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榮耀20i與華為nova 4e的撞臉,解讀華為產品線的陽謀
昨天(4月17日),榮耀20i在京釋出。和上一代「數字i」系列相同,該機依舊主打女性市場,主要賣點包括3200萬畫素AI自拍、2400萬超廣角三攝、漸變機身配色等功能。然而,關注花粉們不難發現,榮耀20i和華為nova 4e有著驚人的相似。
榮耀20i和華為nova 4e不僅在外觀方面相似度高,就連主要配置和賣點功能也都極其的吻合:
比如,兩者的螢幕尺寸和設計相當接近(千元機公模),處理器、前置後置毫無差別,略有不同的是機身後蓋炫光方式、電池容量和記憶體版本(當然還有代言人)。類似的機型,在榮耀和華為之間還有很多對,比如:華為nova4和榮耀V20(處理器差一代)、華為暢享9e和榮耀暢玩8A等等。那麼,華為和榮耀會出現如此神似的"撞衫"情況?
線上線下渠道覆蓋,精準網羅所有使用者
出現這種情況,第一個原因我認為是產品策略問題。線上線下統一售價,對於競爭激烈的千元檔位來說,非常不現實———亦或者像小米那樣,線上放貨搶/線下加價賣。而榮耀20i則是主攻線上渠道,華為nova 4e覆蓋線下渠道。
假如說,身邊有消費者想要買自拍優秀的機型,男朋友可能就會從網上訂了榮耀20i回去;而妹子自己則可能在街邊門店處買下華為nova 4e,同時還拿著易烊千璽的海報、以及若干大禮包,美滋滋。
所以說,產品定位屬性決定了售價以及營銷策略。華為+榮耀的雙品牌戰略,則是盡最大限度的覆蓋了所有人群,精準網路每一款機型的全部使用者。同時,還能夠對價格不敏感的人群創造最大的收益(類似於肯德基的優惠券),確實是一手好棋。
雙線產品拉動庫存,增加資金流轉能力
除了產品定價策略方面的問題,榮耀20i和華為nova 4e用接近相同的配置打造出兩款機型,可以有力地消化掉產品零部件庫存。
舉個例子來說,魅族Pro7做了個雙屏,結果市場銷量極差,副屏堆在庫房裡沒用,豈不是賠本?特別是對於千元檔位的產品,本身產品利潤率就不高,大批量採購固然能降低成本價格,增加供應鏈話語權,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如何消化掉庫存問題。
而華為+榮耀雙品牌則可以用兩款類似產品消化掉攝像頭、記憶體(處理器是自家的就不說了)等一系列的庫存,且做到資金的快速流轉,盤活華為終端的流動性。特別是在目前市場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華為+榮耀多賣出去1臺,意味著別人家少賣出1臺甚至更多。同時,雙產品前後腳的推出,還能極大避免產品佈局失誤帶來的卡位損失。
那麼,對於消費者來說,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很簡單,喜歡價效比的、預算少的當然買榮耀20i咯;對於價格不敏感的、易烊千璽粉絲的,華為nova 4e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