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健康產業淺析
【編者按】 全球範圍內的“大健康”產業發展迅速,健康產業相關股票市值約佔總市值的13%。大健康產業將逐漸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強有力的新支撐。
美國的醫療健康制度以私營醫療體制為核心。美國的醫療健康支出大多由私人和家庭支付,佔全部健康支出的57%。
本文來源火石創造, 作者李敏 ;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一、美國大健康產業界定
在私營醫療制度下,美國的健康產業可以定義為提供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緩和性醫療商品和服務的部門的總稱,通常包括醫藥工業(包括製藥、生物科技、醫療器械製造業等)、醫藥商業(包括醫藥批發、醫藥零售、醫療器械流通等)、醫療服務(包括醫院、門診等)、保健品(健康食品、有機食品等)、健康保健服務(醫療保險等)等領域。
美國的醫療健康制度以私營醫療體制為核心。美國的醫療健康支出大多由私人和家庭支付,佔全部健康支出的57%。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通過聯邦醫療和聯邦醫助專案覆蓋了43%的醫療支出。
二、美國大健康產業環境分析
食品藥品管理局對藥物相關製品的監管嚴格,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趨於嚴苛,新的醫療改革法案對健康產業各個相關行業影響巨大。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對藥物相關製品的監管嚴格得到同業認可,但其審批週期較長也為健康產業帶來較大的監管風險。美國頒佈的研發稅收抵免優惠政策促進了健康產業對研發的支出,但是該稅收減免政策並非永久性的,需要每年都進行重新進行批准得以延長;與此同時,補貼政策也更加嚴苛,獲得政府補貼難度越來越大。
自由貿易環境和高度的專利保護意識對健康產業影響巨大,成熟的投資體制也為健康產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援。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降低了專利權的授予門檻,可能會導致化學藥通過獲取和變相延長專利期限的方式;提高藥物售價,進而影響這些藥物的流通和獲取。美國擁有全球最成熟的風險投資機制,成熟的投資體制為健康產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援,也為科研成果市場化提供了方向,但資金向中國、印度等投資回報率較高的新興國家流動成為趨勢。
經濟環境。2017年全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1%,增幅比2016年提高1.3個百分點。2017年,美國年中總人口為32585.4萬人。人均名義可支配收入為5.77萬美元。
美國老齡化的加速以及消費者對於健康相關產業和產品的瞭解和接受度,促進了醫療健康產業發展。55歲以上的美國人在2030年將會增長一倍,從6千萬(佔美國人口的21%)增長到1.076億(佔美國總人口的31%)。美國消費者對於健康相關產業有更多瞭解,對健康相關產品接受度更高。
社會文化環境。絕大多數美國人的健康意識都極強;美國的飲食,以高熱量為主,關注營養攝入。
醫療科研機構發達,基礎學科的發展為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援。美國的醫療研究機構數量居世界前列,擁有許多世界頂級的醫療領域專家,為美國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原動力。生命科學、材料學、物理學、電腦科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為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援。
三、美國大健康產業發展態勢
到2015年,美國佔國際醫藥市場支出的份額將從2005年的41%下降到31%,而位於國際醫藥市場支出份額第五名的歐洲的國家同時也將從20%下降到 13%。同時,17%高增長新興市場將有中國引領,到2015年它所佔份額將從 2005 年的12%上升到28%。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醫藥消費國和生產國,是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美國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領先世界,主要得益於其長期不懈的巨大財政投入和雄厚的知識儲備。美國在生物學、化學和醫學等基礎科學領域擁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和裝置先進的實驗室。多年的原始創新和知識積累,為美國生物製藥產業發展帶來了足夠的知識和技術儲備。
醫療服務體系協同化趨勢加劇。1989~2009年美國醫院數量變化不大,但集團化醫院數量增加很快。集團化有多種模式,其中最普遍的有兩種:
一種形象地說是“連鎖化”模式。其特點是醫院之間相對獨立,每家醫院有自己的董事會和院長,院長既對醫院的董事會負責,同時也對集團董事會負責。但集團內實施統一的財務制度和資訊化管理系統。如哈佛醫學院所屬兩大醫療集團之一的“夥伴醫療集團”,以麻省總醫院、布萊根和婦女醫院等大型醫院作為住院醫院,並與社群醫療中心和個體執業醫生組織通過合同建立聯絡,組成一個整合型的醫療服務系統。這種方式通過資源整合共享,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效彌補不同醫療機構之間、同一醫療機構不同科室之間的資訊孤島、服務孤島、盲目無序競爭等碎片化管理弊端,同時集團也可以提高與醫療保險機構談判的主動性和籌碼。
