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已成為當下最先進的設計理念
編者按:“同理心”這個詞現在是越來越熱了,沒有哪個設計師崗位招聘時候的要求上面不寫著“具有同理心”這幾個字的。但是,怪異之處就在於,儘管這個詞大家都認同,但是落在實處的卻沒有那麼多,違反同理心原則的設計案例比比皆是。作者在文中提到了8個更具同理心的辦法,無論如何,少說多做永遠是第一選擇。本文作者MICHAEL CHANOVER,原文標題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Designers, stop talking about empathy!
設計師們,是時候停止誇誇其談“同理心”了!
根據Google Trends,如今“同理心”一詞在搜尋中的出現頻率是2004年的6倍多。想要找到一個沒有提到“同理心”的設計崗位現在幾乎是不可能的。大學校園和研究生院都贊成在課程中增加“同理心”的學習。同理心無處不在,尤其是在設計中。
Google Trends顯示的“同理心”一詞搜尋趨勢圖
“同理心”這個概念能產生這麼多的共鳴,確實令人感到欣慰。但問題是在設計中,說的永遠比做的多。我在設計評論、策略會議、評議、行業活動以及其他方面聽到的“同理心”這個詞的次數,遠遠超過我在大多數設計中看到的實踐“同理心”的次數。以谷歌最近拙劣的地圖功能為例,該功能估計了一個人走某條路線會燃燒多少卡路里。他們採用了一種模糊的“標準”體型概念來計算,但這一概念對飲食失調的人卻極度缺乏敏感性,這完全就是毫無同理心的絕佳案例。
那麼設計師們該怎麼辦呢?下面是8個關於如何用同理心進行設計的想法。我要說,如果下面這些想法你全部用在或者部分用在設計裡,你的產品會更好,客戶也會更開心。
變得更有同理心一些
我知道這聽起來跟廢話無異,但這一步其實很關鍵。從以自己為中心後退一步,逐步去認知他人的需求和興趣。你可以用這個方法來練習:想想你每天出門後碰到的第一個人的心態。這個人也許是你當地咖啡館的咖啡師,也許是公交車上的什麼人。在他們的身上會有什麼樣的故事發生?他們的需求會是什麼?他們會如何迴應周邊的環境,周邊的環境又會如何迴應他們?站在那個人的立場上走路會是什麼感覺?你覺得自己會有什麼感覺?你能從想象他們的經歷中學到什麼?通過問這些問題,你會發展出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的能力——這一能力是同理心的核心。
讓同理心成為一種習慣
找到一種與客戶感同身受的方式。你可以非正式地要求客戶分享產品或關於產品功能的反饋。如果您正在開發一個許多人都知道並已經在使用的知名產品,那麼可能得到反饋更容易一些。哪怕方法很簡單,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好得多。無論如何,經常性地跟客戶接觸,積極地收集反饋,養成一種推己及人的好習慣。
廣泛分享你的發現
與使用者產生共鳴時,你可以分享自己的發現。在這一點上要考慮周全:你可以在這個時候寫點兒什麼東西,然後廣泛分享。你可以選擇在下一次全體員工會議上發言,然後從跟大家的對話中獲得新的東西。你可以把筆記做成ppt。
製作同理心圖
同理心圖是可以被分成四到五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別顯示出使用者體驗的不同方面——例如“感覺”、“行動”、“思想”、“目標”、“痛點”和“影響”。同理心圖很重要,因為它具有雙重作用——既可以幫助我們圍繞同理心構建自己的想法,同時它們的表達方式又非常清晰,一目瞭然,可以輕易地共享和理解。然後你還可以根據不同圖表顯示出的問題對症下藥。
圖片來源:Studio Republic/ Unsplash
幫助別人瞭解同理心的價值和重要性
你可以邀請其他人——包括公司領導——加入到你構築同理心的大業中來。不要以為同理心可以閉門造車造出來,也不要以為同理心就是幾個人的事兒。你可能會驚訝於別人多麼想成為你努力的一部分。你要讓參與變得儘可能簡單——參與過程中的摩擦越少,其他人就越容易參與進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你的領導理解了同理心的價值時,他們不僅會更容易理解自己,也會更容易接受你的想法。
招聘那些具有同理心的設計師們
在招聘新人才時,你可能會看重諸如“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或“使用資料為設計決策提供資訊的能力”之類的品質。但是從更廣泛的角度考慮,你應該把“具有同理心”也納入招聘標準之中。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和人力資源團隊通力合作,將“同情他人的能力”或“展示對我們使用者的理解”納入到你用來招聘新人才的標準中來,源源不斷的有著同理心的思想能夠幫助設計和產品更上一層樓。
知道自己的侷限所在
關於同理心,你一定要樹立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然後虛心求教,尋求他人的幫助來填補自己在這些領域中的空白。例如,如果你不確定最好的方法是什麼,那就在Google、YouTube或Medium網站上搜索一下,然後認認真真學習。再或者,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卓有成效地從與使用者的對話中有所發現,可以請同伴或社群給你一些建議。
向身邊的人學習
環顧一下身邊,看看其他人是怎麼培養自己的同理心的。你可以閱讀、觀看視訊,不斷地向身邊的人學習。
要知道,我們都在努力與使用者建立信任,但是,除非我們真正懷有同理心來處理設計問題,否則便無法做到這一點。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