, you made the world crazy 比特幣, 這就是我們的世界,不停的變化在每個日夜, 每一天都有多少希望之火,又有多少在逐漸熄。 ......
Wait,wait,談到說唱,怎麼能少了 Eminem?這位懟天懟地懟總統的說唱大神在最新專輯《Revival》的第九首單曲《Not Alike》中唱道:
Remember everybody used to bite Nickel, Now everybody doing bitcoin。 (歌詞大意:曾記得每個人過去都咬過五美分鎳幣, 如今每個人都開始追捧比特幣)
相比主流明星們比較隱晦的作品,一些行業愛好者所創作的歌曲則更為直白。YouTube上點選量最高的十首關於比特幣和區塊鏈的音樂作品,可見《 比特幣十大神曲,第一名近千萬點選量 》。對啦,還有一首由著名惡搞頻道Reasontv製作的洗腦嘻哈神曲《 比特幣富豪》,講述的是一個屌絲如何靠比特幣實現鹹魚翻身的故事。
影視
Bitfilm電影節是由Bifilm製片公司的創始人Aaron Koenig主辦,該公司專門為網站創作小短片,尤其是比特幣網站。自2000年起,Koenig就開始組織Bitfilm電影節了,以前都展示一些講述使用有創意且創新數字技術的電影。後來,中本聰發明了比特幣,Bitfilm製片便決定徹底的改變,在2014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關於比特幣的電影節。 電影節每年都會舉行一次電影展,展出的影片基於觀眾的捐贈數量選出,在整個評選活動期間(去年10月~2月),人們可以向他們最喜愛的電影打賞比特幣。獲得最高捐款金額的兩部長篇和短篇電影將贏得該獎項。
比特幣:金錢終結者 (Bitcoin: The End of Money As We Know It)
這部電影介紹了科技創新的模式,並且質疑所有我們今天對貨幣的所有常見觀念。比特幣會成為靠債務支援的國家貨幣的替代品嗎?比特幣和加密貨幣會引領P2P轉賬的革命嗎?會成為不法分子的洗錢的手段嗎?還是僅僅是一個新的泡沫?這部電影也許會給你答案。
依靠比特幣的生活 (Life on Bitcoin)
2013年7月,Austin和Beccy Craig夫婦在訂立婚姻誓言之後,開始了一段雄心勃勃的“社會實驗”——僅靠數字貨幣支付賬單生活100天,希望以此來向那些懷疑論者們證明,僅靠比特幣也是可以過活的。現在已經有許多商店逐漸開始接受比特幣支付了,然而早在2013年,接受比特幣支付的商家寥寥無幾,Craig這一舉動算是比較大的挑戰了。
比特幣在烏干達(Bitcoin in Uganda)、比特幣在阿根廷(Bitcoins in Argentina)、比特幣如何幫助農場主(Bitcoins: Liberating Organic Farmer)
比特幣的崛起 (The Rise and Rise of Bitcoin)
紀錄片描述了一位來自匹茲堡的35歲程式員Dan,他忙碌又充實的生活中,除了工作、婚姻、以及養育三個兒子之外,他還積極參與各種和比特幣有關的活動。2011年第一次接觸比特幣,他便愛上了加密貨幣這片新大陸。讓我們跟隨著Dan的足跡一起探祕不斷繁榮壯大的比特幣世界,看看比特幣企業家和創業公司是如何塑造這片金融前線的。
比特幣紀錄片(The Bitcoin Doco)
製片人和比特幣愛好者Dale Dickens合作拍攝這部三集紀錄片,來記錄他們所稱的“創造歷史的偉大時刻”。目前這部紀錄片已經出了2集,可以在vimeo.com上看到,第3集正在籌資拍攝中,若你也喜歡這部紀錄片,你可以到thebitcoindoco.com上為他們捐款。
我是中本聰(I am Satoshi)
“我是中本聰”這部52分鐘電影深入調查分析了比特幣和金融系統的關係,並贏得了2014年區塊鏈獎(Blockchain Award)中的最具創意視訊。
NHK紀錄片《 比特幣最前線 》 《Frontline of Bitcoin》
信任重塑:比特幣與區塊鏈6集系列紀錄片(Trust Disrupted. Bitcoin and The Blockchain)