另一種是“集團化”(一體化)模式。如貝斯以色列醫院集團將原來五個醫院的外科整合成一個大外科,便於資源的統一調配和緊密合作。目前這兩種模式都在改進完善之中。
目前美國的健康保險已經取代醫療服務成為整個健康產業鏈中的核心。健康保險自身由於在上世紀90年代期間完成了由傳統的“被動支付型”向“主動管理型”的華麗轉身。據報道,在美國,整合了“健康風險管理”服務的主動管理型健康保險已經佔據了3/4的市場份額,並在二、三十年內迅速產生了眾多世界500強企業。主動管理型健康保險是保險公司為了擺脫由於醫療費用迅猛增長導致保費增長及賠付率升高這一惡性迴圈,而發展並逐漸完善起來的現代健康保險經營模式。
主動管理型健康保險的核心是保險公司提供“院前、院中、院後”的全程健康風險管理服務。財富全球500強中5家主要經營主動管理型健康險的公司在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業務收人均保持持續增長,其中4家公司在500強中的排名還有所上升。主動管理型健康保險公司不但經營業績良好,而且成長十分迅速。
四、經驗借鑑
強大的健康產業研發政策扶持。美國製藥業、生物科技等行業在世界範圍內都居於領導者地位,這與政府對研發的大力支援有關:美國著名的研發稅收抵免法案從1981年即開始實施,對各個產業的研發提供了很大的動力。政府政策支援帶動整個社會對健康產業研發投資的增長,形成了良好的研發投資環境。美國聯邦政府一直保持對生物醫藥領域的投入力度,作為直接領導和開展各類生物醫藥科學基礎研究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得到了聯邦財政的強力支援,是除國防外獲得政府財政支援最多的科研單位。
醫療資源配置市場化。美國的醫療體制建立在私營醫療的基礎上,醫療資源幾乎全部由市場配置,輔助以公共醫療資源的供應,提高了醫療資源的配置效率。高度市場化的經濟體制使得資本進入健康產業的通道暢通,促進了產業發展。與之相比,非市場化的醫療體制使得中國的醫療資源無法得到最優配置,一方面是醫療資源嚴重短缺,另一方面是醫療健康相關人才的收入不高:雖然部分解決了公平問題,但束縛了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
商業醫療保險與醫療機構深度合作。美國的醫療保險業是大健康產業的錢袋子看門人:健康產業的再分配幾乎都是由醫療保險業實現的,保險公司收取一定的保費支出,為投保人選定醫生和相關醫療機構,利潤的驅動使得其通過與醫院的合作加強成本控制,提高了成本節約度;另外,在與醫院的合作中嚴格劃定好診療程式和相關收費標準,有利於醫療資源的社會化配置的優化。中國的商業醫療保險還停留在簡單的醫療賠付制度上,沒有根據醫療保險特點進行深耕,整體收入規模也偏小。未來商業醫療保險可以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行業深耕,如可推出針對高收入群體或老年人的特殊醫療保險,從保險延伸到服務,創新模式,深耕市場。
美國沒有“看病難”問題得益於美國全科醫生制度。美國將全科醫生制度稱為醫療衛生體系的“守門人”制度、醫療保險基層就醫首診制度。規定所有參加醫保人員患病後必須接受全科醫生的首診,在全科醫生診斷之後再向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轉診。全科醫生充當了健康“守門人”。全科醫生的工作以預防保健、簡單疾病治療、慢性病治療、持續跟蹤治療為主。但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地方,全科醫生的作用會大大提高,他們除了看病治療外,有能力的醫生可以在符合其診療範圍內做手術、接生、處理急診以及心理衛生、公共衛生等基礎醫療工作,還可能負擔起社群的衛生教育、疾病管理、疫苗接種工作,對社群居民醫療保健極為重要。
美國全科醫生佔全國醫生總數的60%,衛生業務量佔一半以上,一個全科醫生一般簽約3000個左右社群成員。簽約成員和全科醫生的關係密切,成員有任何疾病一般都會首先向自己的全科醫生詢診,全科醫生對簽約成員全程服務,如有需要,可以邀請專科醫生會診,但最後如何診治由全科醫生而非專科醫生決定。全科醫生根據診斷和治療情況,決定是否轉診。
綜合來看,美國大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國內相關醫療政策、金融、行業體制的健全。其中商業態勢與醫療機構的高度融合為大健康產業順利市場化提供了暢通的內外環境,提升了大健康產業的市場吸引力,為各類資金進入及大健康產業鏈的細化提供了良好氛圍。
特別策劃【非公醫療100+】系列專訪與選題報道
消費升級與社會辦醫大潮下,醫美、體檢、全科診所等角色紛紛站上醫療健康行業的舞臺,它們在公立醫療機構的另一頭唱響高歌。億歐大健康頻道特別策劃【非公醫療100+】系列專訪與選題報道,聚焦民營醫院、診所、網際網路醫院、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和醫生集團等細分,歡迎推薦與約聊。
如果您有合適的企業推薦,請聯絡億歐大健康頻道負責人郭銘梓(微信:Lelion8742390)。
“健康中國2030”的政策定調,直接推動了萬億級市場的不斷擴張。而“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也為大健康產業指明瞭方向。科學生活、健康管理、健康消費等一系列細分賽道上,不斷湧現出創新者的身影。新風口之下,如何把握機會進而彎道超車?大健康投資又該怎麼找到好專案?
2018年11月30日,北京國貿大酒店,2018億歐創新者年會【大健康創新者論壇】 特開免費報名: ofollow,noindex">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