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儲備有限,如何做好問題分析
分析切忌依靠自身的知識儲備,拍腦袋決定問題的答案。分析是一個層層遞進和擴張的思維過程,一步步從表象趨向真想,也從自己已知的領域推演出自己本不知的內容。
以前考試的時候,很害怕開放性的分析題。什麼分析人物心理、分析事件的歷史意義、現象產生的利弊影響……
總感覺“分析”這個詞,說著輕巧,做起來卻無法可依,無從下手。於是呼硬著頭皮,想啥寫啥,也不管寫出來的東西算不算是分析,反正考卷上睜眼說瞎話是我的拿手好戲。
帶著枷鎖跳舞向來是我國教育的常態,許多問題的解答都有既定的約束和答案,照著老師教的套路解答,就能得到恆定的結果。
而拋開限制,怎麼去解答一個開放的、沒有恆定答案的問題,好像老師們從來都沒教過,他們更多時候的只是把自己想到的解答分享給我們。
工作以後才發現,現實中的許多問題都沒有恆定答案,分析資料、剖析使用者心理、尋找業務問題、思考產品優化點……
對大多數人來說,特別是職場新人,分析往往變成了一個拍腦袋的過程,大家拼的就是知識儲備,誰知識儲備多,思考結果就更勝一籌。
“分析”光靠知識儲備肯定不行,也不現實,問題不會等我們攢夠知識才出現,老闆不會等你學夠了才問你要結果。
好在,分析其實也有一定的特點和章法。
如字面意思理解,“分析”就是“分”和“析”,分開和解釋。
01
換個說法,分析是從維度和深度對問題進行探索的過程。
即從不同維度將問題分解細化,然後再對每一個分點深入剖析和再分解,以此反覆,層層深入。
這個過程可以想象成由頂點開始構造的金字塔,由最初的一點,越往下深入,每一層的面積就越來越大,涵蓋的內容就越細且越廣。以此做到全面而不重複。
開個腦洞,用這個技巧分析一下,“老媽去菜市場買菜”這個場景。
首先,從兩個維度分解問題:品類維度和時間維度。
接著,對分問題進行解釋和再分解:
(1)品類維度,買什麼菜?
這個問題可以再分解:
- 人物維度:買什麼菜取決於買菜給誰吃。今天在外地工作的兒子難得回家,那買點兒子愛吃的家鄉特產;今天家裡來了客人,那買點海鮮,做一頓豐盛的;今天就老兩口在家,血糖都有點高,買點蔬菜吃清淡點。
- 時節維度:這個季節什麼食品最當季?端午前後的竹筍很嫩;漁港解禁海鮮一定鮮美;中秋的水果特別的甜。
(2)時間維度,什麼時間去買菜?
這個維度又可分解成地點維度、品類維度。
- 地點維度:去超市買?超市開門晚,十點後再去;去菜市場買,菜市場的攤檔營業早,早去能買到最新鮮的,晚去好東西就沒了,所以7點去吧。
- 品類維度:想吃海鮮?漁民都是凌晨捕完魚就運到市場,早點去買最新鮮;想吃燒雞?那家檔口早上才開始燒雞,中午去買剛剛好;想吃牛肉,屠宰場下午才殺牛,下午4、5點再去吧。
簡簡單單“老媽去買菜”的場景,通過每層兩三個維度,深入分解三層之後,可以分析出一個完善的購物規劃,甚至可以從中某個細緻的維度發現老媽買菜過程可以優化的體驗點。
理論上,分解和深入是可以無限追溯下去的,分析時可依據需要和篇幅條件,決定分解的維數和深入的層級。
02
一個由維度和深度構成的問題分析過程,才是立體而全面。
分析,從維度分解開始。
維度,指“物件問題的變數”,即參與到問題中的物件,或對問題產生影響的因素。
通過分析“如何解決下班高峰期回家困難”這一問題,我們來了解一下如何分解問題:
(1)找變數
在這個問題中,涉及的變數包括了:交通工具、人、時間、路
(2)變數再分解
我們從“高峰期下班回家困難”這一問題中,已經找到了數個變數,但這些變數還不夠細緻,並步全面,因此對變數再分解以覆蓋到更細節的部分。
如交通工具的變數有種類、大小、班次、站點和路線……
影響人的變數有回家時間、心理預期等待時間、上班地址、居住地址……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維度分解也是大抵如此。
03
如果說維度決定了分析工作的全面性,那深度則決定分析結果的有效性。
我們常說的思考沒有深度,問題在於使用了“解決問題”的思維來思考,而非“尋找問題”。
現象的出現往往背後都隱藏著複雜的原因,流於表面的問題分析和解決方法,不過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程式員朋友說他最近脫髮有點嚴重,“解決問題”思維的人會建議他,買瓶有生髮功效的洗髮水,不然乾脆植髮吧;而“發現問題”思維的人會問,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脫髮?是不是最近熬夜太多了?飲食太重口了?是不是得從日常的生活習慣去調整?
“發現問題”思維的人處理問題往往洞悉現象背後的複雜的因果關係,看待問題也能一針見血,收穫奇效。
發現問題,深度分析有兩種技巧:
- 先抽象,後類推:抽離具體的現象本身,從現象總結出規律,牛頓提出的牛頓定律,數學家發明的計算公式,都是一種抽象的方法;而類推,則在不同的事物中找出關聯,從而得到解決方法的過程,也是抽象的再具象化。
- 建立思考的“軸”:建立思考軸能找出思考的盲點,同時能從多個視角來驗證問題。
思考軸有三種:
- 定量思考:用數字的方式表示特定維度上的變化過程,如時間,大小,價格……常見的定量思考軸有股市的漲跌變化圖等;
- 定性思考:軸的兩端是同維度上對立的兩個面,swot分析法時間管理中常用的“重要度+緊急度”的時間四象限就是一個這樣的對立軸;
- 基於經驗的框架思考軸:框架思考軸來源於經驗的總結歸納,它雖不如傳統意義上的軸嚴密,但由於規範了視角,也起到了廣泛的應用。常見的有star法則,馬斯洛需求理論,都可以視為框架軸的一種。
04
除了思考過程的技巧,分析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分析的目的中來。
分析不只是為了總結現象,更重要的是為了找到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前文中已經說明了如何使用分析層層深入挖掘問題,而解決問題又該從何下手呢?
1. 不忘初心,從目標和原因出發
儘量拋開現有方法和途徑的約束,從目標和原因思考,當初這樣做是為了什麼,有沒有其它方法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2. 置換變數
前面在講維度分解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了問題都是由許多變數構成的。大多數人解決問題的常規方法都是在變數的數值上做優化,也可以直接換一個變數。
企業做產品也是一樣的道理,與其市場裡和巨頭對手正面抗衡,不如尋找差異化戰略,叢另一條路徑登頂。
3. 尋找奇點
這裡的奇點,指的是與常識相違背的、奇怪的現象。有一個小訣竅,就是尋找“被禁止”的點。
常規情況下,餐廳是不允許客人自己帶食物去吃的,而在沿海一些地方,餐廳是允許客人在市場買食材到餐廳烹飪的,這是典型的利用“奇點”的思維。
同樣的道理,現在許多交通工具都不允許客人攜帶寵物,而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提供一套可以攜帶寵物的出行服務勢必會受到廣泛的歡迎。
總結
分析切忌依靠自身的知識儲備,拍腦袋決定問題的答案。
相反,分析是一個層層遞進和擴張的思維過程,一步步從表象趨向真想,也從自己已知的領域推演出自己本不知的內容,這樣的分析,人才會進步。
本文由 @GUTI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