基於Nathaniel Poppe的作品《數字黃金》(Digital Gold)的“信任重塑:比特幣和區塊鏈”系列,是由Stateless Media和TechCrunch聯手製作。此係列的六集將展示比特幣開發者,影響者和學者回顧比特幣的歷史,並分析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從比特幣的誕生開始,一路進行探討和思考,一共六集。
藝術
(1)建築
今年3月,據國外媒體報道,歐洲小國斯洛維尼亞的第四大城市克拉尼(Kranj)週二為一座比特幣logo形狀的雕塑舉行了揭幕儀式。這座圓形金屬雕塑重達三噸,直徑約7米,由斯洛維尼亞加密貨幣交易所BitStamp及科技公司3fs共同出資建造,座落在克拉尼市中心一交叉路口處。
當地時間9月29日13時,烏克蘭首都基輔的舍甫琴科大道,舉行了中本聰虛擬紀念碑的揭幕儀式。“蘇聯之父”弗拉基米爾·列寧紀念碑也在那裡。這個虛擬紀念碑是由一個名為“Satoshi Nakamoto Republic”的團體在今年6月發起提議,其創始人安德里·莫羅茲表示,列寧代表了過去,而中本聰和社會多中心化則代表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2)塗鴉
“***的國稅局”--加州舊金山
“PBOY”--法國巴黎
“比特幣是孩子的未來”--烏克蘭基輔
“捷克財政部長Andrej Babis ”--捷克共和國布拉格
(3)遊戲
10月3日,一名匿名Reddit使用者發起了一場“比特幣挑戰(Bitcoin Challenge)”,他在一個網站(Bitcoin Challenge)上釋出一張圖片,聲稱這張圖片中隱藏著310個比特幣,誰能找到金鑰就是誰的。
這款解密遊戲共有4關,第一關0.1BTC,第二關0.2BTC,第三關0.31BTC,第四關310BTC按照當前的行情,相當於在這幅灰突突的畫上貼了1400萬人民幣。10月11日凌晨3點,挑戰被髮布後的第8天,謎底被解出,310個BTC被拿走,轉入三個不同的地址。
(4)行為藝術
當地時間5月14日,2018紐約共識大會在美國紐約舉行。共識大會場外,一群“銀行家們”正舉牌遊行。他們手中的橫幅上寫著“比特幣破壞了我們的商業模式”,“紙幣支付耗費更少電力”、“恢復匯款產業”,引起眾多矚目。看似像是行為藝術的一幕,實則為“銀行家反比特幣聯盟”(bankersagainstbitcoin)正以他們獨特的方式在公共場合推廣比特幣。bankersagainstbitcoin.org網頁上寫道:
“正如你所料,這次抗議只是一個玩笑。但今天的玩笑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現實。”
生存挑戰9月,國內一場名為“ 數字生存挑戰 ”的試驗行為秀,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試驗內容是一名網名叫“何有病”的女孩,在不接受任何幫助或捐贈的情況下,僅靠0.21個比特幣生存21天。跟拍團隊在不幫助她的同時,將全程把生存過程釋出到網上,與全體網友共同見證其真實性。雖然這場挑戰的背後有營銷團隊做推手,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普及了比特幣和區塊鏈。關於生存挑戰的事件還有一些:
2013年7月23日,美國夫婦Austin Craig(30歲)和Beccy Bingham Craig(29歲)剛剛蜜月歸來。從那一天開始,不管是房租、吃喝,還是油費,他們所有的東西都用比特幣支付。Mt.Gox的行情顯示,當時一個比特幣的價格是在98美元左右。
2017年,法國小夥子30天挑戰。法國小夥子Raj是YouTube上的拍客,特別喜歡“30天挑戰”,比如30天零浪費、30天讀30本書、30天對所有的事情說“是”、在冬天洗30天冷水澡......一年前,他實現了在巴黎的30天比特幣生存挑戰。
2017年3月底,當時的幣看市場經理Ruby在日本東京發起“72小時生存挑戰”。實際上,整個挑戰過程並不是全程使用比特幣的,因為在某些場景使用的是現金。所以挑戰過程更像是生活,而不是生存。
