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數字經濟帶來的歷史性機遇 推動存量轉型 搶佔增量先機
數字經濟是以數字化的知識和資訊為關鍵生產要素的經濟形態,作為一種新經濟形態,主要包括資訊科技產業和基於資訊科技催生的新業態、新經濟和新模式以及建立在資訊科技支撐和應用上的傳統產業,包括數字的產業化和產業的數字化兩個方面。某種程度上看,數字經濟的核心——新一代資訊科技的應用不僅改變了資訊傳遞、知識獲取的方式,而且也在改變傳統行業領域資源與需求的匹配模式、價值創造模式,並且重構產業生態規則。這不僅是技術方面的創新,更是競爭模式的變革。
當前,以新一代資訊科技為基礎的數字經濟是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將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和程序,重塑區域間的產業競爭力,由此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重大的歷史性機遇和史無前例的挑戰。對此,要高度重視傳統存量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增加對新興增量領域發展數字經濟的支援,更好推動產業結構向中高階邁進,實現可持續發展。
傳統存量領域——
突出問題導向 注重融合發展 推動創新應用
工業、能源、零售、汽車、醫療、物流等諸多傳統領域數字化程序逐步推進,不僅為行業帶來了效率提升和快速增長,也為行業價值鏈的競爭及其收益分配帶來巨大變化,這一變化在我國表現得更為猛烈。進一步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向中高階邁進,就要從現有基礎和優劣勢來決定突破口,從國內外產業發展趨勢和產業發展規律選擇發展方向。
對傳統企業來說,需圍繞實體資產構建起數字化的業務形態和行業生態,加快企業創新的程序。需高度重視傳統存量領域的數字化轉型,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研究開發推廣應用新一代智慧製造技術,搶佔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制高點;需加快數字技術與製造技術在更大範圍、更深程度的融合與創新應用,充分利用新一代資訊科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繼續深入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動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數字技術在製造業、農業、商貿、金融、能源、物流、教育、醫療、交通、旅遊等傳統行業和領域的綜合應用,打造高水平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傳統產業領域的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轉型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傳統優勢行業領域,應積極應對環境變化以及更好創造顧客價值的需求,充分利用“舊”資源和“新”技術,開啟組織邊界,強化知識互動。
新興增量領域——
突出目標導向 強調創新發展 搶抓戰略機遇
面對向更高發展階段躍升的緊要關口,需擺脫已經不合時宜的成長路徑和以往的發展慣性,根據資訊化和工業化融合的要求,培育、發展有基礎有優勢的新興產業增量擴能,形成經濟發展新的支撐;要以新興增量領域搶佔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更好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屬於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創新活躍度高、科技含量高、研發投入比重大、產品升級換代快、滲透性廣、融合性強等特點,隨著新產品、新工藝、新應用、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有效降低了對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極大提高了經濟執行的效率和效益,成為新時期引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新動力、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引擎。
為此,必須緊抓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增加對新興增量領域的支援,著力突破核心技術,大力培育新興業態,積極擴大有效供給。
為此,需結合我國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發展現狀及面對的關鍵問題,根據時代發展趨勢、行業發展動向以及各地資源稟賦優勢,審時度勢、選準方向,推動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跨越發展,在明確“幹什麼”和“怎麼幹”的基礎上,增強發展新動能。總體而言,我國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必須堅持需求牽引、創新驅動的基調,以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主線,以新業態、新模式為抓手,立足現有、放眼前沿,全面推進新一代資訊科技在民生服務、城市治理、產業升級等重點領域的深度融合和創新應用,充分發揮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的支撐引領作用。同時,堅持高水平起步、高標準要求,積極打造雲(雲端計算、大資料)、網(網際網路、物聯網)、端(智慧終端、軟體應用)等新的資訊基礎設施,築牢基礎、保持優勢,重點發展(工業)大資料、雲端計算、軟體、積體電路、移動網際網路、機器人及智慧裝備、物聯網、3D列印、人工智慧和無人駕駛汽車等領域,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打造一批能夠佔據未來產業制高點的新產業、新業態,建立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大企業、大集團,不斷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市場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實現可持續發展——
打造創新樞紐 強化人才保障 保持戰略定力
著力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支援我國產業結構向中高階邁進,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把科學技術和創新能力提升擺在重要位置,加強創新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貢獻。
一是要打造創新樞紐,圍繞重點行業領域,進一步加強大資料公共技術基礎設施和大資料科研創新平臺等關鍵技術平臺的建設。主動順應全球數字化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建設包括國家超級計算中心等在內的一批開放式重大科技設施、創新載體,分步推進重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統一開放、互聯互通”的科技資源共享要求,為市場主體提供研發條件和技術支援,成為推動我國數字化創新的重要引擎。圍繞產業共性問題,面向學術界、中小企業及行業領先者徵集數字化技術創新方案;積極推動垂直領域的數字化創新服務平臺建設,通過連線技術創新者和市場需求、提供創造性解決方案,構建和運營需求與能力充分對接的創新生態系統;助推中小企業充分利用大學科研能力和大企業的數字化設施,加速科學研究與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過程、提升技術迭代和創新能力、提高創新資源利用率,充分發揮協作與創新交流樞紐的作用。
二是要強化人才保障。人才保障關乎我國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和產業結構邁向中高階的實效。隨著數字技術向各領域滲透,傳統制造業轉型發展需要的人才越來越需要具有“雙重”技能——既要懂得通訊技術等新一代電子資訊科技的數字技能,又要懂得工業製造流程和生產運營等方面技術的專業技能。在人才選擇方面,既要重視高等教育人才,又要重視職業技能型人才,還需要更多懂得計算機、統計學、數學等知識的資料分析師和程式員,以及擁有豐富行業知識和經驗的專業領域人才。在人才使用和培養方面,需打破人才流動的體制界限,讓人才能夠在政府、企業、智庫間有序順暢流動,加強多領域專業人才的跨域協同,將更多經驗知識融入產業的數字化應用和轉型發展中。
三是要保持持續推進的耐心和定力,充分認識到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長期性和複雜性。通用技術革命的長期積極效應可能需數十年才能完全顯現,數字化發展要真正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短期內可能遭遇在巨集觀經濟層面無法即時看到技術應用和生產率提升之間的強關聯性,在微觀層面無法體現技術投資的產出價值等情況。對此,需本著實事求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規劃、分步實現的原則,基於資源能力、經濟水平、產業基礎、資訊化水平、產業發展需求和所需解決問題的迫切程度等各種因素,科學設計、正確取捨,不急功近利,不急於求成,把是否有利於提升產業競爭力作為檢驗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標準,科學把握利用數字技術推進我國產業結構邁向中高階相關舉措的實施步驟,增強數字經濟發展的系統性、協調性,為我國產業發展開闢新的增長空間。
(作者單位:中國巨集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

責任編輯:陳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