還有藉著比特幣的噱頭 做營銷的事件 :
3月21日12點左右,包括廣州吃喝玩樂、上海全攻略、花樣杭州在內的多個城市公號集中推送了同一篇文章《樑詩雅,我花208萬祝你新婚快樂》。文章只有一張手寫信的截圖,一名自稱是當年窮小子“飛”的人表示,和樑詩雅在前幾年一起存了幾百個比特幣,如今在樑詩雅結婚的時候,用39個比特幣買了全國100個城市微信號的頭版版面,祝福她新婚快樂。該文由於自帶“比特幣”、“前任”、“208萬“等吸睛點,迅速傳播並引發網友熱議。而後被證實, 該事件是由廣東的某公司策劃的事件營銷。
詩歌/流行語
幣圈,從不缺詩人。2018年4月12日晚,比特幣在一個小時內從6800美元暴漲至逾8000美元,漲幅近20%。微博上出現了這樣一首詩:
一根大陽線,千軍萬馬來相見; 兩根大陽線,幣神大V都出現。 三根大陽線,散戶追高不聽勸; 四根大陽線,主力砸盤說再見。
區塊鏈世界的江湖黑話——“HODL”, HODL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就是在 Bitcointalk 論壇,2013 年的時候,有個叫 GameKyuubi 的壇友喝著威士忌發了一篇題為《I AM HODLING》的帖子。在帖子裡面,他藉著酒勁兒宣洩了一把身為韭菜的心酸,吐槽自己買賣的時機永遠不對,還總有人在那兒說風涼話,你怎麼沒賣啊,你怎麼買啊。最後一氣之下,老子不管了,買了之後就拿著不動了,愛漲漲愛跌跌。一番動人的話語打動了每一顆韭菜脆弱的內心。
於是乎,這個拼錯的單詞一下子在整個論壇乃至整個區塊鏈圈子都火起來了。甭管誰,只要他想表達他堅定持有的信仰,就一定會用「HODL」,以此彰顯他澎湃的信念,今天跌沒關係,明天跌沒關係,只要我拿著,總會漲起來的!後來憑藉著群眾的智慧,也衍生出了新的意思:HODL - Hold On for Dear Life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流行語:
“一幣一**”、“一幣一豪車”、“一幣一別墅”、“贏了會所**,輸了下海乾活”……
“ 流行語不是無關禁言的俗語或粗話;相反,它形成了一種強大的話語形式,因為它賦予團體成員一種可識別的身份,代表他們的觀點和價值同屬於一個團體。”流行語代表的是一種群體身份的認同,認同這個圈子裡的人,認同這個圈子裡的交流方式,也就是認同這個圈子的文化。還有一些比特幣小說,不過我都沒看過,大家自己百度吧。
周邊

一家名為“Hodlmoon”的店推出了印有加密貨幣圖案的毛衣,價值59美元/件,上面印有流行的加密貨幣的標識,購買者可以找到繡有比特幣、以太坊和萊特幣圖案的毛衣。在2017年10月推出這種帶有數字貨幣圖案的潮流毛衣後,Hodlmoon共售出了2000多件這種型別的衣服,並在2017年創造了約20萬美元的收入。
毛衣的設計者扎克·科恩稱,他曾在2013年花了100美元投資比特幣,隨後,隨著比特幣價格的飆升,他賺到了。扎克·科恩知道,如今的人都愛趕時髦,同時,許多人也都像他一樣喜愛比特幣。於是,他就萌生出了設計這種毛衣的念頭。
沃爾瑪目前在他們的商店以1美元的價格出售巧克力比特幣。這些巧克力比特幣是由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糖果製造商Frankford Candy & chocolate公司交付的。在紅迪網上的r/cryptocurrency論壇上釋出的一張照片顯示,在著名的“每日低價”廣告下,比特幣品牌的巧克力硬幣盒。在今年熊市的大部分時間裡,這個口號聽起來也很適合真正的比特幣。
參考資料:
1.《數字黃金:比特幣鮮為人知的故事》,納撒尼爾·波普爾著; 2.《區塊鏈:新經濟藍圖及導讀》,梅蘭妮·斯萬著; 3.《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約翰·斯道雷著; 4.《香菸、高跟鞋及其他有趣的東西》,馬塞爾·達內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